卷十六 情中报

卷十六 情中报
    张夫人
    《夷坚志》:张子能的夫人郑氏:容貌秀美而娇艳。张子能担任太常博士时,郑氏因病故去。她在弥留之际对张子能说:“我死之后,你一定会再娶别的女人,而不再想着我。”张子能哭着说:“我怎能忍心这样做呢!”郑氏说:“你随便这么一说,我怎么能够相信,你为什么不对天发誓?”张子能便指天为誓说:“假如我违背了今天的誓约另娶她人,我就变成阉人,而且不得好死!”郑氏说:“我死了以后,样子会变得很可怕,你把我的尸体放在一个空屋子里,不要派任何人守灵,等过两天再入殓。”郑氏再三叮嘱了好几遍,才慢慢咽了气。
    张子能不忍心按照夫人的要求去做,在尸体旁设置了一张床,让一个老太婆在那守夜。半夜时,尸体忽然长叹一声,自己揭下盖脸布,急遽坐起。尔后,又站了起来。老太婆害怕得不行,忙用被子把头蒙上了,只觉得那尸体在一瘸一拐地在屋子里乱走,等她偷偷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原来郑氏的尸体竟变成了一个夜叉。老太婆吓得缩在被子里不敢出来,壮着胆子大声喊叫。家人听见叫喊,从墙洞里往里一看,也吓得不行,忙跑去叫来几名专管值夜班照看门户的家叮家丁们手持各种器械围坐在门外,谁也不敢进去。那个夜叉在屋里转了一百多圈才停下来。然后回到灵床上,拿起被子盖好躺下了。过了好久,家人们才敢打开门进去观看,只见尸体面容又恢复为郑氏的模样。
    郑氏死了三年后,张子能升为大司丞。官为右丞的邓洵仁想把女儿嫁给他,张子能极力推辞。此时,邓洵仁是皇帝的宠臣,他取得了皇帝的旨令,迫使张子能娶了他的女儿。结婚之时,皇帝赐给他们饰有珍珠的床帐,价值五十万缗,然而张子能一直郁郁不乐。一天,他正在午睡,忽然看见郑氏从窗口飘然而进,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为什么忍心违背旧日的盟约?我幸亏有两个儿子,即使没有,你可以买个小妾来为你传宗接代,干吗非要娶一个正房?你的大难要临头了!”说着,便登上床,用手抓住他的生殖器。张子能觉得疼痛难忍,便大声喊叫家人,可是,家人赶来后,却什么也没有看见。从此以后,张子能就像是被阉割过的一样。
    遣绣履
    《南唐书·徐温传》:徐知诲,是徐温的三儿子。早先,他娶的是吴国功臣吕师道的女儿,因为吕女不是师道正妻所生,所以知诲常常后悔不已,乃至咬牙切齿。为此,就用酒把她灌醉,然后将她杀了。吕氏死后常做祟,闹得徐知诲心神不宁,十分厌恶,便请和尚来诵经消灾避邪。和尚替徐知诲祈祷,请求吕氏宽恕,吕氏说:“我不能宽恕他,我一心一意想报仇雪恨。”
    后来,徐知诲到江西镇守,在那儿一年多,吕氏没再露面,知诲很高兴,以为就此了结了。可是,一天,知诲的家人从淮南回来,在江心遇到一艘彩船,船上坐着一位妇人,船行近了一看,竟是吕氏。吕氏见了家人,打招呼说:“你回去替我告诉你们相公,要善自珍重,我现在要到别的地方去了。”说着又递给家人一双绣花鞋,接着说道:“相公若是不相信你的话,你就把这双绣花鞋拿给他看。”家人回到江西,就先把这事告诉了知海,并把鞋拿给他看。知诲还没仔细看完,就见吕氏出现在他的面前说:“你以为我真不来了吗?”知诲遂暴病而亡。
    苔痕化作雪江清
    《续己编》:杨廉夫曾为临海一位姓王的贞节妇人题诗,诗中说:介马驮驮百里程,青枫后夜血书成。
    只应刘阮桃花水,不似巴陵汉水清。
    后来杨廉夫一直没有儿子。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妇人对他说:“你知道你为什么没有后代吗?”廉夫说:“不知道,请夫人指教。”那位妇人说:“你还记得那首题王节妇的诗吗?你那首诗对节妇的名声倒没什么损害,只是心里太尖酸刻薄,毁滂贞节忠义,其罪孽深重,所以上天让你绝后。”廉夫梦醒之后,极为悔恨,就又作了一首诗说:天随地老妾随兵,天地无情妾有情。
    指血啮开霞峤赤,苔痕化作雪江清。
    愿随湘瑟声中死,不逐胡笳拍里生。
    三月子规啼断血,秋风无泪写哀铭。
    后来,他又梦见那位妇人来向他致谢,不久,果然有了个儿子。
    落梅杀妾
    《冥祥记》:瑯琊王萧奂,曾为南朝齐国的尚书左仆射,他笃信佛经,而性最嫉妒。一天,他在斋内让爱妾给他修整胡须,忽然有个乌鸦衔着一颗黄梅飞到庭院,飞到斋前时,便把那颗黄梅扔到院子里。萧奂怀疑爱妾与他人有秘密约会,掷果为戏,就派奴仆出门察看。事情也真凑巧,奴仆刚出门,就见一位书生模样的人在篱笆边散步,奴仆便追上去捉他。而那人见有人追来,怕无端受污蔑,就三步并作两步逃掉了。奴仆回来把见到的情况告诉了萧奂。萧奂说:“这就更有证据了!”
    便把爱妾抓起来严加拷打,逼她招供。爱妾不明就里,反复辩白,而萧奂横竖不相信。又让人把她拖下台阶捶打致死。临死前,爱妾解开衣带发誓说:“我今天死得实在冤枉,如果有天道的话,我一定要让上帝知道,为我报仇!”后来,萧奂常见那位爱妾来喊冤。
    不久,萧奂调任雍州刺史,性格更为狂暴,就像有人唆使他那样似的,竟无缘无故地把小府长史打死了。因他长期狂虐暴戾,惹得许多人不满,刘兴祖便诬告他想谋反,御史中丞孔稚圭将这一情况启奏了皇上,齐世祖派中书舍人吕文显、直阁将军曹道刚率领禁卫军去逮捕萧奂。萧奂的儿子萧彪,素以强悍知名,他和萧奂的女婿殷叡劝萧奂说:“曹、吕今天来这里要抓您,可是并没有见到皇帝的诏令,恐怕是有诈,我们应该先发制人,把他们抓了,派快骑送到京城,奏知皇上。萧奂采纳了他们的意见,装备了一千多人,关上城门拒守。萧彪则带着另外的人马出城与官军迎战。萧彪战不能胜,败走宁蛮。长史裴叔业在城内叛变,杀了萧奂。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爱妾在报仇。
    死后毒夫
    《闻奇录》:前南郑县尉李云,曾在长安求纳一位小妾,小妾的母亲不答应,李云说:“娶了她之后,我誓不再婚!”
    那母亲见他信誓旦旦,就同意了。李云为小妾取号为“楚嫔”。
    几年后,小妾死了。她死后没几年,李云又娶了前南郑的沈氏。
    结婚的那一天,李云在沐室洗澡,见“楚嫔”拿着一帖药走到他的面前,对他说:“你对我发誓说不再结婚,可现在又作沈家的女婿。我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这帖香药作为我的见面礼,用他来帮助你沐浴。”说完,便把药末倒在澡盆里,用头钗觉拌了一下就走了。楚嫔走后,李云感到浑身不舒坦,疲乏困顿,没法出澡盆,最后竟死在那里。家人见他久不出来,便进去察看,原来早就一命呜呼了,而肢体软绵绵的,筋骨都散了。
    剖腹取书
    《冥祥记》:杜嵷,是梁州刺史杜怀瑶的二儿子,任西荆州刺史。他性格豪强,又极嫉妒。新纳娶了一位小妾,这小妾容貌漂亮,深得杜嵷宠爱。一天,小妾接到父亲一封信,父亲在信中说:“近日我的生活极为困苦,想要求你帮助。”小妾倚着门帘正读父亲的来信,杜嵷从外面走了进来,而小妾自以为新来乍到羞于让丈夫知道此事,便把信放在口里嚼了嚼吞了下去。杜嵷以为是她的情人寄来的信,就让人剖开她的腹取信,小妾气还未断,信就取了出来,杜嵷看了信,叹息道:“我不该这样冲动,伤了天下人的和气,这怎么能长久呢!”当天夜晚,杜嵷就见小妾来向他喊冤,小妾死后刚到十天,杜嵷也暴病身亡。至今襄一陽一人还常常谈起这事。
    分明依样画葫芦
    东城的李某,以贩枣来往于邻县。一次,他又到邻县贩枣,竟将客店的老板娘诱骗回来。等到他回家一看,他的妻子也跟别人跑了。李某诧异地说:“幸亏带来了这位妇人,不然的话,我就成了鳏夫了。”有人说,他的妻子逃走的日子,就是他领那老板娘跳墙私奔的时刻,这是一报还一报。而他却不醒悟,自以为很得意。不久,那老板娘不愿住在农村,又跟一位年轻人跑了。到这时,他才茫然若失。后来,那老板娘的丈夫按线索追到东城,并想到官府告他,李某因为老板娘已经不在他家,没有证据,就死不认账。正纠缠不清,有人告诉他们,村里来了个算命先生,大家便让他们去向神仙求主意。结果,给了他们一首诗:鸳鸯梦好两欢娱,记否罗敷自有夫。
    今日相逢须一笑,分明依样画葫芦。
    那老板娘的丈夫见了诗,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因两县相邻,有知道这件事的人说:“那老板娘当初也是这位丈夫诱拐来的!”
    风流误人
    《池上草堂笔记》:清代乾隆末年,有个叫籍龙溪的书生,聪慧过人,潇洒不群,同辈的人都很器重他。十五岁时,到郡里参加科举考试,他所投宿的客店主人姓柴。一天,几位同来赶考的学友正在闲坐谈笑,见一位仆妇在门前买柴,于是,一位友人开玩笑地出了一句上联:“柴妈买柴,大担小担”,这大担小担都是厦门的地名;籍龙溪应声对道:“蔑片破蔑,长拖短拖”,他这是用漳州地名对厦门地名。而在坐的人恰有爱做媒的,人们都戏呼他为“蔑片”,龙溪这里又借此来嘲弄他。
    大家听了龙溪的对句,都拍案叫绝。就在这一年,他先被县学录取为生员,接着又上了由官府提供饮食的学校,而在秋季考试中又名登榜首。等他三十多岁时,忽然对人说:“我曾经和三个女人私通,其中有两个是寡妇,上天派人来了。我一生蚊虫从不着身,现在挥之不去,我知道活不多久了。”尔后,他果然病死。因此可知,“风流名士”这四个字误人不浅哪!
