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有为的千面人生:瑞典买岛 北极溜达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以“公车上书”力陈维新成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为获光绪帝召见,随后开始维新变法,戊戌变法仅维持百日便告失败,康有为逃入日本,开始了海外之旅。

康有为脸谱之一:死里逃生的美食家

康有为,原名康祖诒,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因为出生地,时人称他为康南海。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初受宋明理学影响,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读过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书,这些书建构了他的世界观。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以“公车上书”力陈维新成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为获光绪帝召见,随后开始维新变法,戊戌变法仅维持百日便告失败,康有为逃入日本,开始了海外之旅。1898年至1913年的16年间,康有为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16年间,康有为效“耐苦不死之神农遍尝百草”,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后游历英、法、意、日、美、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印度、越南、缅甸、巴西、埃及等42个国家和地区。

后来,康有为在回忆这段逃亡经历时,曾将其总结为“十一死里逃生”:

吾先到上海办报,则上海掩捕立死。

皇上无明诏、密诏之敦促,迟迟出京必死。

荣禄早发一日,无论在京在途必死。

无黄仲韬之告,出天津必死。

从仲韬之言,出烟台亦必死。

搭招商局之少晏船,英人欲救无从必死。

是日无重庆之轮开或稍迟数时行,追及必死。

飞鹰快船不因煤乏还,必死。

莱青道非因有事往胶州,则在烟台,必死。

上海道不托英人搜,则英领事不知,无从救必死。英人不救亦必死。凡此十一死,得救其一二,亦无所济,而曲线奇巧?曲曲生之,留吾身以有待其兹,中国不亡,大道未绝耶?

出逃的经历对于康有为来说是思之后怕的,而真正的游历生涯还是值得怀念的。康有为周游世界当然不是旅游观光。他在《欧洲十一国游记序》中把自己比做“耐苦不死之神农”,游历世界是为了“遍尝百草”,寻找能够医治中国的“神方大药”。

在康有为数十年的海外漫游中,饮食文化亦是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印度的居留生活,使他深切感受到“印度无美食”背后的印度(东方)文明的衰落,而更加向往欧美世界。冠绝欧美的德国是他推崇的成功典范,味道绝佳的慕尼黑啤酒成为德国文明的符号和标志。然而,列国美食虽好,终不过源自中华,“西食中源”说折射出他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依恋。

他在各地频频出入豪华酒店,出行则马车、汽车代步,还经常雇佣译员(导游)、仆人和厨师。不过,康有为在印度的行程却牢骚满腹,不仅车马、食宿费昂贵,而且客店的设施陈旧落后。康有为试图寻觅当地的酒楼饭店,一解口腹之欲,但无奈印度城邦虽街市喧天,百货拥塞,“惟无酒楼食店,仅鸡卵羊肉,盖其王及士夫皆不出,惟市井首陀之贱族就食焉,故无美食也”。印度上流社会的王公富人们深居简出,极少在外就餐,而一般市井贱民又无力享乐,故遍游印度,难觅美食踪迹:“印人食无可取,惟糖物甚多。”国之将亡,食可果腹即为幸事,何谈美食。

1904年6月,康有为一行到达德国。他辗转穿梭于慕尼黑、柏林、波茨坦、汉堡、科特布斯、科隆、亚琛等各大城市,游览风景妙丽的莱茵河;参观工艺水平冠绝欧美的克虏伯兵工厂;访问政治清肃、秩序井然的联邦议院;触目所及,男士皆英武雄壮,女士亦秀倩可嘉,彬彬知礼;所到之处,文物殷赈阗溢,宫室奇丽闳畅……凡此种种,慨然有霸国之盛。康有为不禁由衷叹服:“今欧洲骤盛之国,武备、文学、政治、工艺、农商并冠大地者,莫如德矣。德国啤酒早已名满天下,慕尼黑啤酒尤为其中佳品。康有为自称生平不饮酒,但在喝了慕尼黑啤酒之后,每日必饮,连续半月后,再难释怀。以至后来他在荷兰、英国等地游历时,在饭店看不到德国啤酒专有的大玻璃杯,便怅然若失,犹日思饮猫匿啤酒,“不一饮之则喉格格索然”。康有为自诩遍尝各国啤酒,虽有夸大,但英国“尾士竭”(威士忌)、法国葡萄酒等,他确实不止一次地品尝过。

