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則 趙州大蘿蔔

第三十則趙州大蘿蔔
    舉: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州云:鎮州出大蘿蔔頭。
    答人問有三種方法,即是詩經的興賦比。人家問一樁事情,你順理成章的陳
    述下去,這就是賦的答法。人家問一個道理,你想了想,用個比喻來說明,這就
    是比的答法。這兩種答,都是在問之後。但還有一種叫做興的答法,是答在問前。
    例如詩經裏有一首詩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假如有人問你:聽說你在路上看見某家的新娘子抬過,是嗎?倘使你答這是在何
    日何地,男家的排場如何、女家的嫁粧如何、如何等等,這就是賦的答法。又若
    你的答帶上許多詼諧俏皮,把它形容得像老鼠嫁女,又像鍾馗嫁妹,使人聽得笑
    疼肚腸。於是又問:此時新娘子在花轎裏是怎樣的心理呢?你答、她像是在神前
    拔得了一支籤在手,單知道是吉籤,但是尚待領籤語來對。也許唸了籤語還是費
    猜詳。你這樣比來比去,就是比的答法。
    而倘使人家問你有沒有看見新娘子,你脫頭脫腦的答說:「桃花」,這就是
    興的答法了。人家問趙州:聽說你見過南泉?他答:鎮州出大蘿蔔頭,就可比說
    桃花開得夭夭,是答在問前。人家間,是為想要曉得,答了卻使你更糊塗。是一
    片春陽的糊塗麼?
    「桃之夭夭」與「之子于歸」也可以說是沒有關係。民謠有先是一聲長長的
    「啊!」唱得很高很遠,而什麼字義也沒有,光是個發聲,有一個世界要開始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也等於發聲的意思,只是已有語義了,可以說是發
    意。但發聲與發意都不規定下文的內容,像風吹花開,這就是興。它能不規定開
    花的內容,不是比喻,亦非暗示,本文尚全然是未知,而只是個開始。與本文不
    相干的一個開始。那發聲是興在風,而發意則是興在於風與花之際,但都不即是
    說到了花。中國的童謠與民歌裏就多有像這樣的發句。好文章都要如此。不但起
    句,便是寫到中間亦隨處有看似不相干的句子出來,文章就別有搖曳風姿。這通
    於做人的道理,亦通於一切做學問的道理。若文字與科學皆只是現象的記錄,人
    的生涯都可以被情報學來處理,從頭到末只是一本言歸正傳,沒有不相干的字句
    ,這樣煞風景的社會,沒有「興」,就要以「前衛」來作代替品了。
    偕表姊及哥哥去聽意大利的前衛音樂,愈是新作愈奇奇怪怪,出人不意。同
    來路上在計程車談論這個,表姊忽道:「你那趙州的說話就像前衛,叫人難懂。
    若是禪宗的和尚出來,前衛的小子們就都要請他來帶頭了。」說著,三人都笑起
    來。天下最好的東西往往與最壞的東西相似。禪宗與前衛,一個是無心,一個是
    刻意,趙州的是好玩,前衛的是活得無趣了,刻意要造作有趣。
    禪宗與前衛,兩者完全是異質,禪僧倒是像小孩,一歲半到二歲的男孩。佛
    沒有小孩氣,禪宗的小孩氣是黃老的。而佛是像十五六歲人的端正。
    且看雪竇禪師對此則的頌:
    鎮州出大蘿蔔,天下納孫取則。
    只知自古自今,爭辨鵠白烏黑。
    賊賊!納僧鼻孔曾拈得。
    興的答法就是機。古人說盜天地造化之機者謂之賊。人家不從機字上頭去領會,
    卻來紛紛議論與考證大蘿蔔的說話,趙州只在一旁暗笑,覺得好玩。他好壞呵!
    而那批笨牛亦真會鼻孔都被他拴住了,看了叫人好氣的。

《禅是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