    高邮某君
    《右台仙馆笔记》:高邮县的某君,曾作过四川的县令。
    咸丰初年,因病归乡。一天晚上,他独自坐在书房里,忽然有人走了进来,请他一道出去。某君问他去哪儿,那人说:“去四川。”某君便站起来跟他走出门来。到了门口,早有轿夫在那等候。某君坐上轿子,觉得就像飞一样,转眼间就来到了江边。到达江边时,江里已等待着一艘小船。某君登上小船,船家解开缆绳,顷刻间便到了九江。又弃船上岸,乘轿子由江西、湖北而至四川,几千里地吃饭的工夫就到了。进城后,到了官署,某君被带到西厢厅坐下。一看,原来的长官某臬使、某太守都坐在那儿,个个面带愁容,和他们说话,也不回答。
    不久,大王走出御殿,召他进去,问道:“你知道某个案子吗?”某君说:“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冤案。当时臬使、太守收受贿赂,将几个无辜者冤杀,某君力争不得,便托病回乡了。大王问的就是这件事。于是,某君详细谈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大王说:“你耿介可嘉,仍送你回去!”随后,便听传臬使与太守进去,大王严厉责骂了他们,然后看了看他们说:“皆缩小,像婴儿一样。”不久,就有监车把他们俩人载走了。
    某君也跟着走了出来。刚到门口,就遇到一位朋友,这人与某君曾同在四川做官。这位朋友说:“我就要去上任了,来不及同你多谈。”某君问:“您做什么官?”回答说:“我是扬州府的城隍。”说着,指着监车里的人说:“他们的案子就是我处理的。我不能久留,但我与你也不会久别,明年七月某日,您将做某处城隍。我们两人仍做同样的官。说完,就告别而去。
    某君沿着来路又回了家。然而他已经死了一天,到这时候才复活。便把见到听到的事告诉了家人。自称将不久于人世,别人不信,到第二年的七月某日,果然无病而死。
    我还尔命
    《稽神录》:吴景,任浙西军校之职。辛酉年,他在石头城僧院设斋,当天晚上,都摆设好之后,忽然听到一个女人的哭声,音调悲哀,由远而近。不久,那妇人竟来到斋宴中哭泣。
    吴景对僧院的和尚说:“从前,我随军队攻占了豫章,在那儿得到一位妇人,她长得很漂亮,不久,她的丈夫来赎她,因将军的军令极严,不能宽容她,我就把她杀了,后来,我常常为这事感到遗憾。今天我设斋,就是为了祭祀她,请她宽恕我。
    ”和尚便与吴景一道来见那位妇人。和尚为吴景向妇人祈祷,请她饶耍妇人说:“我只知道跟吴景要命,不知道其他的事。
    ”说着,就上前追吴景。吴景吓得急往佛殿上跑,边跑边喊:“别追我,我还你命!”说着,就倒地而死。
    严武逃妾
    《庐子逸史》:唐代的西川节度时严武,年轻时仗着气盛做过一些侠义的事。他在京城居住时,与一位军使毗邻而居。
    军使有个女儿,容貌俊美,严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了她,心中倾慕得不行,便用钱贿赂她身边的人,把她诱骗到他家里。
    过了一个月,又偷偷地带着她逃跑了。他们逃出了东门,想跑到淮河泗水间躲藏起来。
    军使见女儿突然不见,很是焦急,便讯问女儿身边的人,那受贿帮助严武拐骗的人自知隐瞒不住,便交代了诱骗的经过。军使一听,大为愤怒: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拐骗良女。于是便报告了官府,并向皇帝上奏。皇帝下诏令万年县捕贼官亲自去捕捉,不得有误。捕贼官接到诏令,便紧锣密鼓开始了行动,每天查访了多个驿站,几天下来,总算有了眉目,找到了严武的行踪。
    再说严武逃出京城后,慌慌张张地来到巩县,打算从那儿坐船跑掉,刚刚登上小船,就听说捕贼官将要到了,他担心逃脱不掉,便用酒把军使的女儿灌醉,在半夜时分,解开琵琶弦,用它把军使的女儿勒死了,随后沉尸河底。第二天,捕贼官来了,将严武乘坐的小船里里外外搜了个遍,也没见到一点蛛丝马迹。
    后来,严武做了剑南节度使。严武生性强悍,尤其不相信鬼神巫祝之类,如果有人和他谈及此事,他一定将这人判罪。
    当他身患重病时,部下曾有人劝他祈祷神鬼消灾,他大怒,将那人推出去罚打了四十大杖。可是,一天中午,突然有个道士来到严武的衙门,自称是从峨眉山来的,要见严武。守门的人知道严武不信神仙道士之类,便不让他进去,也不敢去报告严武。道士厉声高叫,非进去不行。守门人无奈,只好进去向严武报告。严武觉得奇怪,便让守门人把他领进来。
    道士进了严家大门,刚上台阶,就大声呵叱起来,好像在跟谁辩论,而且辩论了好久才停下来。道士来到严武的病床前,两人寒暄完后,道士便对严武说:“你有病,现在已经命在旦夕,你的冤家就在你的身边,你为什么还不忏悔自咎,并用香火祭祀道歉呢,干吗还这样固执己见?”严武大怒,但没说什么。道士又说:“你想想,曾有负心杀害过什么人的事吗?”
    严武想了一会儿说:“没有。”道士说:“那我刚才上台阶时见到有一个冤死鬼向我披诉。开始我以为她是山一精一木魅,在你身上作祟,便对她呵叱责骂,但她还是不离开。”她告诉我:“我被姓严的冤杀而死,现在上帝有令,要让他去,为我申冤。
    ”严武害怕有诈,便问道士:“那个冤鬼长得什么样?”道士说:“那个女子十六七岁,脖子上系着一条像乐器弦一样的东西。”严武大悟,忙爬起来给道士磕头说:“您真是圣明的人,我是冤杀过这么个人,那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道士说:“她想见你一面,你当面求求她。”严武忙派人打扫了厅堂,撤去各种没用的东西,在厅里点上了香。道士让人把严武抬到厅堂门内,沐浴更衣,手持笏板,留一个童仆在侍候。门堂外东侧,还有一间小屋,道士也让人清扫干净,垂下门帘,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道士坐在堂外,开始施展法术。只见他口含清水,连喷数口,便站起来用柳枝扫地,然后又回到座位上瞑目叩齿。过了一会儿,就听东边小屋传出叹息声。道士说:“娘子可以出来了!”话音落后不久,就见一个女子披散着头发,脖子上套着琵琶弦,掀开门帘走了出来。到了堂屋门口,她用手把头发往两边拢了拢,向严武下拜。严武见了她,又惊又愧,忙用手捂住脸。女子说:“我跟你逃走,是我的行为失当,但却没有辜负你,你为什么这样残忍竟将我勒死。你要是怕被治罪,把我抛弃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何必要杀害我?”严武吓得浑身发抖,忙磕头悔恨,请求女子宽恕,并表示愿意终生诵经为她祈祷超渡,厚赠纸钱作她冥间的费用。道士也恳切地替严武向那女子求情。女子说:“不行,我含冤而死三十多年,这些年来,我历尽艰辛向上帝申诉,总算得到了上帝的许可,让我报这血海深仇,报仇的日子就在明天晚上,现在是说什么也没用了。”说完,便退了出去,刚走到东屋门前,就没了踪影。
    道士见此情形,也告辞而去。严武自知死期临近,便忙着吩咐后事,到了第二天黄昏,他就一命呜呼了。
    孙助教女
    《清尊录》:张氏,是大名府人,他资财雄厚,堪称京城首富。当时凡是有钱人家往外放债,都要看看借款人的情况并收取一半的高额利息,并把这叫作“行钱”,即放款。富人家把放款当作扩展势力的手段,而向富人借款的人家对待富人总是恭敬有礼,生怕得罪了富人,没处借款。因而,当富人来到向他借钱的人家时,借款人总要设置酒席,并让主妇出来陪酒,而他自己则侍立在旁边,富人要是招呼他同坐,他要反复推辞,直到富人一再坚持,他才能就坐。
    张家公子年龄不大,父母双亡,虽然主持家事,但还没娶妻成婚。一天,他到州西去拜灌口神,回家途中经过他家放了款的孙助教家。孙助教一看钱主来了,便急忙摆了一桌酒席,把他迎进了门。酒过数巡。孙助教让女儿出来陪酒。孙女长得很漂亮,还没婚配。张公子一见,就被她的美貌吸引住了,便对孙助教说:“我要娶您的女儿!”孙助教一听恐惶不安,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我是您的家奴,家奴做了主人的岳丈,邻里乡亲会笑话您的。”张公子说:“没那么严重,你不过是家里没多少钱,怎么敢让你做我家的奴仆呢!”张公子向来挥金如土,奢侈惯了,当即便从手臂上取下一个古玉条,赠给孙女作为信物。并且说:“就挑个日子下聘礼吧!”喝完酒后,张公子便扬长而去了。邻居们听说这事,都纷纷前来祝贺说:“这回你的女儿可以做百万富翁的主妇了,恭喜!恭喜!
    ”这之后,张公子早把酒后的戏言忘到脑后,又和别人家的姑娘订了婚,孙助教自知势力不敌张家,也不敢去问个究竟。
    第二年,张公子与别家女子结了婚,而孙家女儿却不肯另嫁他人。母亲劝她说:“张公子已经娶了妻子,别再等他了!
    ”女儿没答言,但心里却在想:“哪有送了信物有约在此,还另娶她人的。”父母见女儿执迷不悟,便借张公子与妻子拜神回来的机会,把他们请到家里来喝酒,而让女儿偷偷地看看真假。他们走了之后,孙助教问女儿:“你看他已经结婚了,这回你该嫁人了吧?”女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回到卧室,蒙着被子躺下了,不一会儿的工夫,便死了。父母见女儿暴亡,悲痛万分,叫来了邻居郑三,让他帮着操办丧事。这郑三是以送丧为职业的,就是人称“仵作行”的。郑三在入殓尸体时,见死者手臂上有一个玉条脱,便想贪了去。他对孙助教说:“我在州西有一个园子,可把你女儿葬在那里。”孙助教正愁没有合适的地方埋葬女儿,现在见郑三主动帮助想办法,心里十分感激他,便谢道:“请你看着办吧,事后我一定好好酬谢你。
    ”说完,又大哭不止,不忍心再看女儿一眼,催着让郑三赶快办好丧事。他和亲友们送了殡后就回了家。
    再说郑三见孙家的人都离开了墓地,心里一阵欢喜,好不容易熬到半夜,便趁着月色来到孙家女儿的墓旁,打开棺材盖想取玉条脱。岂料,棺材盖刚一掀开,那女尸突然一下子坐了起来,转着头看了看,见郑三在她的身边,就问道:“我为什么在这里?”孙家女儿打小时候就认识郑三,郑三吓唬她说:“你父母怕你光想着张家不肯嫁人,坏了你们家的名声,便让我把你活埋在这里,我心里实在不忍,就打开棺材盖,你果然还活着。”孙家女儿说:“那你赶快把我送回家!”郑三说:“你若是回了家,必死无疑,我也会被判罪。”女子无奈,只好听任郑三安排,把她藏到别处,做了郑三的妻子。郑三又把空棺重新钉好,掩埋妥当,然后迁到州东居祝郑三母亲见儿子娶了媳妇,很高兴,这小门小户的人家,只要娶了媳妇就够知足了,哪还有闲工夫去追究媳妇是从哪儿来的。
    孙氏女子虽然与郑三结婚多年,但一提起张公子,还是愤愤不平,总想去质问张公子为什么违背前约。郑三百般劝解,并时时提防。
    崇宁元年,圣瑞太妃要去永安拜神仙,郑三依惯例要随太妃前往。临行前,郑三嘱咐母亲说:“千万不要让我媳妇出去。
    ”郑母说:“没问题,你就放心地去吧!”郑三走后,郑母总是不离孙氏女子左右,以防出事。一天中午,郑母突然睡着了。
    孙氏女子见婆婆熟睡,便溜出大门,驾着马车直奔张公子家。
    来到张家门前,对其仆人说:“我是孙家的女儿,想见你们公子。”仆人进去通告了张公子,公子十分惊异,便和仆人一起出门想去看个究竟。孙氏看见张公子,跳着脚扑到他的面前,拽住他的衣服,边哭边骂。仆人因为她是妇女,不敢上前劝解,张公子以为她是鬼怪,吓得拼命要逃跑,孙氏死命抓住不放。
    公子用力掰开她的手,把她的手掰得鲜血直流,公子又顺势一推,将她推倒在地,当场就摔死了。给孙氏赶车的人怕受牵连,忙跑回去告诉郑母,郑母向官府递了诉状,官府将郑三召回对质,郑三交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按照当时法律,郑三掘坟盗墓,应判死罪,但因救活了孙家女儿得以赦免。张公子推人致死,理当偿命,因上奏皇帝获得宽恕,但被责打了几十大棍。
    后来在狱中忧郁畏惧而死。
    王玉英
    《耳谭》:福清县的秀才韩庆云,在长乐郡的蓝田石尤岭教私塾。一天,他到岭下办事,见那儿有一堆死人的骨骸曝露在野外,无人照管,便回到住地拿来畚箕将骨骸收集到一块,找个地方掩埋了。
    当天晚上,有人来敲门,庆云开门一看,是位端庄秀丽的女子。那女子自我介绍说:“我叫王玉英,家中世代居住在湘潭,宋代德祐年间,我父亲到福建作太守,我们全家随父亲迁移来福建。后来,元兵侵犯福建,我父亲率领军队抵抗,不幸战死,我不肯受辱,便和家人一道死在石尤岭下。年深日久,我们的骸骨又曝露在外,承蒙你的垂怜,将骸骨掩埋,这情意思重如山,所以我现在专程来报答您。我虽然不是人,但也不是什么害人的妖怪,自古以来就有一陰一一陽一相合之事,您大概也听说过,请您不要怀疑我!”庆云见她说得诚恳,就把她迎进屋中,两人过起了夫妻生活。十个月后,王玉英生了个儿子,孩子出生那天正好是七月七日。庆云的母亲隐隐约约知道了他们的事,便急着想见孙子,要庆云把孩子抱回家。庆云把母亲的话告诉了玉英,玉英不同意,她说:“孩子承受的一陽一气太浅,还不能让人看他。”庆云见妻子不允许把孩子抱走,也就暂时把这事放了下来。没想到韩老太太盼孙心切,见儿子不给她抱来,就亲自登门上楼来看孙子。可是还没等她进屋,玉英早已抱着孩子从窗口逃走了,而她喂孩子的果实却丢弃在地上,粗一看以为是莲子,仔细一瞧,竟是蜂房。玉英抱着孩子跑到湘潭,因自己喂养孩子有诸多不便,便把孩子放在河边,在孩子的衣带上写下一行字:“十八年后当来归!”