除了念念不忘的猫匿啤酒之外,可谓尝尽西洋美味,且多鱼羊腥膻,虽称不上甘之若饴,但也来者不拒,欣然领受,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如他在瑞典士多贡(斯德哥尔摩)品尝海鲜,赞其价廉味美:“多鱼虾异物,咸酸皆备,其价贱而品多,味亦新异,盖欧土所未见也。欧人之食水族多鲜食者,几与日本同,医者于卫生不禁之,想以其凉血易化耶?”海鲜自当以鲜活为上品,康有为将这一习惯与日本作比,得出其性凉易消化的结论。而比利时人则“好食马猫狗肉”,京城处处有专卖店售之,着实有些骇人。匈牙利人的生牛肉配酱,味道更是绝佳。康有为抱怨法国美食虽名满天下,但价格昂贵。一般饭店,三人一餐,一蒸双鱼,一白笋条,一鸡汤,一鸡与茶及红菩提酒,竟花费近百法郎。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突厥(土耳其)饮食,“突食品甚能调味,又能切碎,远过欧人,法、班、葡且不及,其他国无论也。其一切肉品并切粒片,且先下味,极类中国”。且每饭必加咖喱,牛羊鸡鸭、点心面食皆可口。这是康有为对国外饮食中评价最高的国家,想必是因为土耳其事物的做法与中国大致相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解说词也许可以表达康有为在海外的心情:“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胃口与家乡在这时达到了统一。

康有为脸谱之二:流亡海外的实业家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所到之处,住最豪华的酒店,吃美味大餐,聘请当地人做导游和翻译,而且携家带口,前呼后拥。是谁为他提供旅费和生活费呢?

在加拿大,康有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追捧。此时,他感到应该建立一个组织把华侨们团结起来。

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联合加拿大华侨领袖李福基、冯秀石等人,携手创立了“保皇会”。康有为之女康同璧后来回忆,“保皇会”的定名颇费周折。起初他们想为这个组织取名为保商会,因“华侨十九皆商,保商即保侨”。但有人说:“保皇乃可保国。”于是定名为“保皇会”。而保皇会的全称令人忍俊不禁——“保救大清皇帝公司”。既然叫“公司”,就说明它不单是一个政治组织,还是一个经济组织。在“保皇会条例”中明文规定,凡入会者须缴会费2元,作宣传、通讯、办报之资,并集资开矿、兴办工商。

1903年,康有为又发起成立了名为中国商务公司的股份制公司,总局设在香港,在广州、上海、横滨、旧金山都设有分局,并先后开办了十余家企业。不过,康有为本人并没有投入到具体的商务操作中,而是漂洋海上,开始了他绕地球3周的环球之旅。

1906年春节,康有为访问墨西哥,受到隆重接待,当地华侨纷纷为康有为募捐。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筑有轨电车,虽然身处异乡,康有为依然看到这里潜藏的财富,他利用各地华侨提供的捐款,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不久,这些地价就上扬了好几倍,最终这一投资得到十多万银圆的赢利。后来,康有为游历加拿大、日本等地,在海外华侨的帮助下,他利用捐款筹资,在海外经商、做地产生意,积累了一定财富。

康有为万木草堂

康有为脸谱之三:私立博物院长

康有为游历世界期间,每至一处必去当地博物馆游览。异国文物之盛貌让他自惭形秽:“我国之大,以文明自号数千年,而无一博物院以开民智。欧美人每问吾国博物院,事为赧然面赤,奇耻大辱未有甚于此者。”

