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慈光加被,能够来到宗教信仰至为浓厚,闻名于全省的北港,和各位结个善缘。今天我要和各位谈的题目是:‘佛教的忠孝观’。
每一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赞美他是忠臣,他是孝子,甚至是忠孝双全、举世景仰的人物。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无非是教导老百姓如何尽忠尽孝,家中如果出了一位忠臣或孝子,全乡里都感觉无比的光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更易,古时候的忠孝观念,是否应该一成不变的保持下去?什么是忠、孝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对于忠孝的观念,应该有什么崭新的诠释与发扬?这些问题,我从佛教的观点,分四部份重新对忠孝做一番省察:
一.世间忠孝的意义
在过去的时代,要做一位忠臣很困难,因为忠臣要对君王绝对的服从尽忠,没有条件的奉献牺牲,所谓‘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甚至于陷君亲于不义不仁的愚忠愚孝,都不能违抗。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中曾提到,这个时代并不需要我们尽忠于君主,但是要尽忠于国家,尽忠于民族,国家的利益所在和全民的幸福所系,要尽全力去维护,而不是对于特定个人的尽忠。那么,我们应该对什么对象竭尽我们的忠诚呢?我们要忠于国家,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灭亡了,个人也就岌岌可危了。我们要忠于领袖,领袖是领导我们全民完成理想目标的能者;我们要忠于主义,主义是我们全民共同的寄望理想;甚至要忠于爱情,忠于夫妻之间生命相托、至死不渝的感情;忠于朋友,忠于朋友之间诚信不欺、肝胆相照的道义;忠于责任,忠于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对工作、对承诺、对自己的责任;忠于良心、忠于人格,良心人格是对于道德价值不妥协的一份护爱;忠于信仰,信仰是对于真理信念不转移的一种追求,我们需要尽忠的对象实在太多了。
所谓‘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忠’有下面几层含义:
(一)专注的意思:我忠于国家、忠于感情、忠于朋友、忠于信仰,表示我把精神和心意专注在此,投入完全的关怀,甚至献出整个的生命。
(二)不二的意思:譬如我忠于夫妻感情,表示我珍惜这份忧戚与共的情谊,不再见异思迁,做第二人想。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君而仕,我忠于领袖,表示我已认定一位贤明的领导者,不再贪恋荣华,背弃他去。
(三)完成的意思:为了要忠于国家、忠于朋友,乃至忠于信仰,表示我必须去完成彼此之间的一种关系,尽到应有的责任,平时固然要喜乐同享,忧戚与共,临到最后抉择关头,尤其要死生不渝,绝不背信,如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贞’一样。
(四)圆满的意思:既然能够专注不贰,不计成败地去竭尽自己的忠诚,完成自己的责任,当下即已圆满忠贞之行,实践的本身即是成就。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忠的含义,不仅仅是狭义地尽忠某一个人,或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广义地对大众的服务奉献。在家庭里,要忠于妻子儿女,忠于为人夫、或者为人妇的一份职责。在社会上,要忠于一团一 体、忠于公司、忠于主管上司,克尽为人部僚的一份责任。与人相处要忠于道义良心,追求理想要忠于自己的原则立场,在我们的生活里,忠的美德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忠的懿行对我们人格成长的影响至深且钜。内心忠诚的人,往往是世路的明灯,光照八方。
在‘青年守则’中,开头第一条就标示:‘忠勇为爱国之本’,第二条接着揭橥‘孝顺为齐家之本’。忠诚对于我们固然很重要,孝顺也不容忽视。谈到孝顺,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乌鸟禽畜尚知反哺,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门庭增辉,使祖先不致蒙羞。甚至进一步扩大孝道的范围,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