    湘潭有一个黄公,他家庭富有但却没有儿子。这一天,他正好有事路过河边,见到了这个弃婴,便把他拣了回来,当作自己的儿子来抚育。弃婴长大些后,相貌清秀,聪颖敏慧,超出一般的孩子,黄公给他取名为“鹤龄”。自打“鹤龄”被拾来之后,黄公的妻子竟连生了两个儿子,黄公为他们分别取名为“鹤算”、“二龄”。这兄弟三人一起学习史子集,在当地小有名气。若干年后,“鹤算”、“二龄”都娶妻成家,唯有鹤龄因为当初衣带上的留言而没让他完婚,但是,黄公已经送给本村易家聘礼四十金,为他订了婚。
    先前,王玉英走时,曾给了韩庆云两根竹筷子,并告诉他,如果想要叫她来,只要敲打这两根筷子,她就可以马上赶到。
    假如有什么疾病灾祸,只要她说一句话,病祸即刻就能避免。
    邻近的人们知道这些事后,就怀疑这王玉英是妖魔,还有人诬蔑说庆云失去德行,猥亵奸污私塾主人的女儿,便剥夺了他的塾师资格。玉英来得次数逐渐减少,后来则约好,每年七月初七来一次。到了当初玉英在孩子衣带上所写的“十八年后当来归”的日子,玉英对韩庆云说:“时间已经到了,你可以去看他了。”韩庆云就扮作算命先生来到湘潭,拜谒黄公,说要免费给黄家三个公子算命。黄公将三个儿子的生辰八字告诉了他。庆云指着鹤龄的生辰八字说:“这个不是你的亲生儿子,他是拣来的,现在他该回到原处了。”黄公神色紧张起来,忙问算命先生他是从哪儿来的。庆云说:“我就是孩子的生身父亲,刚才是故意来试探您的,如果您不相信,我再说说衣带上的留言。”黄公说:“不必了,我已有了儿子,不会老死在沟壑中了。你若带走儿子,这些年的养育费就算了,只是前些天我为他订亲花费的聘礼钱,请你想法还回我们。”庆云答应了他的要求,接着便问儿子在哪儿,黄公告诉他:“到长安考试去了。”庆云随即赶往长安。父子相见都十分激动,泪流满面。
    鹤龄的两个弟弟及家奴,则不欢迎这不速之客,想方设法不让他们两人交谈。父子相见虽然很高兴,但应云也很着急:自己困顿不堪,筹措不起那些聘金,而儿子的婚姻大事又耽搁不得,再说还不了聘金,儿子也领不回来。于是,就把玉英叫来一起想办法。玉英也说没什么法子,庆云只好撇下儿子惆怅地离开了长安。
    庆云去湘潭时,常遇凶险,但每次都化险为夷,原来是玉英在暗中保护他,并为他支付盘缠费用。等他见到儿子,但没领回,病着回来时,玉英也不高兴。便让他先回福清,自己留下好像在等着谁。
    庆云回到福清后,玉英和儿子也回来了。村里的人原来以为庆云早就被狐狸一精一害死了,突然又见他安然归来,都很惊异,待到见了他的儿子后,这才知道并不是妖怪作祟。
    王玉英很会写诗,无论是长篇短语,下笔数千言,总是情理并茂。她在一首《咏某贞妇》诗中说:芳心未可轻行露,高节何须怨凯风。
    借《诗经》中描写贞节贤良女子的事抒发自己的胸臆。她的另一首《忆生》诗这样写道:洞里仙人路不遥,洞庭烟雨昼潇潇。
    莫教吹笛城头阁,尚有消魂乌鹊桥。
    莫讶鸳鸯会有缘,桃花结子已千年。
    尘心不释蓝桥路,信是蓬莱有谪仙。
    朝暮云骖闽楚关,青鸾信不继尘寰。
    乍逢仙侣抛桃打,笑我清波照雾鬟。
    玉英的许多诗篇都被人们所传诵。韩庆云曾以万鸟鸣春为题让她赋诗,她提笔一挥而就,写了四首诗。她的诗全都收入以她的名字作书名的《王玉英集》中,全集计有十多卷。
    张红红
    段安节《乐府杂录》:唐代宗大历年间,代宗皇帝有个嫔妃叫张红红。她本是一个随父亲沿街卖唱乞讨的女子。一天,她路过将军韦青昭国坊南门里的住所,韦青在临街的窗户中听到她那清亮甜润的歌声,便让人把她召来。红红来后,韦青见她不仅歌唱得好,而且颇有几分姿色,就纳她为妾,把她的父亲安置在后院居住,以优厚的资财供给他,使他不乏饮食。韦青亲自向红红传授音乐声律,红红生性聪颖,只要点到,无不一精一通。一次,宫廷里有位乐工,根据传统的《长命两河曲》改编了一首新曲子,在打算演唱给皇帝听之前,先给韦青预演。
    韦青便叫红红在屏风后听他唱。红红边听边用小豆数记曲子的拍节。乐工唱完后,韦青来到屏风后问红红:“怎么样?”红红说:“都会了。”韦青见红红很有把握,便出来对乐工说:“你演唱的不是什么新曲子,我有个女弟子早就会唱它。”于是,就让红红隔着屏风唱这支曲子。红红唱得一声不差。乐工大为惊异,忙恳请她出来相见。见面之后,一再对她表示钦佩叹服。红红还对乐工说:“这个曲子开头有一声不大稳妥。我已经将它校正了。”不久,这件事让代宗皇帝知道了,便把红红召到宜春院,对她宠爱有加,宫中人都叫她“曲娘子”,后来,又封她为“才人”。
    其后的一天,内史向皇帝启奏,说韦青死了,代宗把这一噩耗告诉了红红。红红听后心中十分难过,哭着上前奏道:“我本是一个沿街讨饭的风尘女子,后来老父死时得到了很好的安葬,而我也有幸侍奉在您的身旁,这都是韦大人让我得到的。
    我不能忘记他对我的恩情。”由于悲伤过度,红红抑郁而死。
    代宗皇帝对她如此注重情意的行为大为赞赏,追封她为“昭仪”。
    李娃
    白行简《李娃传》:唐玄宗天宝年间,常州刺史郑公甚有名望,他有个儿子,年龄大约二十岁左右。郑公子一表人才,而且才思不凡。郑公十分喜爱器重他,常对人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后来,郑公子要赴京城赶考,郑公便为他准备了够在京城花费两年的钱物,还为他备置了华贵的车马服饰。临行前,父亲对儿子说:“我看你的才能,一举即能中第,今天我给你充足的费用,是想鼓励你功成名就。”郑公子也自恃才气赶于常人,觉得自己榜上有名不成问题。
    郑公子从毗陵出发,一个月后到达了长安,在布政里找了个地方住了下来。一天,他到东市游玩,回来时,走的是平康里东门,他有个朋友住在西南角,郑公子便想顺路去拜访他,于是来到鸣珂胡同。刚进胡同口,就看见有一处宅院,院门虽然不大,但院子深邃,让人莫测高深。院门开着一扇,有位女郎倚靠着门框站在那儿。只见她眉如柳叶,腮似桃花,樱桃小嘴,窈窕身姿,真乃绝代未有之佳人。郑公子一见,便让车停下,注目良久,不忍离开。于是,便假装鞭子掉到了地上,等他的童仆来为他拾取,借机多看那女郎几眼。女郎也回眸传情,两心甚相慕悦,但谁也没敢先开口说话,郑公子便心怀遗憾地走了。
    自那以后,郑公子神情恍惚,好像失落了什么,遂暗中向朋友打听这女郎的家庭身世。有位朋友告诉他:“这是侠邢女李氏的宅院,那娇美的女郎名叫李娃。”郑公子问:“那李娃可追求吗?”朋友回答说:“这李氏很有钱,与她相往来的都是一些豪门贵族,没有上百万的钱财,别想使她动心。”郑公子说:“只怕得不到她,如果能得到她的话,就是花个几百万,我也在所不惜。”
    第二天,郑公子便穿戴整齐,来到了李家宅院。敲门后,就有个童仆来开门。见了郑公子,扭头就往回跑,边跑边喊:“前几天掉马鞭的公子来了!”李娃自从见了郑公子后,也朝思暮想,正在后悔那天没能问他姓名,错过了机会,就听到童仆喊了这一声,她忙高兴地应道:“好唻,你先接待他,我就来!”郑公子听了这话,心中暗自高兴。当他跟随着的童仆走到照壁间时,见到一个白发苍苍弯腰驼背的老太婆,郑公子见她衣着不俗,猜出是李娃的母亲,便走到她的面前拜了两拜说:“我听说这里有多余的房屋,愿意出钱居住,可以吗?”老太婆说:“只怕房屋简陋,屈辱您尊贵的身分,怎么敢提钱的事呢!”于是,把他带到客厅,请他坐下,对他说:“我有个小女儿,想拜识您,不知是否可以。”郑公子喜出望外,忙不迭地点头说要见她的小女。老太婆便让李娃走了出来,拜见郑公子。但见她明眸皓腕,举步艳冶,郑公子惊讶地站了起来,不敢抬头看她,只觉得自己从未见过这等美人。寒暄完后,两人坐下品茶,随后,老太婆又让人安排酒席。酒器清洁讲究,菜肴丰富味浓,宾主饮酒欢笑,不觉日已落山。老太婆询问郑公子住的地方离这儿有多远,郑公子骗她说:“住在延平门外几里的地方。”老太婆说:“要关闭城门的更鼓已经敲过了,你赶快回去,不要违犯禁令。”郑公子说:“天色已晚,我的路途又远,能不能借贵家一块地方暂住一晚?”李娃说:“如果您不嫌我家僻陋,就留下来,住一晚上有什么关系。”郑公子怕老太婆不同意,便连连看她,老太婆见女儿发了话,也就唯唯应允。郑公子很高兴,忙让童仆去准备夜宵,好饮酒畅谈。
    李娃笑着阻止了他,说是等来日再买也不迟。郑公子一再坚持要买,而李娃始终不答应。
    随后,李娃请郑公子到西堂休息。郑公子进屋一看,屋内帷帏帘榻,焕然夺目;妆奁被褥,也都侈奢华丽。婢女点上红烛,摆上酒肉菜肴,这酒菜品味甚好。饭后,老太婆走了,只留下郑公子、李娃各叙邂逅相慕之意。郑公子说:“我到你府上并不是要租房居住,而是要满足平生之愿望。”他的话还没说完,老太婆又回来了,询问他这是为什么?郑公子笑着说:“男女之间,存在着相悦的欲望,如果两人情意相投,就是父母也限制不了。”说完,便走下台阶向老太婆拜谢,表示要终身奉养她们母女。老太婆遂称呼他为“郎”。随之,几人又举杯畅饮,庆贺相见相识之欢。酒后,郑公子与李娃同枕共寝,情意缠绵。第二天早上,郑公子将所带的钱财尽付李家,但这事他并没向亲友透露。公子住在李家后,每天与李娃调笑狎戏,日久天长,囊空如洗。为了支付这花柳费用,只好卖掉了骏马和随身童仆。一年之后,郑公子已一无所有。虽然李娃对他还是一往情深,但那老太婆已经没兴趣了。她给李娃授计,让李娃偕同郑公子到寺庙祈求观音菩萨赐予后代。郑公子很高兴,把衣服抵押在李家,随着李娃去了。等到拜完观音,回来走到北门时,李娃对郑公子说:“从这往东一转有一条小胡同,我的姨妈住在那儿,咱们去拜访她可以吗?”郑公子对李娃的话向来言听计从,听她一说,便欣然随她来到了一处宅院。到了门口,有位青衣在门旁站立,见了郑公子他们,便催他下驴。
    恰在这时,有一人出来了,问是谁,李娃回答说:“我是李娃。
    ”来人把他们带到院内。不久,有位年约四十多岁的妇人迎出屋来,问郑公子:“我的外甥女在哪儿?”话音未落,李娃就来到了她的面前。妇人说:“为什么这么久不来看我?”说完两人相视而笑。李娃将郑公子介绍给那位妇人,妇人极其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遂留李娃与郑公子在她那儿住两晚上,而把车马打发走了。妇人带着他们来到西戟门偏院中,这院子里树木葱郁,亭台楼榭相映成辉。郑公子问李娃:“这是你姨姨的私宅吗?”李娃笑而不答,顾左右而言他。妇人让人摆上饭莱,两人刚坐下没吃几口,就见一人骑着快马跑来告诉李娃:“老太太突然患了重病,危在旦夕,你赶快回去。”李娃对她的姨母说:“我的心都乱了!我现在急速乘马回去,等一会儿再派车马来接您与郑公子。”郑公子打算跟她一道走,那位姨母伏在侍儿在耳边说了几句话,两人用手拦住了他,让他留在门外,对他说:“老太太就要离开人世了,我们应该商量商量怎样为她操办丧事,来应付一些麻烦的事,干吗这么急着离开呢!”
