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10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10集

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一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一性一。众人疑息。

【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认为我们有这个身心,要借助它来好好地用功,好好的降伏自己的心;说的是因地上的事相,是渐修。六祖提出相反的看法,直指心一性一,而不是在身、心上做文章;说的是修行的果地,偏向于理体,是顿悟法门。

学佛的人每天拜佛、打坐,或是念佛、诵经、持咒,或是思惟、参禅…,这样用功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说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不能说你错,也不能说你全对;如果你讲不出来你修行的目的,那你是在修行吗?根本就是盲修瞎练。所以,你用身、用心来修行,还不是为了要见一性一!所以六祖直指见一性一是唯一的目的。

有的人修行是要修身一体健康,这虽然没有妨碍你修行,但是如果你的心没有摆在见一性一,你就修错了。你要老实地去面对自己的状态,不要在身一体上打转。当然,你要运动,作息要正常,该吃饭就吃饭,该穿暖就穿暖,该生病就生病;要好好地照顾身一体,但不是执着你的身一体。照顾你的身一体如此,照顾你的家庭也如此,照顾你的事业亦复如是。但只要我们照顾它,就必然执着,这问题出在哪里?

不只是不要执着你的身一体修行,也不要执着你的感受、你的想法、你的意识形态在修行,否则你是不会开悟的。我们的内在有一个骗子,总是把自己骗得一团一团一转,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就笑,叫你嫉妒就妒嫉,叫你排斥就排斥…这是被你的「受想行识」所骗,被你的「心」所骗。你要彻底地去认识它、了解它,你会发现你内在的贪嗔痴很重,所有的概念都来自于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决定,自己的意识形态。

举个例子,为什么有人要去自一杀,有人叫他去自一杀吗?如果你说是被鬼附身,那么,那鬼跟那个人一模一样。为什么?如果你会被别人影响,那任何人都能够影响你,鬼能影响你,神也能影响你,鬼跟神还不是人做的!假设你是个不被影响的人,纵使鬼神也对你没办法。禅宗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个斩就是不受影响的意思,这样你就不会再被你的心骗了。

「心」这个骗子随时随地在出没,当你一打坐,心的骗子起一个念头,让你胡思乱想;心的骗子再起一个念头要你静下来,你的心不断的在拉锯战,在自我折磨,这样的修行很累、很痛苦,因为你掉入一个陷阱,认为我有身心,有个「我」,你抓这个「我」抓太久了,身心明明虚幻不实,它变来变去,你却要将它修成一成不变,纵使让你修成金刚不坏之身,让你修到不起心动念,这样的生命被拘锁住,不活泼,生命不应该是这种状态的。

修行的人打坐是为了要健康、要清净或入定吗?那你就误会了。身一体本来就一直在变化:细胞在新陈代谢,气血在运行,人会成长,会生病,会老化…,不管它怎么变化,接受它的变化,而不受影响。内在的感觉也是一直在变化,不去想它也会起念头,这时候不需要降伏它或转化掉,你只要知道它是骗局一场,就不会受骗,就不受影响了。自一性一不可以说是一个东西,而是指一种不执着的状态。所以六祖大师偈中说:「对境心数起」,只要不受影响,起念头有什么关系?这才是作用嘛!

【本来无一物】身心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不是一个固定存在的东西,它真实的状态就是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明白了〔本来无一物〕,当下还会沾染尘埃吗?只要你明白你内在的概念一直在骗你,明白之后不再受骗了,不需要做多余的动作,你就顿悟了。

什么叫顿悟?就是我明白了真相,所以当下就接受了一切的变化。我们常说修行修行,到底要修什么呢?修就是把你的执着去除。见一性一就要见到空一性一,但空一性一最难以说明;佛一性一是什么?说什么都不是,你不要用你的脑袋去揣摩佛一性一,佛一性一没有什么形状,你找也找不到,可是我们今天不能够接受的就是事实,事实就是真相,苦就苦在你不能够接受真相、明白道理。当你能彻底地不执着身心,就是一个快快乐乐、活泼自在的人,这种状态就叫见一性一。

佛学有三个体系,从现象的角度来学叫「唯识论」,从法一性一的角度直接切入叫「般若中观」,直接谈佛一性一叫「如来藏」。什么是「法相」?你看得到的东西就叫做法相,简单讲就是一切的现象,它是从「法一性一」生起的。《心经》说的「色」就是「法相」,「空」就是「法一性一」,两个互为因缘,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整体的意思。所以你见到法相,也要明白它一定是从法一性一展现的,所以它当下就是法一性一。

当你不被现象所绑,才有机会见「法一性一」,但是见法一性一亦不可以被法一性一所绑,六祖大师已经开悟了,为什么还要去找五祖?他这首偈只见到法一性一,法一性一是不生不灭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连法一性一也不可以执着。

没有学佛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所谓世间法,学了佛之后才知道佛法与世间法的差别在哪里。等你开悟见一性一之后,这两个是不可以分开的,既然「色」是空,「受、想、行、识」也是空,「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所以五蕴不实,六尘非有,《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既然有生有灭,你只要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就能随缘自在。比如你坐在一艘船上,海面上的风一浪一怎么起,你的船就随着它怎么起,只要不执着就不会晕船啦!所以你修行不是要使身一体更健康,或是脾气、个一性一变好,这比较偏向善法,而不是觉悟;你的个一性一好不好都如梦幻泡影,这些都是现象,如果只是希望把不好的现象变成好的现象,那还不是在相上修!我们今天就是不明白这个概念,才执着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在盲修瞎练。

那什么叫缘起?因缘条件形成它才起,缘起就是从一性一空产生的,六祖这首〔无相偈〕直接讲一性一空。你一定要明白这个概念,你明白一分就悟一分,你明白十分就悟十分。你千万别以为自己好像懂了,你不自在就是你不懂;懂了,当下就可以受用。为什么很多人很喜欢看《般若经》?因为它讲得直接了当,但你如果没有「行深」的功夫,又怎么能照见呢?行深是因,照见是果,有正见之后,透过正确的修行,有一天才能正确的觉悟。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一身菩萨?】光看这首偈你也许不会吓一跳,就是因为前面有神秀的那首偈,一对照,才吓一跳,大家对六祖的见地相当地惊讶又赞叹:「没多久的时间,即此肉一身已成就菩萨9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一性一。众人疑息。】五祖表面上对六祖不理不睬,事实上很一爱一惜六祖,关心他到极致。从经文上看是恐怕有人伤害六祖,但〔亦未见一性一〕也是真话,就是只见其一性一,见一性一之后还要懂得妙用。初果就见一性一了,二果、三果、四果也见一性一,从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萨也是见一性一,但深浅程度不一样。如果你觉得见一性一就不用学,你一定是大错特错,见一性一是开始,悟后起修才更重要。

《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