儒家的曾子说过:‘如果没有特殊缘故,而随便杀害一只蚂蚁昆虫,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曾子能将孝顺诠释得如此圆融,无怪乎日后能成为孔子门人中弘扬孝经的传人。
‘孝’的意义是什么呢?所谓‘孝’,是曾子所说爱心的表现,孝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孝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千百年流离颠沛,迷惘失措的时空里,孝维持了长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如果说忠是与国与民与己的关系,那么孝就是与亲与人与生的关系。中国文化主张三纲五常,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阐明,以孝顺为中心,扩而充之,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如同一雨霖润百卉,在柳树就生烟,在桂树就放香花,在荷塘就成水苗,在芝草就成新芽,在不同的草木花枝上成就不同的胚苗苞蕾。
孝道的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从历代典籍掌故的记载,可以明了中国对孝道的重视。过去为了表扬孝行,有所谓二十四孝的典范,最近有一位立法委员吴延环先生更撰文提倡三十六孝。在传统伦理道德式微,价值取向日益偏差的现代,有人登高呼吁护孝悌思想,实在是值得欣喜的现象。不久前台北市曾经举办过孝行奖的颁发典礼,各个县市也竞相仿效,电视并且现场转播,为移风易俗的工作尽一份力量。所颁发的孝行奖取‘羔羊跪乳’的含义,提醒现代人返本知源,一来不要忘记父母从前哺育褓抱的恩泽,今日一切成就,皆由从前乳育而来,涓滴之恩当思涌泉以报;二来呢,唤醒现代人爱亲尊亲的良知,不要以为今日腾达显赫,博学尊贵,就可以把父母看成卑贱无知的人,这是不对的。子女爱亲,当如羔羊跪乳,有极谦恭和睦的心态,在父母面前,子女要极低极低,低到尘埃地面,让父母顺心适意,弥补他们为养育子女而牺牲奉献的生命时光,抚慰他们为子女承受的卒劳伤痛。因此,孝亲之道,除了尽本分如羔羊跪乳之外,更应该积极学习 ‘乌鸟反哺’,常怀亲恩,亟思还报,才不失为人子之道。所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积极去孝养父母,解决老年的孤苦,甚至解决同胞民族之间的老人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过去五代同堂的社会,老人是宝贵的智慧财产,随着时代的易革,家庭结构的改变,同堂的古风逐渐消失,父母子女之间形成了所谓的代沟,甚至于悖逆不孝,不知孝敬父母。佛教有一首诗,道尽了天下父母的慈心,这首诗说:
‘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
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这首诗明白易解,意思是说当初我茹苦含辛将儿女抚养长大,曾几何时,我的儿女今日也成为别人的父母,要同样抚儿育女了。我的儿女不肖不知奉养我,让我忍饥挨饿,我都能甘之如饴;但是千万别让我的孙儿也忤逆父母,让我的儿女遭受饥饿,那将会多么令我伤心呀!有儿女的大众,不妨将这首诗读诵给你们的儿女聆听,让他们多多深思:不孝顺父母是多么的罪过!孟子曾经提到有五种不孝之罪:
(一)荒怠游戏,不知勤奋上进奉养父母,使父母衣食匮乏,是第一不孝。
(二)嗜好赌一博 ,贪爱杯中之物,只图自己逸乐,置父母一温一 饱于不顾,是第二不孝。
(三)只知护爱妻子儿女,积聚自己的财富,却把父母冷落一旁,无关怀请安之情,不能克尽孝道,是第三不孝。
(四)放纵耳目声色的娱乐,沉溺欲一望 ,让父母悬念操心,是第四不孝。
(五)好勇斗狠,爱惹事生非,让父母担忧惊怕,使家门不幸,是第五不孝。
羔羊尚能跪乳,乌鸦更知报恩,人若不知孝顺父母,进而孝顺国家乃至一切众生,就失去所以为人的尊贵了。
二.佛教忠孝观的理论根据