    郑公子见此情形,只好留下来和她计划丧礼祭祀的事宜。到了晚上,车骑仍然没来。姨母说:“怎么也没个回话,你先去看看,我马上就来。”郑公子便步行回到李娃的宅院。走到门口一看,门上了锁,而且锁还用泥封上了。郑公子大为惊骇,,忙问邻居是怎么回事。邻居说:“这房屋是那老太婆租用的,租期已到,她现在已经搬走了。”郑公子又问:“搬到什么地方去了?”邻居说:“这我可不知道!”郑公子非常愤怒,想立刻就去那位姨母家盘问,但看看天色已晚,不能到达,便租了张床住下了。可是,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到天亮,也没睡着。遂急急忙忙赶到姨母家,可是一敲门没人理会。郑公子急了,连声高叫,守门人才慢慢走来开门。郑公子见了守门人,就问:“李娃的姨妈在哪?”守门人说:“没这个人。
    ”郑公子说:“昨天晚上她还在这里,今天去哪儿了?而且,这是谁家的宅院?”守门人说:“这是崔尚书的宅院,昨天有人租用了它,说是有个远来的表亲要在这儿歇息,刚到傍晚就都走了。”郑公子又急又怕,几乎发狂,不知如何是好。无奈,只好再回到布政里那来时住的客舍。客舍主人听了他的遭遇,很同情他,便为他端来饭莱,让他先吃了再想办法。郑公子心怀怨恨,哪有心思吃饭,三天滴水未进,终于病倒了。十几天后,郑公子的病更为严重,店主怕他死在店里,给自己添麻烦,便把他送到出售丧葬用品的店铺,来这里的人都是病入膏盲,无人照料者,他们同病相怜,互相伺候。郑公子来到店铺后,疾病渐渐好转,便靠执灵帐来养活自己。过了两个月,病痊愈了,但一听到哀乐声,总是乌咽流泪,控制不住自己。回来后,便学着演唱。
    郑公子生性聪颖,本来就深通乐曲,即使是长安也没有人比得上他。当初,长安有二处卖丧葬用品的店铺,两家竞争得很厉害。其东店做的车马轿子特华丽,只是哀挽之歌唱得不如西店。当店主得知郑公子音域绝妙时,便花二万钱的酬金雇他来店,让人暗中教郑公子唱新曲子,来帮助他们。将近一个月,也没人知道这件事。那两个店的店主说:“我们在天门街展示我们的绝活,来比较优劣,输了的罚款五万,用这些钱摆酒席。
    ”两人订下契约,并让里胥作保,还上报了户曹、京尹。只等时间一到,两家就比试技艺。到了预订的日子,长安的男女老少都蜂拥而至,万人空巷。两家店铺从早晨开始,展览自己的纸车纸马,灵幡仪仗,一直到中午,西店也没取胜。西店的师傅面有愧色,于是就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他让人把一张床抬放到南角,随后走来一个手持木铎,脸长髯须的人,在他身后,护拥着十几位随从。此人昂首挺胸,挽袖抬腿登上了床榻,放声唱起了《白马词》。因为历来他唱的挽歌都名登榜首,所以此次也满不在乎,顾盼左右,旁若无人,果然博得一片赞扬声。
    西店的人以为这回可把东店比下去了。岂料过了一会儿,东店主在北角设了一张床,有个头戴黑头巾的少年阔步走了出来,他的后面也跟着几位打着大掌扇的护卫。这个少年就是郑公子。郑公子衣服整齐,身体俯仰适度,放开喉咙,唱起了《薤露》之章,其声清越,回荡在山谷,一曲未了,听得人都欷歔哭泣。西店主受到众人的讥笑,觉得无脸见人,便偷偷留下所输的钱走了。在场的人都被东店的唱歌少年震住了,猜不出是从哪请来的高手。
    先前,天子下诏,让京城外面的一方之长在年终岁末来京城朝拜,叫作“入计”。此时郑公子的父亲郑公也在京城,听说有两家丧哭店打擂比艺,但与同行换了行头来偷偷观看。他随身带的老仆人,是郑公子奶妈的丈夫。当他看到那唱歌的少年时,便认出是郑公子。他很想当面相认,但没敢贸然行事,遂潸然流泪。郑公惊讶地盘问他为什么哭泣,他告诉郑公:“那唱歌少年的相貌,颇似您的亡子。”郑公说:“我儿子因携带的钱太多,被盗贼杀死,怎么能在这里!”说完,也难过地流泪。回到宾馆,老仆人伺候完郑公,还是放心不下,就又骑着马去访问郑公子的同行。同行们说:“他是郑家的儿子!”
    等一问名字,才知道已经另取他名了。老仆人不死心,追着他看,果然是郑公子。郑公子见了老仆人,面部肌肉一个劲地颤动,随之就要躲藏在人群里。老仆人冲到他面前,抓着他的衣襟,硬把他拽了回来。父亲见儿子落到这种地步,为他玷污了家门而大为恼火,便带着他走到曲江江杏园东,扒下了他的衣服,用马鞭把他打了几百下,打得奄奄一息以后,扔下他走了。
    再说东店店主见郑公子突然被人拖走,不知怎么回事,便派人暗中尾随。跟随者见郑公子被父亲打死,急忙跑回去告诉他的伙伴,大家都很伤感,决定看在往日共事的情份上把他埋葬了。可是到那儿一看,他还有一口气,于是大家把他抬了回来,以苇管代勺喂了他一点水,过了一夜,他竟活了过来。但手脚还不能动,被鞭打的地方也都溃烂了。那些救他回来的同辈嫌他太污秽,就又把他扔在道旁。过往行人见他这等模样,都很同情他,就这个扔一块饼,那个给一碗粥,使他活了下来。
    一百多天以后,他竟能扶着拐杖起来了。于是便穿着破衣服,拿着个破口袋到处讨饭。从秋到冬,晚上就住在粪窟里,白天则周旋于集市上。一天,天下着鹅毛大雪,郑公子因袋中无食,冒雪求乞,沿街走了许多家,也没人开门。当他来到安邑东门,沿着矮墙向北转了七八家时,有一家的大门开着左半扇,这就是李娃的家,而郑公子不知道,遂连声疾呼。饥冻之甚,音响凄切,让人不忍耳闻。李娃在屋里听到乞讨声,对丫环说:“这一定是郑公子,我听出他的声音了。”于是,就急忙出来见他。只见郑公子枯瘦如柴,浑身长满疥疠,已经没个人样。李娃很感伤,问他说:“这难道不是郑公子吗?”郑公子见是李娃,羞愧、愤怒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一时间话也说不出来,只能点头应诺。李娃走上前来抱着他的脖子,用绣袍裹着他把他带到西厢房,放声痛哭说:“让你落到这种地步,都是我的罪过。”竟哭得死去活来。李娃的母亲听说后,很惊骇,忙跑来问是怎么事。李娃说:“是郑公子来了!”老太婆说:“你怎么还不快点把他赶走!”李娃一听满脸不高兴地说:“这回说什么我也不这样做。他本是好人家的儿子,曾驱高车,持巨金来长安。在我们家耗尽资财,你便设计赶走了他。让他丧失了志向,不得齿于人伦。父子本是骨肉亲情,可是现在他的父亲却与他断绝关系,将他杀死抛弃。他已困顿不堪,再要将他驱逐出去,是必死无疑。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为我而到了这步田地,他的亲戚多在朝廷为官,一旦当权者要熟察本末,灾祸就不远了。况且欺天负人,鬼神也不保佑你。我为你的孩子,今年也二十岁了,我所挣的钱财不下千金,你已六十多岁了,我愿意拿出二十年的衣食费用来赎身,就在这附近找个房屋另住,早晚也可以来看看你,使你不至于寂寞。这样对你也没什么妨害。”老太婆估计她的主意已定,便答应了她。李娃便用赎身剩下的钱在北边租了一个院子,住了下来。
    住下后,便烧水为郑公子沐浴更衣。尔后,先给他做了点稀粥,让他喝下去通肠,接着又叫他吃点酥乳增加脂肪。十天后,才给他吃其他食物。没几个月,病体痊愈身上开始长了点肉,一年后,就恢复如初了。这时,李娃对郑公子说:“你的病体己康复了,昔日举业,可再重新温习吗?”郑公子想了想说:“现在十成还能记得二三成。”李娃于是便让人驾车出游,郑公子骑着马跟在旁边。到了书店,就叫郑公子进去挑选书,总共花了一百多两银子,用车把书载了回来。书买回来后,李娃就叫郑公子别为其他事操心,一心一意攻读学业。郑公子也很有志气了,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李娃常陪他夜读,到半夜才休息。当看他疲倦时,就鼓励他作诗吟词,振奋一精一神。这样攻读了两年,郑公子对李娃说:“可以去参加考试了。”李娃说:“不可。”于是,又叫他一精一读了一年。一年后,李娃对郑公子说:“这回你可以去应试了。”郑公子听信了李娃的话,赶去考试,果然登第。登第后的郑公子声名大振,即使是前辈,见了他的文章,也都投以赞叹的目光,提起衣襟表示敬羡,愿意和他做朋友,但却找不到机会。李娃又对他说:“这样还不行,刚考中了第一名秀才,便自以为致身青云,如此下去,难成大业。你从前行迹秽鄙,与其他读书人不能等同,当砥励磨炼,以求再捷,这样你才可以与其他英杰并驾齐驱。”郑公子由此更加勤奋苦学,名声更高。那一年,正值举行乡试,皇帝下诏征召各方人才,郑公子应召直言极谏科,结果,名列榜首,被授予成都府参军之职,三师以下的官吏,都是他的学友。
    郑公子临上任前,李娃对他说:“到今天我已没什么对不住您的地方了,我愿以己残年之力。回去侍养老母;您当另去寻找一位名门贵族的佳偶,来为您传宗接代。但不管你是娶皇室家族公主,还是一般官宦之女,都要慎重从事,勉思自爱。
    我从此离开你了。”郑公子听了李娃的一番话,流着泪说:“你若抛弃我的话,我就自刭而死。”李娃不管公子怎样恳求,就是不同意留下来。可是郑公子还是一个劲儿地挽留。李娃无奈,便说:“这样吧,我送你过江,到了剑门,你再让我回来。
    ”郑公子答应了。
    一个月后,他们来到剑门,还没等离开剑门,授官的诏令到了,公子的父亲郑公由常州诏人升为成都尹,兼任剑南采访使。不久,郑公来到剑门,郑公子到驿官递上名片拜见父亲。
    郑公不敢相信是他的儿子,但看到他祖父的名字时,才吃惊地让他进屋。父子久别重逢,抱头痛哭,又和好如初。郑公问儿子事情的因由,郑公子便把事情的原委详细说了一遍。父亲很赞赏李娃,便问她在何处。儿子说:“她送我到这里,当让她回去了。”父亲说:“不能让她走。”第二天,郑公便和儿子先去了成都,让李娃暂留在剑门。随后,就让媒人备置六礼来娶她。此时正值岁末。
    李娃与郑公子结婚后,极重妇道,严整治家,很受公婆喜欢。几年后,郑公夫妇相继亡故,儿子极尽孝礼,儿媳也是一样。至诚孝心带来祥瑞之异,服丧期满后,郑公子屡升清贵之官,十年间至数郡。李娃被封为汧国夫人,她有了四个儿子,都作了大官,那个官最小的,还是太原尹。
    呼嫂之报
    张某、瞿某,幼年时是同学,成年后也很要好。瞿某与人打官司,张某接受了别人的贿赂,便村用瞿某对他的信任,刺探到瞿某的一陰一谋,随后把一陰一谋泄露给瞿某的敌手,使瞿某在打官司时受尽了窘辱。瞿某知道了张某的伎俩后,对他恨之入骨,但因为张某把事情做得很周密,瞿某没有证据,也就无可奈何。
    不久,张某死了,瞿某想方设法娶了他的妻子。婚后,瞿某虽然事事做得周道有礼,但在家里说话时,仍旧称她为“张几嫂”。妇人生性质朴,以为瞿某同情爱怜她,跟她开玩笑,也就不计较。一天,瞿某和妇人相对吃饭,忽然跳起来叫着自己的名字说:“瞿某,你也太不像话了,我的确对不起你,但我的妻子归了你,也足够偿还我所欠你的债了,你干吗还要称她嫂子呢?妇人再嫁是常事,娶再嫁的妇人也是常事。我已经死了,不能禁止我的妻子再嫁,也不能禁止你娶她。我已经失掉了朋友间的信义,也不能责备你娶朋友妻。可是,现在你不把她当作你的妻子,而仍叫她姓我的姓,称她为嫂,你这不是娶我的妻子,而是奸一一婬一一我的妻子,我要是抓到你,一定把你杀了。”
    随后,瞿某便疯疯颠颠的,几天后,竟死了。唉!以直报怨,圣人不禁。张某本来就是个小人,他做的事也不是不共戴天之仇。设计娶了他的妻子就可以了,又视她为倚门妇,玷污张家的名声,这实在是太过分了,难怪张某那么愤激以至于作祟。
    碧霞犀手串
    《池上草堂笔记》:吴地有个姓金的媒婆,专门往来于豪门贵族之家。晚年时,家中特富有,邻里称他为金太婆。这金太婆伶牙利齿,能说会道,与人做珠翠的买卖,没有不成的,而且她要垄断其利润,狡猾得跟牙侩一样。一天晚上,她独自提着竹丝灯笼,从葑泾回家。鞋泾离她家很远,不巧,那天又下着小雨,她没着泥泞的小路一步一滑地朝前走着。突然,黑暗中闪出一个人来,抓住她的衣襟说:“金太婆还我碧霞犀手串来。”金太婆被吓坏了,忙举起灯笼照看,可怎么也认不出他是谁,只见那人面黄肌瘦,双眼落窠,相对凛凛,肌生寒粟。
    金太婆问他:“你是什么人,我从来没见过你,我什么时候拿你的碧霞西、碧霞东了?”那人一听,非常愤怒,抢起胳膊就朝金太婆打去,灯也被扑灭了,金太婆大声呼喊:“强盗杀人,快来人救命!”那人遂拿起土块把她的嘴塞上了,金太婆声音嘶哑发不出声,便披头散发拼命挣扎,可是她越挣扎,那人打得越欢。过了好久,才有人前来劝道:“算了,你的妻子要是不想嫁人,她也不会拿你的东西。”原来,某个豪强的少妇守寡达五年之久,金太婆为她做媒再嫁,她便拿碧霞犀手串酬谢金太婆。听了这话,金太婆才知道这人是鬼,便跪到地上磕头求他宽恕,饶她一命。不久,来了位巡更的人,他见金太婆伏在地上像疯了似的哀告,便把她弄醒了,送她回了家。从此之后,她再也不敢为寡妇提亲作媒,图谋好处了。年轻的寡妇,如果不是衣食无着的话,都应该保持贞节,抚育遗孤,而那些再嫁失身的十之四五是被贪财的媒婆诱惑上当的,所以古人设立家诫,不许三姑六婆进屋,是很有高见的。
    刘自然
    何光远《鉴诫录》:唐朝天祐年间,秦州的刘自然主管义军事宜。因四川战乱不止,连帅李继宗奉朝廷之命征调乡兵去守卫四川。秦州所属的成纪县有个名叫黄知感的百姓当在应征之列,但他的妻子有一头美发,刘自然很想得到它,便对黄知感说:“你如果能把你妻子的头发剪下来送给我,我就免除你的兵役。”知感把刘自然的话告诉了妻子,妻子说:“我以虚弱的身体嫁给你,便想靠你托付终生。头发剪掉了,可以再长,要是人死了,就是永别了。你若是南征而不回,我即使有一头漂亮的头发又有什么用。”说完,拢好头发用剪子把它剪掉了。
    知感深感痛惜,但为了不去服役,也只能忍痛割爱,把它献给了刘自然。岂料刘自然只是说说而已,他得到了头发,而黄知感还得照样去服兵役,而且在这次南征中战死疆常得知丈夫战死的消息,黄妻悲痛万分,昼夜向天祈祷哭诉这件事,让上天惩罚刘自然。说来也巧,黄知感战死不久,刘自然就命归黄泉了。后来,黄家的母驴下了一头小驴崽,在那小驴崽的左肋下长有“刘自然”三个字,乡里人知道这件事后,争相传说这件奇闻怪事,并报告了郡太守。郡太守叫来刘自然的妻子,让她去辨认,刘自然的大儿子说:“我父亲平生好喝酒吃肉;如果这头小驴能这样,就是我父亲的化身。”于是,太守让人拿来酒肉喂这条小驴,它竟喝了几升酒,吃了几盘肉,吃完之后,伸着脖子高叫了几声,流下了几行泪。刘自然的大儿子想出千百钱买下这头小驴,黄妻不同意,每天用鞭子抽打这头驴,还边打边说:“这样也不足以为我丈夫报仇。”后经战乱,这头驴下落不明,刘自然的儿子竟因惭愧遗憾而抑郁成疾,以致亡故。
    李公子
    蒋防《霍小玉传》:唐代宗大历年间,陕西的李益年方二十,他已进士及第,尔后到尚书省等候明年“拔萃”(唐制,选官有一定年限,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入官的称为拔萃。
    ——译者注。)这年六月,他来到了京城长安,居住在新昌里。
    李益出身于名门世家,少有才气,丽词佳句,一挥即来,时人无与伦比,贤达文人也极为叹服。他自持有风度才识,希望找到一位称心的伴侣,但遍求名妓,也没有中意之人。
    长安有个叫鲍十一娘的媒婆,本是薛驸马家的青衣,后赎身从良,已经十几年了。她性格怪僻,能言善辩,交游广泛,即使是豪强贵宦之家,也来去随便。保媒牵线,堪称好手。要了益曾花费巨金,托她帮忙,她见李益出手阔绰,便对李益很有好感,表示鼎力相助。
    几个月后的一天,李益正在客舍南亭闲坐,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自称是鲍十一娘。李益急忙披衣迎出来问:“鲍卿,今天什么风把你突然吹到这里?”十一娘说:“薛姑子做好梦了。有一仙女,被贬下界,下计较财货,只仰慕风流,她的面貌,配你太合适了。”李益一听,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觉得神魂飞荡,浑身轻飘飘的,拉着十一娘的人拜谢道:“你要给我办成这件事,我就是一生做奴仆,也死而无憾。”接着便急不可耐地询问这位仙女的姓名住址。鲍十一娘告诉他:“她是已故霍王之女,字小玉,霍王生前很喜欢她。她的母亲叫净持,是霍王的宠婢。霍王死时,诸弟兄认为小玉是婢女所生,不肯让她留在家中,便分给她一点财产,把她赶出了霍府,小玉离开霍府后,便改姓郑。人们不知道她是霍王的女儿。小玉姿质秾艳,是我见到的最美的漂亮姑娘;她情趣高雅,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晓。昨天她托我给找一个与她品貌才气相当的好公子。我听她一说,便想到了你,就把你的情况跟她说了一遍,没料她竟久闻你的大名,对你十分倾慕。她住在胜业坊古寺胡同南,上东间宅就是。我已和她约好,明天中午你到胡同口寻找桂子,就能找到她。
    鲍十一娘走后,李益便准备去约会的事。她让家童秋鸿到他堂兄京兆参军尚公那儿借了一匹青骊驹,黄金鞍。晚上,他又沐浴更衣,修饰容仪,激动得她一晚上也没睡她觉。第二天,他早早地起了床,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唯恐有不妥当的地方。好不容易挨到中午,便急急忙忙乘马驰往古寺胡同。到了约会的地方,只有位青衣在那等候,见了李益的坐骑,便问:“莫不是李十郎吗?”李益点头下马,让人把马牵到马厩,自己随着青衣走进宅院。进院后,鲍十一娘从屋里走出来,跟人开玩笑说:“哪来的公子,胆敢到这里?”
    李益也以诮语回答她。两人边戏谑边来到中门,进了内庭,内庭院中有四棵樱桃树,西北方向的那棵树上挂着一个鹦鹉笼子,鹦鹉见有生人来,高声叫道:“有人来了,快放门帘!”
    李益生性雅淡,本来到这里就心怀疑惧,现在听鸟这样一叫,更惊愕不已,不敢再往前走。正犹豫间,鲍十一娘带着小玉的母亲净持走下台阶来迎接他,让她进屋休息。净持大约四十几岁,长得很美,绰约多姿,谈笑甚媚。她对李益说:“素间公子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果然名不虚传。我有个女儿,有得不太难看,如果您不廉弃的话,可以许配给您。鲍十一娘昨天已经把您的意思跟我说了,我今天就可以做主让她永远服事您。
    ”李益说:“我天性愚笨,本以为高攀不上,不料承您厚爱,得到贵小姐,这真是我一生引为荣兴的事!”净持听了李益的话,也很高兴,便让人安排酒席,准备畅饮。这时,小玉从厅堂东面的阁子里走了出来,李益忙迎上前去拜见。只觉得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一精一彩射人。小玉缓缓走到母亲身旁坐下。母亲对她说:“你平时总愿吟诵“开帘风动竹,疑是故来人”的诗句,这诗就是十郎的杰作。你终日想要见他一面,现在他这不是来了吗?还不快拜见公子!”小玉低着头,微笑着说:“见面虽然看得真切,但不如闻名,才子岂能无容貌?”李益一听,忙站起来拜了两拜说:“小娘子爱才,我重貌,我两好相映,才貌相兼,岂不很好吗?”母女相视而笑。
    于是,就举杯饮酒,边喝边谈。酒过数巡,李益站起来请小玉唱歌,开始小玉不同意,后来架不住母亲一个劲儿地劝,她才放声唱了起来。其歌声悠扬清亮,让人一听就觉心醉。酒宴之后,已是夜深人静,鲍十一娘带着李益到西院休息,只见庭院深邃,帘幕华丽。鲍十一娘让婢女桂子、浣纱为李益解开衣裳,脱了鞋子。不久,小玉来了,但见他言辞温和婉媚,脱衣之际,娇态已令人神魂颠倒。两人放下床帷,同枕共卧,极尽欢爱。
    李益喜不自胜,自以为巫山之梦,洛浦之雨也不过如此。两人欢爱之后,小玉忽然流着眼泪对李益说:“我本是倡家之女,自知不能与人匹配,今天只是因姿色而受到你的喜爱,托身于你;我担心自己一旦姿色减退,您情移别处,我便无处托身,就会像一件无用的东西被人扔掉。因而,极欢之际,不觉生悲。
    ”李益听了之后,不胜感叹,便伸出胳臂替代小玉头下的枕头,慢慢地对小玉说:“平生志愿,今天才得以实现,就是粉身碎骨,我也不会舍弃你,夫人何必说得这样悲观,你要是不相信的话,拿块白绸子来,我在上面写下盟约。”小玉听了这话,便收住眼泪,让一个名叫樱桃的侍郎撩起帷帐,拿着红烛,递给李益笔砚。小玉除一精一通音律管弦之外,也酷爱作诗读书,那成筐成箱的笔砚,都是霍王家的旧物。小玉从香囊中取出三尺越姬乌丝兰素缎,交给李益。李益素来才思敏捷,遂援笔成章,文中以山河为喻,用日月作比,句句说得恳切动人。写完这海誓山盟,便让小玉把它藏在宝匣子里。自此以后,两人情胶如漆,就像翡翠在云路上。如此两年,日夜相伴。
    第三年春,李益考试合格,被授为郑县主簿。到了四月,李益要到郑县上任,临行之际,在东洛宴请亲朋好友,长安的亲戚多去饯行。此时正是春末夏初之际,景色宜人。酒宴散后,亲朋们陆续回家,小玉不仅倍生离别萦怀思绪,对李益说:“以你的才能名望,肯定仰慕者很多;愿意与你结为婚姻的,也一定为数不少,况且你家有父母,室无贤妇,你这一去,必定选娶佳偶,先头的盟约,不过是说说而已。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几句心里话,想说给你听听,希望你能记在心里,不知你是否有兴趣听?”李益惊异地问:“我有什么过错,引得你说出这样一段话。请你畅所欲言,我一定永记在心。”小玉说:“我刚十八岁,你也才二十二,到你而立之年还有八年的时光。
    一生欢爱,都在这段时间里,等你过了这段光一陰一,再选高门,结秦晋之好,也不算晚。到时候我当舍弃尘事,削发为尼,平生之愿,至此足矣!”李益听了小玉的话,惭愧感慨交集,不觉泪流满面。便对小玉说:“先前的海誓山盟,一生一世都要遵守,与你白头偕老,还恐怕不能尽兴,岂敢再有三心二意?