有人也许会认为佛教出家遁世,逃避世间,对于忠孝之道无法克尽本份。其实佛教和儒家一样,非常重视人伦关系、道德纲常,尤其注重忠孝的实践。在许多经典中,佛陀曾经针对忠孝的问题,谆谆告诫弟子如何去奉行。譬如在《杂宝藏经》中,佛陀曾提出十种譬喻,来说明人民应该如何去尽忠仁王国君;并且进一步告诉执政的人主,应该如何去爱护他的子民,为他们尽忠。佛陀认为理想的忠孝之道,应该是君仁臣敬,彼此互爱的融和关系,而不是上暴下惧、一交一 互争利的各怀鬼胎。国王为什么值得我们去效忠呢?从以下十种譬喻,可以了解有德的仁王,对人民的重要性:
(1)国王如桥:仁王好比一座桥梁,为万民所乘渡,将百姓由贫穷渡至富贵,从困苦渡至快乐,从落伍渡至进步,从烦恼的此岸渡至解脱的彼岸,从忧患的今日渡至美好的明天。
(2)国王如秤:国王好比秤锤一样,无私地称出东西的斤两重量,明智的君主亲疏平等,知人善任,依臣民的才能,给予平等的表现机会,不分阶级差别,给予充分的发挥因缘。
(3)国王如日:太一陽一普照大地,给万物无限的生机;英明的国王也如同太一陽一一样,将慈爱的光辉照耀世间,百姓能够蒙受照拂,安居乐业。
(4)国王如月:国王施行仁政,如同月亮一样,能够施给众生清凉,安然自在,适得其所。
(5)国王如天:天覆盖一切,给万物以庇荫;国王如天,能做万民的依怙。
(6)国王如地:大地载运万物,成长万物,国王如同大地,能够化育众生,养成百姓。
(7)国王如父:国王如同父亲,能够护卫百姓免于危难;人君如同父亲,能够教化百姓臻于至善。
(8)国王如母:母有悲德,怜爱子女;王有慈恩,普济臣民,自然使百姓衣食无缺,生活和乐。
(9)国王如火:火具有除寒成熟的功能,能将败坏邪恶烧毁,并且能够成熟食物;国王如熊熊烈火,励行法令,去除国中恶贼,使众生智慧成熟。
(10)国王如水:国王如甘露法水,能够滋润群黎百姓,纾解他们的热恼饥渴,为民间遍洒清凉风一习一 。
一国之君既具备如此的仁德懿行,为人臣民自然会竭诚殚智尽忠;同理,君王官员对于黎民百姓也应该尽忠,为对方谋幸福。过去一提到尽忠的轨则,一般人总面露难色,因为尽忠是要为对方乃至国家,做个人的牺牲奉献,很难竭诚去实践。其实尽忠非常的平等,是人我之间彼此互敬的关系。国君官员应该如何对他们的部下僚属尽忠呢?佛经上为我们提出了八点:
(1)视民众如亲人:对待一切百姓,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手足至亲,人我一如,不起分别,忧戚与共,生死相关。
(2)视恶人如病子:对待愚顽恶劣的众生,要把他们当做生了重病的孩子,不嫌弃而包容他,不厌恶而悲愍他,导其向善,重获新生。
(3)对贫苦起慈心:对贫病甭苦的众生,要生起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慈悲心,帮助他、济度他,以财施助他离困苦,以法施度他登乐城。
(4)对富乐生欢喜:对于富有发财的人要生随喜之心,不嫉妒、不障碍。时下一般人有一种毛病,见不得别人得意成功,看到他人飞黄腾达,不但心中妒忌,并且极尽破坏毁谤之能事,心想:那个人怎么发财了呢?那么多钱,来路一定不明白,派人调查他,叫人打击他等等。一个君王官员不要计较人民有钱,民富才能国强,老百姓 越有钱,表示国力越雄厚。
(5)遇政敌常相和:在政治上与我不同立尝不同见解的政敌,尽避常常与我较量争执,但是更要有容纳异己存在的雅量,包容对方,和睦相处。
(6)遇朋友不相弃:功成名就,声闻显赫,对于昔日故一交一 旧友,尤其是穷苦患难朋友,绝不轻言背弃,要珍惜彼此情谊。
(7)对五欲不贪着: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不起贪爱之心,淡泊明志,超然物外。
(8)对自身无我想:古人说为人君主者,应以老百姓的幸福为首要,国家社稷次之,君王的享乐更为次要。为官者要培养无我的观念,只求百姓能安居乐业,不求自己的舒适安逸。岳武穆曾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文官贪财,武将怕死,事事为自己利益计较,离灭亡就不远了。反之,如果文官不爱财,武将不畏死,则无敌不摧,无往不利。
在上位者如果具备以上八个条件,就是个爱民敬民,对老百姓尽忠尽孝的好君王。至于如何做好一个公务人员,对人民提一供一应有的亲切服务,经典也提出了十二项要点,我也把它列举给各位参考:
(1)不贪一污而金钱清楚:当思民脂民膏得来非易,不是为了大众利益所需,绝不可豪夺巧取一丝一毫。
(2)不暴乱而性情平淡:处世待物性情一温一 和,不随便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他人。
(3)不诿过而尽心负责:尽心尽力做好份内工作,有了过失绝不推诿掩饰,甚至转嫁他人,殃及无辜。
(4)不乖僻而群处和睦:性情随和不孤僻,和人容易相处,平易近人,处众无碍。
(5)不悭吝而慈悲喜舍:不悭贪吝惜财物,能够广行布施,济助贫苦而不求回报。