    请娘子不必多心,到八月时,我就去华州,不久就派人来接你,相逢的日子并不遥远,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几天后,李益便告辞了小玉走马上任去了。
    李益上任十天后,便请假回东都探望父母。在家住了十天,李益的母亲已为他商定了与表妹卢氏的婚事。李母素来严谨刚毅,李益彷徨犹豫了半天,也不敢推辞这门亲事。卢氏家族也是名门世家,他们告诉李家,要娶他们的女儿,要有数以百万的聘礼,不足此数的话,女儿不会嫁过去。李益家历来不大宽裕,为娶卢女,家中父母广求朋友,自秋至夏,远涉江淮,来筹措聘财。李益因违背了盟约,又耽误了去迎小玉的日期,便不给小玉写信,想让她不要对他有所期望。并嘱咐亲朋故友,请他们不要将他与卢氏订婚的事告诉小玉。
    小玉自从李益逾期未归,便多方打听,便得到的虚词诡说,一天一个样。于是,她就求遍巫师卜筮,为她占卜问卦,还是没有准确的消息。这一年多来,小玉朝思暮想李益,怨卧闺阁,怀忧抱恨,以至忧郁成疾。虽然李益一走杳无音讯,而小玉想望之心不移,拿出积蓄,拜托亲朋好友,为她探听消息。由于寻求急切,积蓄花费一空,只好偷偷地让婢女拿出箱子里的一些珍玩宝物到西市当铺景先家典当。她曾让婢女浣纱到典当铺去卖一只紫玉钗,途中,遇到了一位曾在皇宫里做过活的老玉匠,他见到浣纱手里拿着的玉钗,便走到她面前辨认说:“这只玉钗是我做的,从前霍王家的小女儿要上鬟,霍王让我做了这只钗,当时给了我一万钱,所以我至今不忘。你是什么人,从哪里得到的这只钗?”浣纱说:“我家的小娘子,就是霍王的小女儿,只因家事破散,失身于人。她的丈夫二年前去了东都,至今没有消息,娘子思夫心切,抑郁成疾,现在家中积蓄用光,令我典卖此钗,赂赠于人,来帮助探知丈夫的消息。”
    老玉匠听了浣纱的话,凄然落泪说:“这富贵人家的孩子,生不逢时,落到现在这种地步。我已风烛残年,见此盛衰,不胜伤感。”于是。就把浣纱带到延先公主的府上,将刚才听到的事情向延先公主禀报了一遍,公主听后,也为小玉悲伤感叹,便让浣纱给小玉带十二万钱,作为日常费用。
    再说当时李益所聘娶的卢氏住在长安,李益凑足聘礼之后,就回到郑县。那年的腊月,李益又请假去长安成亲,来长安后,便悄然静居,不让外人知道。
    李益有个表弟,名叫崔允明,出身明经。他为人憨厚,往年曾和李益一起在小玉家喝过酒,席向,你敬我饮,谈笑风声,彼此没什么隔阂。自李益走后,他每当得到李益消息,便来告诉小玉,小玉也常给他一些钱财衣物,崔允明颇为感激她。当崔允明知道李益回长安结婚的消息后,就来到了小玉家,把详细情况告诉了小玉。小玉怨恨地叹息说:“李公子果真有这种事情吗?”于是,便拜托亲朋好友想方设法叫李益来一趟。然而李益自觉食言负约对不住小玉,又知小玉重病缠身,更感惭愧羞耻,便忍痛割爱,不肯前去探望。他晨出而暮归,意在躲避小玉。小玉日夜啼哭,不思饮食,夜不成寐,一心只想见李益一见,可是总没有机会。由此以来,小玉冤愤更深,竟至卧病不起。长安的一些风流之士都为小玉的真情所感动,而那些豪侠之辈则愤恨李益的薄情。时已三月,人多春游。李益与几个朋友到崇敬寺欣赏牡丹花,一行人步入西廊,吟诗联句。朋友中有一位叫夏章卿的京兆尹对李益说:“风光十分艳丽,草木欣欣向荣,可是这大好的时光,小玉没福份享受,只能含冤独守空房,她会何等悲伤!你能将她抛弃,实在是个残忍的人。
    男子汉大丈夫,不该这样。你应该好好思量思量。”正在感伤之际,忽然有一位身穿黄绸衫,挟着红弹弓的侠客悄悄地跟随在他们的身后,听他们谈话。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来向李益依揖道:“公子莫非就是李十郎吧!本人祖籍山东,与外戚家有姻缘关系,我虽然不善文词,但也仰慕贤才之士,我久仰您的大名,常想当面承教,只是没有机会相见。今天有幸与您会面,能够一睹您的尊容,真是难得。我的住处离这儿不远,家中也有声乐,足以供你们娱乐,我还有八九名娇美的妾姬,十几匹彪悍的骏马,你们可以随心所欲,纵情游乐。只希望你们能给我个面子光临寒舍。”与李益同行的几位朋友,见侠客说得这么美,便怂恿李益去看看。于是,一行人便跟着侠客策马同行。转过了几条街,来到胜业坊,李益见这儿离小玉的家很近,便停了下来,借口有事,要调转马头。侠客说:“我家离这儿近在咫尺,怎么能忍心让你半途而退呢!”说着,就上前扯住李益的马缰绳,生拖硬拽地带着他往前走,转了几个弯,就到了小玉家居住的胡同口。李益此时一精一神恍惚,说什么也不想进去。侠客急忙命令几位女仆把他挟持进去,推入里门,把他锁在了门内。然后报告说:“李十郎来了!”小玉一家听了这一消息,都很高兴,欢欣之声传于内外。
    头天晚上,小玉梦见一个身穿黄色绸衫的男子,抱着李益来到她的床前,叫小玉为他脱鞋。梦醒之后,把梦境告诉了母亲,并自己析梦说:“鞋者,谐也,夫妇重新聚合;脱者,解也。既合而解,也当永诀,由此征兆来看,我与李益就将要见面,相见之后,我就要死了。”说完,母女相对凄然泪下。
    第二天凌晨,小玉让母亲来为她梳妆。母亲以为女儿久病,心意惑乱,不大相信她析梦的话,但还是为女儿梳洗打扮了一番。刚梳妆完,李益果然来了。小玉抱病日久,翻身起床都要别人帮忙,而一听李益来了,竟“嚯”地一下站了起来,换上衣服走了出去,似乎一精一神头还挺足。小玉见了李益,含怒凝视着他,一句话也没说。然而弱体娇姿,仍不减风韵,并时时用手帕擦着泪水,看着李益。感物伤人,众人皆欷歔叹息。不久,就有人端来几十盘酒肉菜肴,大家一看,都很吃惊,赶忙问这是怎么回事,送莱的人说:“这都是那位侠客操办的。”于是,摆上碗筷,围桌而坐。小玉侧转身子,斜视了李益好一会儿,然后端起酒杯,将酒往地上洒了洒说:“我身为女子,如此薄命;您为男子汉大丈夫,这样负心。我青春年少,只得含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管弦,从此与我无缘。我所以抱恨黄泉,都是你所造成的。李君啊!李君,我今天就与你永别了,我死之后,一定变作厉鬼,让你的妻妾永远不得安生。
    ”说完,便左手握着李益的胳臂,把杯子扔到地上,放声大哭。
    哭了没几声,就气绝身亡了。小玉的母亲把小玉抱到李益的怀里,让他召唤她。可是,不管怎么呼唤,小玉也没再醒过来。
    李益见小玉已死,羞愧哀痛一起涌上心头,遂为小玉披麻戴孝,整日在小玉的灵前痛哭。将要下葬的头天晚上,李益忽然看见灵帐中的小玉容貌艳丽,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身着旧石榴裙,紫色裤,披着红绿披风,斜靠在灵帐旁,手里拿着一根绣带,对李益说:“愧君送我,还有余情。幽冥之中,能不感叹。”
    说完,就不见了。
    第二天,人们把小玉安葬在长安的御宿原,李益随送葬的队伍,来到小玉的墓前,尽哀而返。一个月之后,李益与卢氏举行了婚礼,尽管是新婚之喜,但他却伤情感物,郁郁不乐。
    这年的五月,李益带着卢氏回到了郑县。到县十天,李益方与卢氏同寝。睡到半夜,忽然听到帐外叱叱作响,李益吃惊地一看,床帐外有一个年约二十多岁的男子,长得体壮温美,正藏身在帐幔中,用手招卢氏。李益惶恐地跳起来,绕着帐幔走了好几圈追那男子,可是,转眼间就不见了。自此以后,李益便心怀疑恶,猜忌万端,夫妇之间,日生嫌隙。后来,经亲戚朋友婉言相劝,李益对卢氏的态度才稍有好转。
    又过了十天,李益从外面回来,卢氏正在床上弹琴,忽然有人从门外抛进一个斑犀细花盒子,方圆一尺多,用一块薄绸子裹着,上面系着一个同心结。这盒子正好落在卢氏的怀里。
    李益见此情形,一把抢过盒子,打开一看,那里面竟放着两颗相思豆,两个磕头虫,一个发杀嘴,还有少许驴驹媚,都是一些情人互赠之物。李益见了这些东西,怒从心头起,恨从胆边生,如虎狼般地吼叫着,用琴撞击卢氏,让她如实交代。卢氏莫名其妙,不知从何解释。从那以后,卢氏便遭毒打,备受虐待。最后竟告到官府,把卢氏赶出了家门。卢氏走了之后,李益便同侍婢妾姬等暂住在一块,对她们李益也无端猜疑,或寻找借口把她们杀掉。
    李益曾到广陵游玩,在那儿得到一位称作营十一娘的名姬。这名姬容态润媚,李益很喜欢她。但每次与她在一块,李益都对她说:“我曾在某地得到某姬,某姬犯了某事,我用某种办法把她杀了。李益说这些话的目的,是想让营十一娘害怕自己,来使闺门清肃。李益每到出门时,都用浴盆把营十一娘盖在床上,四周贴上封签,回来时再仔细检查,看看没有启动的印迹,再把浴盆掀开。他还身佩一把锐利的短剑,对侍婢们说:“这把剑是用信州葛溪铁制造的,只用它来杀有罪过的人。
    ”李益自小玉死后,只要一见到妇人,便加猜忌,尽管娶妻多次,却总与当初卢氏一样,因疑心而散伙。
    红奴儿
    《夷坚志》池州青一陽一县的主簿斛世将,在青一陽一任职期满后,返回临安。此时,刘录事则去走马上任,途中两人都分别住在客舍里。一天,斛世将到刘录事的住处拜访他,遂一起共餐。
    饭后,斛世将又邀刘录事到饭馆吃汤饼。刘录事说:“刚吃完饭,再也喝不下去了。你先回屋稍歇息一会儿,我随后就去看你。”斛世将走了没多久,刘录事就去拜访他。到那儿一看,他已病倒在床上了。见了刘录事,悲泪如雨,呜咽好久才说:“我临死不远了。刚才我从你那儿回来时,穿过抱剑营街时,遇到一个妇人叫着我的名字说:‘你怎么与我约定的?开始用不娶妻来欺骗我,不久,又背叛我,我病了,你也不来看我,天下有你这样残忍的人吗?现在事情既然已经这样,我也就不再多说了。只是你也将得病,而且那病和我得的病一样,我虽然在这里,我也一定不会去看你,你自己好自为之吧!’说完,就走了。我当时不知道这个妇人是谁,走了几步忽然想起来了,她就是曾经与我好过的妓一女红奴儿。她已经死了三年了。见了她,又听了她的话,我心里很惘然,等回到客舍,情绪就更遭,随后就病了。我估计这一病就没有好的日子了,可怎么办呢?
    ”刘录事安慰了他几句,并给他做粥煮药,直到很晚才返回自己的住地。七天后,斛世将果然死了。他的朋友能谈及他的往事的,说他的病状与鬼说的一样,大概要吃汤饼时,他的魂魄已游离他的躯体了。此时为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红泪一双流
    皇甫枚《三水小牍》:唐代长安咸宜观中的女道士鱼玄机,字幼微,是长安人。她姿色美艳,倾城倾国,更兼才思敏捷,博览群书,通晓文理,尤擅长于吟诗作词。在咸通初年,也就是她十六岁时,因仰慕道教,喜好清静幽虚,而到咸宜观当了道姑。但她所作的赏风玩月之佳句,常常在文人墨客中传颂。
    而且她那天生的风流姿容耐不得长久的寂寞,一些狂放不羁的豪侠便不时来观中与她调笑,她也乐得与这些人寻笑调欢。于是,风流轻薄的士子争相到她的观中求狎作乐,他们携酒与她共饮,席间鸣琴赋诗,她诗中的佳句颇多,如:“绮陌春望远,瑶徽秋兴多。”
    又:
    “殷勤不得语,红泪一双流。”
    又:
    “焚香登玉坛,端简礼金阙。”
    又:
    “云情自郁争同梦,仙貌长芳又胜花。”
    这几联最令人叫绝。她的女僮叫绿翘,也是一个聪慧美貌的女子。
    一天,鱼玄机为邻院道观所邀,临走时,嘱咐绿翘说:“不要出去,若有客人来,你就告诉他我在什么地方。”说完,就走了。玄机到了邻院,被女伴整整留了一天,到天黑时才回道观。绿翘迎出门来对她说:“刚才有个客人来了,但听说您不在,连马也没下就走了。”玄机平日里与这个客人关系极密切,听了这话,怀疑绿翘同他有私情。于是,到了夜晚,就点上灯,关了门窗,把绿翘叫到她的卧室审讯。绿翘辩解道:“我自从跟随在您的身边,时时处处注意检点自己,不让出现些许过错,来违背您的意愿。况且,这位客人来敲门时,我是隔着门告诉他您不在的。客人什么话也没说,转身骑着马走了。
    若说情爱之事,在我心里早就断了根了,希望您不要怀疑我。