(6)不犯法而守法重纪:有些公务人员本身知法、行法,却反而钻法律漏洞,触犯法网,应该知法、执法,而更能身为表率守法不犯,尊重纲纪。
(7)不磨人而认真服务:所谓磨人,就是以折磨他人为乐事,人生本来应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但是有些公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却以磨人为得意之事。譬如有人去申办户口登记,不明白告知对方应带的证一件 ,一会儿要他带身份一证 ,一会儿要他备户口名簿;一会儿又怪他没有印章,户长没有签名,极其刁难,对方 越是急得满头大汗,就越是窃窃自喜。一个好的公务人员应该去除磨人的恶一习一 ,认真尽责,为对方提一供最亲切周到的服务。
(8)不重税而持法平等:不抽重税,存财于民众,执法要平等公正,不放纵恶人,更不冤枉好人。
(9)不嗜酒而修身净心:不贪好杯中物,酒既伤身,更能乱性,饮酒丧智,贻害公务莫此为甚。
(10)不好色而光耀家门:食色虽为人性之常,但是过份贪婪美色,沉溺情爱,私则身败名裂,家庭失和;公则败坏风俗,危害社会,多少的不幸事件都离开不了一个色字,不能不戒惧谨慎。
(11)不自私而去私从公:公务人员所办理的是大众的事情,因此要秉持一颗公正无私的心,不可假公济私,以私情而害了公益。
(12)不过劳而保其健康:公务人员要尽心尽责做好工作,但是也不可以过度操劳,伤及健康。佛陀指示我们要一精一进勤奋以对治懈怠掉举,但是适时适当的休息,也是一精一进。有了充沛的休息,才有充足的体力在工作上冲刺。现在政府也提倡强迫高级官员休假,为国家保持健康的身体,发挥更大的智慧与力量。譬如有些贤明能干的政府官员积劳成疾,不但个人为病痛所苦,国家也失去栋梁,令人多么惋惜。因此各位太太们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先生,先生们也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太太,彼此要互相照应,分劳解忧,对自己的身体尽忠,不可没有限度糟蹋自己的健康。因为一旦生病了,不但不能对他人有所助益;反而增加他人的麻烦,因此大家要遵照佛陀的慈悲开示,不要刻意虐待自己,不忠于自己的健康。
经典中有关忠贞之道的记载非常繁多,至于孝亲之行的纂述更是不胜枚举。如有名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根本就是阐扬孝道的经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经常可看到佛教的孝亲思想。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父母章说: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
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
若我住世于一劫,叙述母恩不能荆
世间大地称为重,母恩其重胜过彼;
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天下至高莫过于须弥山,天下至深莫过于四大海,父母养育之恩昊天罔极,世间难比,为人子女累劫累世,甘旨奉养曲意承欢,乃至割肉刺血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哺乳鞠拊之恩。因此经上又说:‘若有男子与女人,为报恩慈行孝养,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尽于一劫,种种一精一勤修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由经文的记载,可以明白父母慈恩的伟大深远,子女的区区寸草孝行,怎么报答得了父母的春晖之爱!
从佛陀的教诲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实践者。《涅槃经》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刚之身,是因为佛陀于无量阿僧祇劫之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经上更说:‘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孝顺父母,不仅今世可以免除灾难,为天人所护念爱敬,更可为来生种下圆满佛道的因缘,怎么能够不欣喜去力行实践呢?更何况孝亲敬亲,本来就是基本的人伦之道,人道若有亏损,妄想佛道有成,实在是痴人说梦,愚昧颠倒!