    ”玄机对她的话不相信,反而更加愤怒,脱光了她的衣服,打了她几百下。但是,不管鱼玄机怎么逼迫,她就是不承认有那码事。最后,绿翘实在支持不住了,便要了一杯水当酒洒在地上说:“您既然打算修炼三清长生之道,就应该清心寡欲,不存邪念,而你却时时不忘世俗的男女之情,解珮荐枕之欢,还猜疑诬蔑别人的清白,我今天肯定要死在你的毒手里了。如果没有公正无私的天帝,我也就没什么地方申诉了;如果有的话,谁能抑制我的强魂,不向天帝控告你,让你一一婬一一逸放荡。”说完,便气绝身亡。鱼玄机见把她活活打死,很害怕,就在后院挖个坑把她埋掉了,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咸通戊子年的正月,有人向鱼玄机打听绿翘哪去了,鱼玄机撒谎说:“逃走了!”其后的一天,有客人在鱼玄机观中参加宴会,席间,他到后院小便,走到掩埋绿翘的地方,见那儿密密麻麻地爬着许多苍蝇,仔细一看,好像有血迹,而且散发着一股腥臭味。客人出了道观,就把这事告诉了他的仆人,仆人回去后便跟他哥哥说了。仆人的哥哥是官府清洁道路的役夫,他曾向鱼玄机索求过钱财,鱼玄机不理他,他因此怀恨在心。他听到这一消息,急忙来到观门偷偷察看,那些相对私语的都说最近一直没看到绿翘。役夫断定那爬苍蝇的地方肯定有问题,便叫来其他同伴,扛着铁锹镐头等挖土工具,冲入鱼玄机道观的后院,挖出了绿翘的尸体。绿翘虽然被掩埋多日,但面貌仍栩栩如生。见此情形,他们便把玄机抓到了官衙。
    京兆府吏负责审讯鱼玄机,人证物证俱在,她只好供认不讳,但朝中大臣多为她求情开脱,府吏无力作主,便将此案上奏皇帝。到了秋天,还是把她处死了。鱼玄机在狱中也写诗,其经比较好的诗句有:“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
    太原意娘
    《夷坚志》:杨从善,是京城人,被敌兵俘获到云中。一天,他到酒楼饮酒,见酒楼的墙壁上题有一首诗和一首小词,落款为“太原意娘”,诗词的内容都是寻找回忆丈夫的话。杨从善仔细辨认她的姓名字画,认出这题诗作词的人是表兄韩师厚的妻子王氏。因为战乱不断,彼此多年不通音讯。杨从善又看了看题字,见墨迹还没干,便问酒楼伙计,是什么人题写的诗词。伙计说:“刚才有几个妇人来喝酒,其中一个向我要了笔墨题了这两首诗词,她们刚走不一会儿,走得不会太远。”
    杨从善听了伙计的话,顾不得饮酒,就尾随而去。只见几位妇人一起缓缓而行,其中穿紫色衣服的那位,用丝帛裹着脖子,见了杨从善大吃一惊,不敢公开与他打招呼,只是时时给他使眼色,让他跟在后面,傍晚时分,众人都散去了,紫衣人把杨从善带到一个大宅院门口说:“不久前,我与丈夫一起到淮泗间避难,后来我被敌人掠走,那敌首撒八太尉想逼我作妾,我义不受辱拔刀自刎,还没等死,大首领的妻子韩国夫人知道了这件事,她很同情我,便让人为我救治。治好后,就让我跟在她的身旁。我和丈夫仓卒间分离,不知他现在在哪里。好像听说他在江南作官,我日夜思念他,放心不下。这就是韩国夫人的宅院,刚才我与女伴出去游玩,因为突发感慨,而在墙壁上写了那么几句,不想被人看见。希望您以后有时间再来看我,假如您知道了我丈夫的消息,一定来告诉我。”杨从善担心院内有人出来撞见,没敢久留,怅然告别。之后,虽然常常眷念王氏,但也不敢贸然前去。
    一天,他又到酒楼观赏题诗墨迹,忽然看见另一墙壁上新有题字,还有一首悼亡词,落款竟是韩师厚。杨从善很吃惊,忙问伙计是何人所题,伙计说:“南朝派遣使者通知,来了四五个人在这里饮酒,这大概就是他们中的人写的。”此时,官府还没有设立法令,不许使者与外人往来,因而,这些出使的官属,还可以自由出入,接待客人。杨从善急忙赶到使者下榻的宾馆,果然见到了韩师厚。兄弟相见,悲喜交集,杨从善便将王氏的下落告诉了韩师厚。没想到韩师厚一听,大为惊骇地说:“我亲眼见她被人掠去时,自刎而死,怎么又活了。”杨从善一再说他肯定见到了她,于是,两人一同来到了那处宅院,但里面荒草丛生,无人居祝适逢墙外有个老太婆在打线,便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她,并问她这户人家都去了哪里。老太婆说:“意娘在这儿不假,但她不是活着的意娘。前头韩国夫人赞佩她的节义,把她的尸骨带到了这儿,韩国亡后,便随葬在这里。”于是,便告诉他们王氏的坟墓在哪儿。两人翻墙进了院子,恍惚看见王氏从檐下跑进屋里,都吃了一惊,可是,既然已经进来了,就尾随而去。走到韩国的影像堂,见旁边绘有意娘的像,像上的服饰还跟生前穿的一样。韩师厚见了意娘的遗像,很悲伤。回到住地,便摆上酒肴,借酒浇愁,作文祭祀。
    并想携带她的遗骨回故乡安葬,遂将酒洒在地上,祈祷说:“你愿不愿意回去,都露个面告诉我。”过了一会儿,意娘显出影像来说:“承蒙您记挂着我,我心里十分感激,我的孤魂寓居此地,寂寞难耐,怎么能不愿回去呢!然而跟你南行,你得常常善待我,来安慰我寂寞的魂魄。你如果要另娶妻,不再照管我,那我还不如就住在这,免得伤心。”韩师厚感动得流着眼泪发誓说:“决不再娶!”王氏见他发了誓,便同意跟他回去。于是,韩师厚挖开了她的坟墓,带着她的遗骨回到了建康,按照礼节将她下葬了。自下葬后,韩师厚每隔十天都要去墓地看望。这样过了几年,韩师厚仍然没个像样的家,在别人的劝说下,又娶了一房妻室,随后,也就很少去王氏的墓地了。
    韩师厚娶妻后,常常梦见王氏来埋怨他:“我在那儿本来很安定,你却偏把我带到这儿,你违背了誓言,我现在耐不住寂寞,需要委屈你来陪伴我。”师厚又惭愧又恐怖,知道这回肯定活不了啦。果然没几天他就死了。
    何惜为人一看耶
    钱泳《履园丛话》:丹徒有个姓左的富翁,同他的朋友一起去苏州买妾。苏州有位女郎很漂亮,她的父亲本为某营守备,因事被发配到边疆戍守,女郎想卖身为父亲赎罪,索价一千金。
    朋友对左某说:“她的外表看起来很漂亮,但不知内容如何,是否有毛玻一定要仔细观看观看,才能成交,左某也是这种意思。于是,便和媒人商量。女郎说:“我为了父亲死都不怕,还怕人看吗?”接着,女郎就来到一间秘密的屋子,脱去衣裙,让左某进来观看,左的朋友也隔窗偷看。左某出来后,他的朋友又对他说:“她的腰下有块黑痣,不是光洁无瑕的。”左某听信了朋友的话,也就决定不买了。女郎听说这事完了,大哭着说:“我为替父亲赎罪,自卖自身,而又羞辱至此,我还怎么有脸活呢?”遂上吊而死。女郎死后不到一年,左某的朋友就见那女郎来向他索命,他也迷迷糊糊地上吊死了。
    几年后,左某得了一个儿子,长得俊美有风度,但特别爱干净,有洁癖。酷嗜书画珠玉玩好之物,见那上面有一点点毛病,就像扔一块土疙瘩一样把它扔掉。左家曾修建一处园林,来做工的人必须换上新衣服,他才让进;楼台池馆,曲栏花榭间,稍微沾一点尘土,他都要改建。衣服鞋子一天一换,只怕弄脏了他的身体,每天的饮食,都需自己亲自过目检查,否则决不动口。最后,竟因此而使家道哀落。丹徒的人都知道这事。
    故夫投书
    《幽怪录》:郑朝议的侄子娶了陆氏,两人恩恩爱爱,甚为亲密。郑某曾在枕席间对陆氏说:“我如果不幸死了,你不要嫁人;你死了,我也一样不娶。”陆氏说:“我们俩要百年偕老,怎么说这种不吉利的话。”过了几年,郑某患病,自己感觉活不了多久,弥留之际,当着父母的面又对陆氏重申此言,陆氏只低着头哭泣,没再答话。
    郑某死后,陆氏竟带着家财改嫁给曾工曹。一天,曾工曹到他郡考试,陆氏黄昏对灯独坐,恍惚间见到一位土卒给她送来一封信,陆氏一看,那笔札宛然前夫手迹。信中说:“我们是十年的结发夫妻,夫妻如果有一方先行故去,另一方则应是一生的祭祀之主。想当初,我们朝暮相伴,日夕相欢,同甘苦共患难,发誓忠贞不二,岂料我先走一步后,你便轻许他人,扔下了我的田园,带走了我的资财,不管我们的儿子,不照顾我的父亲,你从仁义这方面来说,不够做别人的妻子;从慈祥这方面来看,不够做人的母亲。我已经向上苍投诉,让你到一陰一曹地府来讲清楚。”陆氏阅完此信,又愧又怕,汗流浃背。不久,她果然暴病而死。
    路三宝朱文英
    《清代声色志》:路三宝以花旦出名,朱文英以刀马旦出名。他们都是京城戏剧界的名角。他们的为人行事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按照旧例,京城中有势力的旗人,大半有罗致一些演唱艺人于幕下,以夸耀自己斗无不克,显示牢不可破的气势。
    正黄旗立山出任内务府总管时,兢兢业业,处事用的檀板金樽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梨园中的艺人都以原有的目光看他。路三宝和朱文英也经常侧例他的府上。山东义和团起事后,王公大臣端刚等人很推崇,立山独自持有不同的看法,并对宫中大臣孝钦说:“义和团都是一些无赖,实在是不能依靠的。
    况且替外人开罪,恐怕不是宗庙社稷的福分。”孝钦默然不语。
    王公大臣端刚等人怨恨立山违抗自己的意愿,就假借皇上的圣旨在闹市当众杀了立山。立山的亲戚故旧都怕牵连自己而不敢讯问。路三宝对朱文英说:“立山公平时供给我衣食,现在他遭遇不白之冤,而任他的尸体暴露街头,我心中实在不忍。”
    朱文英便和路三宝一起前往菜市口刑场,合计收葬立山尸骨的事。朱文英对路三宝说:“你说得很对,即使有不测之祸,我们也应该回报知己。”于是他们穿戴上白色的衣冠,拉着棺材前往,终于收敛了立山的尸体,然后寄存在某寺院中。等到平定义和团之乱,才告诉立山的家人,营造墓地按照应有的礼节安葬。
    十三旦
    《清代声色志》:山西某县有一个老贡生,年近六十,生活十分穷苦,难以养活妻儿。他想到一两个亲友在京城,或许可以得到他们的资助,就徒步千里进京找亲戚。一路上饱受风雪之苦,终于来到京城,然而亲友都不在京城了。某贡生懊悔惆怅,痛苦欲绝,况且路费也已用尽,即使回去又有什么良策抚养妻儿呢?想来想去,只有在京城寻死一法。但又想到白白送死也不值得,听说京城有唱喜剧的最好,不如先去看出戏,回来再死也不迟。于是,某贡生漫不经心地来到某戏院看戏。
    这时正是名角十三旦新登台,名震京师。每场演出都有许多富豪显贵列坐两厢,以能聆听和亲眼目睹十三旦演唱为至荣。某贡生来到剧院后也杂坐在各位贵人中间。过了一会儿,十三旦掀帘出场,台下喝彩之声不绝于耳。某贡生正在凝神观看,忽然有人送来水烟一筒。各位贵人都倾目注视。某贡生则以为是剧院中常有的惯例,也就漫不经心地拿起来吸食。又过了一段时间,十三旦的戏已经唱完。某贡生正在吸烟没有理会,忽见一少年来到自己的面前半跪请安。某贡生十分惊讶,不知所措,忙问是何人。那少年站起身来,垂手而立,非常恭敬地回答说:“我就是刚才唱戏的十三旦。老先生不就是山西省某县某村的某某老先生吗。我原来在乡下跟从先生读书,每逢被老师责罚鞭打时,都是靠了先生保全,使我能有今日,所以时常想念先生的恩德为人,没想到刚才在台上看到老先生在此看戏,不知是何缘故有时间来到此地,所以特来给老先生请安。
    ”某贡生经过认真回想,当年在乡下果真有这样一位少年。十三旦又详细询问了某贡生的住址,并说我现在很忙,不能久谈。
    今夜十二点钟以后,一定派人把先生接到家中,再叙过去的恩情。某贡生听了又喜又惊,越发不知所措,于是答应下来。又见十三旦来到各位达官贵人面前,一一应酬寒喧。
    某贡生回客店后,吃罢晚饭,独自坐下来等候,时钟敲过十二点还不见有人来接,直到零晨四点仍无消息。某贡生开始由盼望来人接自己而生疑心。自以为是穷困老死的人了,恐怕没有这样的大福。又想到唱戏的艺人,大多说过便忘。我还在这里相等,岂不是太痴呆了吗?不如一死了之。正当某贡生解带想自缢的时候,忽然听到敲门声如雷。店中主人忙从睡梦中惊起开门。只见门外有三四盏笼灯,二三辆大轿车。随行的三人急着问店主山西某客官在此店中否。店主遂指示山西某贡生住在哪间屋。来人敲开某贡生的门说,主人让我们来接先生,车就在门外,请先生带上自己的箱笼行李跟我们走。某贡生说我身外无多余的物品,于是只身随来人而去。
    大约走了四五里弯弯曲曲的路程,来到一所住宅。某贡生被领进一间屋舍,室内灯烛如画,陈设极其华丽。坐椅上的披垫都是用大红缎子做的,上面绣着长寿鹤。落坐后随行的陪侍说:“主人正在应酬贵人,尚未回来,请稍等。”此后,某贡生又被领进一客厅,内中的椅垫都是用黄缎子做的,大概只有延王贝勒才能享有这样的住处。接着又来到一室,内中装饰一精一致典雅,古书典籍放满书架。随行的陪侍拿来饮食等,也都十分一精一美。时间不长,十三旦回来了,便急忙入见某贡生说:“使先生屈居敝舍,实在太简陋,又不曾陪侍先生,尤为抱歉。