三.怎样尽忠尽孝
了解忠孝的重要性,更要实际去履践完成忠孝之行。谈到尽忠,并不是要我们捐弃生命,做无谓的牺牲,只要大家站在个人的岗位,把份内的工作做好,尽到本份应尽的责任,就是尽忠。譬如家庭主妇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有条不紊,像乐园净土一般,就是对家庭尽忠;社会的每一个份子努力工作,不偷懒,不取巧,就是对社会国家尽忠。身为佛教徒、出家人,也要对国家社会尽忠尽孝。佛弟子怎么对国家社会尽忠尽孝呢?佛弟子以佛法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使民风敦厚,就是对国家民族尽忠。佛教寺院的设立,使每一个民众在心灵上点燃一盏明亮的灯火,祛除黑暗的愚痴无明,重现智慧光明,给予心理建设,给予精神武装,这就是佛教对社会大众尽忠。佛弟子实践佛陀的教示,以慈悲来化导边远,以忍辱来消除怨敌,以智慧来教育顽强,回心向道,这就是佛教对一切众生的尽忠。
佛教徒虽然参政而不干治,不直接参与政治的活动,但是佛教徒对国家民族的拥戴忠诚是真挚可鉴的,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朔望之日,佛弟子们在早晚课诵的仪式讽诵之中,都不忘唱念宝鼎赞偈,为国家的千秋万世,人民的幸福平安而虔诚祝祷。佛教长久以来对于国家公益事业,总是默默而热心地护持支援,但是佛教却从未接受过政府实质上的补助。自古以来,佛教究竟如何对国家社会尽忠,要而言之,可归纳成下列十点:
(1)帮助生产:过去的寺院丛林,林木蓊郁,古树参天,对于森林的保护最力;中国佛教自百丈禅师提倡农禅生活,不但佛教寺院拥有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对于农产品质的改良,也有很大的贡献。
(2)开发一交一 通:佛教徒自古以来对于修桥、铺路、浚河、设渡等一交一 通开发工作,总是不遗余力去从事,不仅方便许多旅人游客,也开发了社会经济能力,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
(3)保护生态: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半拥有美好的生态环境,青翠的树林、洁净的空气、静谧的气氛,最适合飞禽走兽的生存,加以佛教以慈悲平等视一切众生,不会滥杀生灵,对于现在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保留住一块净土。
(4)利济行旅:佛教在衢道路边搭建凉亭,让羁旅在外的行人,有避雨休息的场所;佛教在村野荒郊施设茶水,让风尘仆仆的乡客,可以解除饥渴;佛教在幽暗的曲径,点挂灯火,为迷途的游子点燃光明。佛教对于方便行旅的贡献,可谓良多。
(5)文化建设:佛教不论在佛像雕刻、塔寺建筑、亭台楼阁的格局造型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内涵,蕴含佛教无比的智慧,同时也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建设。
(6)安住军民:历代以来,当国家发生战乱,军队没有地方驻扎,常常暂时借用寺院来安身。抗日战争期间,佛教的寺院提一供数以万计的军队安顿场所,解决了兵士、难民们的生活问题,安抚动荡不安的民心。佛教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是对于保民养息的利行,却发挥了极大的功能。
(7)兴办教育:佛教的寺院本来就是教育人才的道场,寺院所教育出来的人才,进而投入社会的教化行列,去教育更广大的人群。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贤臣名将,都曾经在寺院苦读成功,譬如宋朝的要臣王安石、范仲淹、吕蒙正,年轻时代都曾在寺院挂单读书;就是当代的先总统蒋公中正,也曾在浙一江一 雪窦寺读过书。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的青年学子,到寺院埋首用功,为前程而勤奋不休。
(8)医疗救济:佛教做了许多施药医疗、慈善救济的事业,譬如施棺、施粥、养老、育幼等善行,佛教徒都能够施舍捐助,并且成绩斐然。在佛光山我们设有佛光施诊医疗队,每星期有五天到偏远的地方巡回义诊,为贫病的人义务施诊,我们的信念是把医疗送到偏远的地方,让有钱的人出钱给贫困者治玻自从施诊以来,现在每天至少有三百多人接受我们的医疗。传闻北港妈祖庙要兴建一所大医院,我们相信今后对于北港地区的病患,一定能够提一供最大的服务与贡献。
(9)财务运转:佛教对于财务的运转,有其独到的智慧。譬如今日的当铺,是佛教最初施行的。佛教寺院当初之所以设立典当,是为了纾解贫困的民众在经济上的周转困难,但是发展至今日,现在的当铺却变成放高利货,变相榨财的帮凶,扭曲了佛教最初的善意。另外推磨米麦的磨坊,是佛教为了服务社会而最早创设的,以花生黄豆榨出油汁,也是寺院首先发明的,佛教惜福培福、善用财物的用心可见一斑。
(10)科技文学:科学家们发现了原子、电子、中子,使科学文明迈向 越来越一精一密的时代。事实上,佛教早已有微尘、极微的思想。佛教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极微,既然名为极微,就是无法以肉眼观之,极为微细之单位,比电子、中子还要微校现在电视媒介,透过人造卫星的收视转播,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国际动一态 ,听到地球那一方的声音。佛经上说佛陀以广长舌说法,法音遍满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科技愈发达,愈能证明佛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及佛教广大的宇宙观,提一供科学家们辽阔翱翔的思考天空。
在文学方面,举凡小说、戏剧、音乐、国音字母等等,都受到佛教巨大的影响,譬如西游记、红楼梦、老残游记……,这些不朽的古典名作,都充满浓厚的佛教思想,甚至现在的拳术、剑术、花道、茶道,都寓含着佛教的精神。佛法丰富了文学的生命内容,也提升了文化生活的层次。
佛教从以上十方面来对国家社会尽忠,那么佛教又如何对父母众生尽孝呢?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甘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认为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源源不绝的奉养无缺,而不是凭一时情绪的喜恶,偶而给予饮食供养。譬如有人说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两罐奶粉孝养父母,不是也尽到孝道了吗?几年前的几罐奶粉供养,如何报答父母的劬劳恩泽?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献出一切,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同等付出回报,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侍奉汤药。
(二)孝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顺父母要实际上解决父母的需要,衣食住行没有匮乏,生老病痛有所倚靠,百年丧葬没有后虑。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而不是沽名钓誉,表面功夫,做给世人观看的样版故事。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罗经》上说:‘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以充满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么众多的珍宝奇玩来拖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养父母箪瓢之食的功德来得大,供养父母功德之殊胜,由此可以明了。从佛经上对孝道的赞歌、强调,可以确定佛教对孝道思想的重视,只是佛教的孝顺观有别于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间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张孝道更应该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当然爱由亲始,对于父母的孝顺是人子最基本的伦常纲纪。《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诸佛涅槃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般来侍奉尊重,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能得以保有人身,进而去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圆满菩提,证得佛道,因此要侍奉父母如佛陀,进而承事一切众生如如来。
四.佛教对忠孝的贡献
佛教对于忠孝有什么贡献?佛弟子对尽忠尽孝的伦常有什么具体的成就?对日抗战期间,太虚大师为了疏通滇缅铁路,使我们抗战的资源能够经过这条铁路源源而来,不惧危险,领导佛教访问一团一 到缅甸、泰国等国家去访问,宣扬我国的精神,终于赢得国际友邦的支援,解除了困局,这就是对国家尽忠。现在安居于永和八十高龄的乐观老法师,抗战期间号召出家人,组成僧侣救护队,出入槍林弹雨之中,为受伤的军民疗伤服务,这也是出家人为国尽忠的表现。
不只近代的佛弟子为了救护国家奋不顾身,古代的沙门释子为了国家的安危也不落人后。宋朝遭遇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康王在一江一 南即位,礼聘法道禅师参与军机大事,筹募军粮,对于日后南宋一江一 山的保安稳定,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唐安禄山之乱,经济凋弊,幸赖出家人贩卖度牒来资助军需,才得以平定叛军,这是佛教在灾难乱世对国家的效忠事迹。
除了历代高僧大德对国家竭尽忠诚之外,已经成就佛道的释迦牟尼佛本身,忧国忧民的悲怀更甚于一般人。佛世时,琉璃王举兵侵略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佛陀的堂兄弟摩诃男,为了拯救无辜的百姓,请求敌军将自己沉入海中,等到自己再度浮出水面的这段短暂时间,让迦毗罗卫国的百姓逃命,琉璃王答应了他。但是摩诃男潜进水中,久久都不见浮出水面,琉璃王赶快派人潜入水中查看,原来摩诃男将自己的头发绑在海中的大石上,永远不再浮上来了。摩诃男为了国家壮烈地牺牲了自己,但是释迦族的许多百姓却因此保全了性命。
琉璃王为了报复与释迦族的宿仇,几度的出兵攻打迦毗罗卫国,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当琉璃王的大军浩浩荡荡前进的时候,佛陀为了保卫祖国,烈日之下,坐在大军经过的大道上,挡住了琉璃王军队的过路。按照印度当时的规矩,军队遇到出家人是不可昂然经过,甚至挑衅打仗,何况坐在那儿的是世上至尊的佛陀!琉璃王不得已,只好带领军队绕道而行,但是无论走到那一条路,都碰到佛陀端坐在路中央。琉璃王无奈,只好上前向佛陀问讯说:
‘佛陀!太一陽一这么炽烈,您不要坐在路中间受煎烤,路旁有树,您可以坐在那儿享受清凉呀!’