    先生是位读书人,想必喜欢读书。我这里书籍尚可,先生可随意阅览。如果想外出游玩,也可随意让仆人随同侍奉。”于是,十三旦又拨了仆人数人,专门侍奉先生。然后又匆匆离去。某贡生住在这里,饮食丰美,服御温丽,就像住进迷香洞中。想起家中妻儿,也不知饥饿到何种程度,因此心中就如刀割一般。
    白天无聊,某贡生有时和仆僮出游;夜来倚枕歇息,常常卧不能寐,就这样悠悠过了十余天。
    一日,十三旦又前来请安说:“实在因为繁忙,不能多陪先生,不知住得习惯否?”某贡生说:“我是偏僻乡下的老人,看到如此奢靡,心实如醉。唯有千里之外的家室,时常萦思在我的梦中,不知妻儿老小如何度日。”十三旦说:“这事怎敢烦劳先生过虑呢,我已派人前往安置,现在恐怕住房已经盖好了。”某贡生越发欣喜高兴,连连称谢。十三旦又对先生说:“我略想为先生从长计议,考虑到先生没有什么特长专能,有些事恐怕也不熟悉,只有作官还不失为上策。”某贡生大吃一惊地说:“我一生读书,平时想获取一官半职,尚且没能办到,现在怎敢谋求官职呢?”十三旦笑着说:“老先生真是乡下人了。天下唯有作官是最容易的。请容我为你筹谋。”说罢,便离去了。
    过了数日,十三旦又对某贡生说:“我已和同辈的友人联系,并聚会了一次,报答老先生的恩德。大家都欣然应诺。只是所集资财不多,才三万多银两。打算为老先生捐一候补道,其他官职恐怕不适合于先生,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某贡生听了又很惊讶地说:“候补道当称大人,岂是我这寒酸的老人所能胜任的。”十三旦说:“天下只有大官,才越容易做,请不要有顾虑。”第二天,十三旦又来祝贺,为老先生送行。他从袖中取出道员的实收文凭,以及王公大臣嘱托的信函,并对老先生说:“官服行李和车舆仆人都已准备齐全,请老先生上路赴任,好自为之,不要忧虑不得志。”某贡生高高兴兴地拜谢而去,不意途中突然患病,又缺乏医生医治,竟然死去。随行的仆人急忙函告十三旦。十三旦接到信后便到戏班班主那里请假,说要为恩人某公办理丧事。班主大惊说:“你平日未曾轻意出过京城。况且王公贵人有事,非你登台演唱不足为乐。为何因为此事虚费时日呢?”十三旦痛哭流泣地说:“某先生待我甚厚。如果没有先生的栽培,我不会有今日,请班主一定要给假。”班主准假后,十三旦急驰上路奔丧,亲自护送先生的灵柩,一直到他的老家。
    陕伶
    《清代声色志》:某戏子姿色华美,技艺一精一湛,曾游历陕西卖艺。陕西崇尚秦腔,没有懂南方昆曲的人。某戏子因而困厄,衣食无所得。当时某戏班为秦腔之冠,某戏子不得已而投奔献艺。戏班中的人经常讥讽嘲弄她,也不经常让她登常适逢巡抚宴请方伯,戏班前往祝兴,各位臣僚也都云集而来。方伯,即平一陽一中丞大人。开戏后唱了数折。方伯不喜欢秦腔,就问有没有会唱昆曲的人。戏班中无人答应,某戏子独自趋步进前自荐说,她会唱昆曲。方伯欣喜愕然,刚想谢绝,而上堂又呼她前去。她遂登堂请命。某戏子刚一登台叫板,便使方伯喜上眉梢,满座也都倾耳细听。唱罢一曲后,方伯说,只留笛、板、工、尺相伴,其他乐器一律停止,以使她尽量发挥自己的专长。而后,方伯又派人急呼署府的家乐前来相和,让某戏子演唱《扫花》戏一出。某戏子久蓄技艺,越发想演出成功,况且经历多坎坷,愤郁无所发泄,于是尽情吐诉演唱,流利顿挫,曲尽其妙。方伯深受感激,听得入神而不自觉地身离坐席。方伯是号称知音的人,举座戏客见他如此倾倒,莫不啧啧称赞唱得好。戏到终场后,自抚军以下馈赠钱财的有千余人。第二天,某戏子的声誉便名噪了长安城。戏班中的人也都承顺恭维。还有人拿着方伯的书信到戏班求见聘请。一时长安城中的富贵之家都争相赏赐,每逢宴集时非某戏子演唱祝兴不足为欢。从此某戏子的名声也越来越显著。
    过了数年,方伯被提拔为陕西巡抚。此后因伪作假帐的事被告发。方伯遭逮捕下了刑部狱,家产也被官府没收,家眷押解到京城,衣食断了来路,一家人相对而泣,好不惨怛。突然,一老头前来看望方伯。说是受了主人的嘱托已经为他的夫人找到一处平安的住宅,并用车马把她们送了过去。屋舍一精一美,各种用具也都齐全。方伯努力回想,也不知他说的主人是谁。当时他被判了死刑,关在狱中很长时间,平生的故旧没有一个人前来看他。一天早晨,突然有人一直来到狱所,哭拜不能起。
    方伯仔细看去,原来是游落陕西的某戏子。她已经离开戏班不再唱戏,在京师成了富贵人家。方伯夫人的住宅就是她置办的。
    于是在狱中备酒,方伯请她再唱一次《扫花》。某戏子遵命,刚唱到一半,方伯便痛哭流泣,某戏子也唱不下去了。两人相对而泣。从此后,某戏子早晚都来看望,问寒暖,送饮食,比孝子事奉双亲还要亲。等到方伯被处斩的那天,某戏子又为方伯准备了棺椁厚殓,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回归故里,又给了足够度日的生活费用。后来不知某戏子所终如何。
    梅巧玲
    《清代声色志》:事情发生在清代咸丰末年。京城戏剧界的胖巧玲是梅大锁的父亲。胖巧玲十七八岁的时候长得面如银盆,皮肤白润细腻为同辈少年之冠。模样虽不甚妩媚,然而落落大方,喜欢结交文人学士,好读史书,如《纲鉴会纂》及《易知录》等都爱不释手。己未年(公元年)桐城方朝觐入京参加会试考,一见梅巧玲就非常崇拜爱慕。于是天天相见,不和梅巧玲在一起就食不甘味,卧不安席。这一年方朝觐的内弟光熙也来京参加会试,他们都住在前门内的西城根试馆。但方朝觐风雨无阻,天天去梅巧玲那里。虽然没有较大的破费,然而酒饭之类的费用也是不可避免的。方朝觐原本是贫寒之士,所带费用不多,都花在同梅巧玲的交往上了。没了费用就以当铺为后盾,典卖所带的行李物品。开始梅巧玲还以为他是贵公子,后来才知道是贫寒之士,又知所带衣物用品都以当尽,就竭力劝阻他不要破费了,可是方朝觐不听。梅巧玲也只好考虑回报和帮助方朝觐的办法。方朝觐参加会试入场后,梅巧玲驱车来到他住的试馆。结果被方的随行仆人大骂说:“我家主人的身家性命有一半送给兔崽子了,你来干什么?”梅巧玲说:“你不要秽言骂我,我是来为你家主人想计策的。听说你家主人的衣物都进了当铺,对吗?”仆人很不高兴地说:“还不都是为了你吗,有什么说的。”梅巧玲说:“既然这样,当铺的质券在哪里?”仆人说:“您好贪心啊,还想获取主人的当票?”梅巧玲说:“不是的。我是想趁你家主人入场考试的机会,请你把当票找齐,带着空箱随我到当铺把东西赎回来。”
    就这样,梅巧玲以四百余金把方朝觐典当的衣物全都赎了回来,并送他的仆人返回试馆后而告别。
    第二天,方朝觐下了考场回到试馆。仆人把梅巧玲赎当的事告诉了他。方朝觐感激涕零,待到打开箱笥一看,尤为吃惊,除赎回全部衣物外,还有二百两的零用银和一封书信。信中说:散银留为旅费用,如果发榜报捷,一切费用自当再设法筹集。
    下场后,务必用心写殿试策,等考试结束,试馆选录以后再相见。如果现在来,当以闭门羹相待,请不要怪我。方朝觐看后,更加感激涕零,抬不起头来。一同参加考试的人都咄咄称奇,就是他的仆人也直瞪着惊愕的目光不知道说什么好。便顺口说道:“真是的,真是的,真有这样的好兔崽子吗?”方朝觐听了大怒说:“如此仗义的人,我们即使想和他做朋友,恐怕都不够格,你怎么能骂他兔崽子呢?”方朝觐前去拜谢梅巧玲,巧玲果然不见。方朝觐于是回试馆闭门准备试策,一日写楷书数百字。待到发榜时一看,果然考中了。
    一天傍晚,梅巧玲穿着整齐的礼服来到试馆,向方朝觐跪拜贺喜,又送上二百金。并对朝觐说:“明天,请你端座在师房中,我将拜师求教。“一切事由,我都代你预备了。”方朝觐不肯接受如此大礼。梅巧玲说:“你不肯接受,就是侮辱我;侮辱我,应当绝交。”方朝觐不得已而接受下来。方的仆人一见梅巧玲便急忙咐头拜谢说:“梅老爷,小的该死。小的先前把你当做坏兔子了,哪晓得你比老爷们还大方。”梅巧玲说:“微笑与怒骂,在不知真情时也是可以理解的。”后来方朝觐被翰林院录用,梅巧玲又送来二百金作贺礼。方朝觐坚决谢绝说:“真的不能再接受你的资助了。况且,我已入翰林院,自有公费薪俸。请你不必再破费了。”梅巧玲也就不再坚持资助了。
    哪里想到方朝觐入翰林院不到一个月就病故了。梅巧玲听说后穿着一身白前来吊唁,抚摸着方朝觐的棺材,痛哭失声。
    随又拿出二百金资助方的丧事,并且为方朝觐穿了二十一天的孝服。有人问梅巧玲说:“你的宾朋很多了,为何独独对方朝觐这样情深意厚?”梅巧玲回答说:“我的宾客都以唱戏的看待我,虽然和我亲厚,狎侮总不免。只有方朝觐不以唱戏的对待我,并且说我如果能读书应试,自当不在他人之下。我们相交半年,他未曾有过一句戏弄我的话。他是我平生的第一位知己,我不以此厚意回报他又能回报谁呢?”从此,胖巧玲之名威震京师。王公大人都以能迎接胖巧玲到家一谈为幸事。梅巧玲的积蓄也越来越多,资财数十万,又开设商业无数。最后温饱寿终。
    黄桂英及婢阿招
    《清代声色志》:苏州妓一女黄桂英,容姿不凡,她的婢女阿招也很有丰姿。花叶相衬,倾倒五陵男儿。有位富人王某见而悦之,前后花费不下数千两银子。一天,王某又拿着阿招喜欢的珠饰去找阿招。到那儿一看,见阿招摆置的东西跟平时不一样,忙问是怎么回事。阿招说:“我要嫁人了。”王某听后大惊失色地问道:“嫁的人是谁?”阿招说:“是沈大少爷,他已另租房屋与我居祝我想嫁他已经好久了,只是担心他的钱不够,有了您的馈赠,我就不担心了!”王某说:“我待你不薄,你忍心撇下我离开吗?”阿招笑着说:“我与他年龄相仿,而你行将就木,岂能存此念呢?”王某愤怒地离开了。阿招于是和沈大少爷结了婚。
    沈大少爷人长得俊秀潇洒,但囊中羞涩,阿招带了两万多两银子嫁给了他。因而屋里的一切铺陈饮食费用,都出自阿招。
    沈妻素以凶悍闻名,时间一长,知道了此事,便让人抬着轿子来到阿招的住地,很和蔼地对她说:“我知道你有很好的德性,来帮助我最合适,只是在外居住不大好,人们会议论责怪我,回家去一起住吧,我与你姐妹相处,不会有什么参差。”阿招原来听说沈妻凶悍,现在见她和蔼谦下如此,遂失去戒备之心。
    况且又考虑别居也不是长久之计,便把东西收拾好,跟她回去了。进到沈府,沈妻就指着一间屋子让她居祝住了没几天,沈妻来到她的住室,看了屋里的摆设,对她说:“如此装饰,还像妓院,这很不合适。”遂命令婢女把它撤换掉。随后又说:“你的服饰,到好人家里也多不可用,你把它脱下来,我替你收藏。”说着,就让人把她的衣服首饰全拿走了。到这时候,阿招才知受骗了,然而也没办法阻止她。所能诉冤苦的,只有沈大少爷一人而已。沈本来不吸鸦片,自认识阿招后,便开始吸烟,而且瘾特大。沈妻说她的丈夫必须赶快戒烟,这事她不得不亲自料理。于是沈大少爷日夜都不能跟阿招交谈。阿招自此只能对影饮泣。不久,就抑郁而死。
    杭州有个韩公子,知晓到此事说:“婢女尚且有那么多银两,其主人的钱财可想而知。奇货不可失。”于是,到处借了一千两银子,来到苏州,借住在朋友家,不久,见到了妓一女黄桂英,好像很喜欢她,用度也颇挥霍,并时常说想娶她。不料,韩公子的用心被黄桂英察觉到了一点,遂尽力探知了他的一陰一谋,但仍装作不知。一天,她对韩公子说:“我今天谢绝了所有的客人,准备嫁给你。”韩喜出望外。黄接着说:“只是我有个条件。我以身许你,你以后的吃住都由我安排,然而你得住在我家,不得出大门半步。”此招大出韩公子的意外,但他仍认为黄不知道他的用意,便同意了,以图另找机会。自此以后,韩公子日夜受黄的指挥,把他当工具器物使用。久而久之,都快成木乃伊了。幸亏韩的朋友觉得奇怪,怎么这么久没看见韩公子外出,等他探听到消息,便带了几个人来到黄桂英家,逼她交出韩公子,并用官势来威胁她,这样,韩公子才活着出了黄妓家的大门。而他的样子则变得很厉害。韩公子所借的一千两银子都用光了。到此时,还借着别人的钱财,最后狼狈而归。此事王某被阿招骗,而阿招又被沈妻逼迫至死。而韩公子又几乎死在黄妓的手里。他们这些人都有自取之道,以骗人开始,以被骗告终,真是很危险啊!

《古今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