佛陀悲愍无限地说:
‘亲族之荫,胜于余荫。国家亲族就好比我的树荫,现在我的国家正遭受战争侵略,我的族人面临灭绝的危机,没有了国家亲族,我坐在树下享受那短暂虚幻的荫凉,又如何能止息我内心断失骨肉手足的哀痛呢?’
琉璃王三次进兵,三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挡,佛陀和一般人一样的爱国。因此我经常说:我们出家人虽然出家,但是却没有出国,没有出离国家,不论是在家,或者出家的佛弟子,国家是我们的保护者,国家是我们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何以附焉?没有了国家的庇荫,我们将依赖什么生存?因此爱国报国、保民护民,是我们缁素大众每一个人不可逃避的责任。
佛陀不但尽忠,也非常重视孝道。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了,出殡时佛陀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母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一团一 。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康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子邻法师于是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人人都称他为陈蒲鞋。出家人虽然割爱辞亲,但是出家人对于赐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们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亲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怀亲恩,今生有缘今生度;本无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门中对于出家弟子的警策诲训。
《杂宝藏经》说:‘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释、诸佛菩萨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顺敬养父母,诸佛圣贤就会常在左右。’过去有一个不孝的屠夫,对于老母亲动辄喝斥詈骂,使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有一天不孝屠儿听说南海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很灵感,特地搭船过海去朝拜,但是走遍了前山后山,就是见不到活观音。正在失望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说明原委,老和尚指点他说:
‘活观音此刻已经到你家去了。’
‘有这回事吗?那活观音长得什么样子?我如何知道他就是活观音呢?’屠儿半信半疑地问道。
‘你只要看到反穿衣、倒踏鞋的人,那就是活观音,你赶快回去吧!’
屠夫听了,赶忙披星戴月、水路兼程,连夜赶回家去朝拜活观音。到了家门,已是三更半夜,大地闇寂,他为了急着见到观世音菩萨,急促地大力敲着门扉,并且大声吼叫:‘开门哪!开门哪!’
熟睡中的老母亲被儿子的吼叫声惊醒了过来,心想不能怠慢,开慢了,说不定要挨不孝的逆子一顿毒打。黑暗中,忙乱地抓起衣服随意就披上,下得床 来,匆匆忙忙穿上鞋子赶来开门。门扉呀地应声而开,在朦胧的星月光下,儿子抬头一看,哎呀!不得了,一位反穿衣、倒踏鞋的妇人站立在眼前,这不是活观音显现吗?这个屠夫赶快倒头就拜:
‘想不到你就是活观音,菩萨请您慈悲开示弟子。’
‘你在胡说些什么!我 哪里是什么活观音?’母亲被儿子拜得莫名其妙。
‘没有错,老和尚指示我的,你就那位反穿衣、倒踏鞋的活菩萨降世呀!’
母亲听了,恍然大悟,心想: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显圣,慈悲感化我这不孝的儿子,于是福至心灵教训跪在尘埃磕头如捣蒜的儿子说:
‘你这个不孝子,平常不知道好好孝顺父母,要到普陀山见活菩萨,那里有这么容易的事?堂前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谓忠孝,都是由我们的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把忠孝的精神发扬起来,我们的社会将会更有秩序,我们的家庭将会更为美满。希望我们的国家是个人人忠贞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是个人人孝悌的社会,祝福各位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