康有为深感近代公共博物馆在启迪民智方面的独特作用,‘百日维新’时曾将倡办博物馆作为新政之一,得到光绪帝的首肯。流亡海外期间,他以行家的眼力,购买了不少珍贵文物,当时便计划回国后开设博物馆。因此,他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博物馆的首倡者。”为洗“奇耻大辱”康有为筹办博物馆数度把收藏文物公开展示。在他的青岛故居内就有来自南洋的鳄鱼标本、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模型、伯利恒握笔盒、欧洲猎童汉白玉雕像……

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隋永琦认为,“康有为在青岛期间,曾数度把自己收藏的国内外文物珍品进行公开展示,辅以文字说明,一时间天游园俨然是一家私立博物馆,莫名前来观看者络绎不绝。能够在中国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博物馆,是康有为长期以来的梦想。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丰富遗存一旦与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有效连接起来,完全可以成就世上最灿烂的博物院。”

康有为脸谱之四:“壕”气外漏的旅行家

1904年,康有为还在瑞典买下了一个小岛,并在岛上搭建了中国式的园林建筑“北海草堂”。据广东省社科院的赵立人研究员考证,康有为花了2.8万克朗买下,又花了7999克朗进行修缮。“房屋虽非广大,但约可供十人居住,而且家具及装饰极其豪华,似乎颇为富裕。”时至今日,当年草堂遗迹已荡然无存,这个小岛也早已被瑞典人收回。但当地的华侨仍习惯性地称这个小岛为“康有为岛”。

1899年4月中旬,康有为一行到达加拿大域多利(今维多利亚)。故国已远,流离有日,但码头上只有一名当地华人前来迎接等候,康有为不禁大失所望。可没想到,这名迎候的华侨一通电话,一下子招来数百华人。原来,当地华人组织早知道康有为要来加拿大,但由于通讯不便,不知道船具体哪天到港。为了不错过迎接康圣人,他们专门派了一人在港口死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华侨,前呼后拥地把康有为迎到中华会馆。此时,会馆中已聚集了上千人。流离多日后在几千里外的加拿大受到同胞如此礼遇,康有为的激动之情难于言表。在《游域多利、温哥华二埠记》中他描述道:

(华侨)咸言沦落海外、不能齿列国之齐民,西望宗国,睊睊忧悲。故闻维新而蹈跃大喜,闻政变而忧愤交作,闻吾被逮而忧念惴惴……咸虑无国可归,无家可归,其情至可悲也。

1908年6月22日(阴历五月二十四)半夜11时,康有为在女儿康同璧的陪同下登上了北冰洋那岌岛。夜半时分,太阳本已呈下沉之势,但忽又重升。见到这样的奇景,康老夫子写下了《携同璧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岛颠,夜半观日将下没而忽升》一诗,并在序中记下了所见奇景。

“时五月二十四日,夜半十一时,泊舟登山,十二时至顶,如日正午。顶有亭,饮三边酒,视日稍低如暮,旋即上升,实不夜也,光景奇绝。”

通过这段序言,曾赴北极考察的极地专家高登义教授相信,康有为是第一个探险北极的中国人。“康有为到北极看到的午夜太阳如正午的现象,就是极地特有的极昼现象。康有为到过的那个岛位于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中。斯瓦尔巴德群岛位于北纬74度至81度间,在北极圈内。诗中,康有为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仰观诸天阅劫余,壮观山海荡目眦”的句子,并在诗中怆然兴叹:“寄此怀抱何区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描述出来的。一个封闭国度之人难以如此生动地描述“午夜时分,却日如正午”的极光美景。

1904年6月,康有为来到英国伦敦。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伦敦了。1899年5月,他曾经到伦敦游说,希望能得到英国的支持,推翻慈禧太后政权。6月23日,康有为游览了英国议院。议院位于泰晤士河畔,有600年历史,室内呈长方形,左右分别设着四行长桌,议长戴着假发端坐中央。康有为到达时,正赶上议员阿尔兰因为邮政的问题慷慨陈词,质询政府官员。作为首相的巴科也不示弱,面对责难,频频起立应辩。这种场面让康有为看了不禁眼界大开。第二天,康有为拜会了英国商务大臣。谈话中,康有为说,他想学习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实行变法。听罢康的话,商务大臣发表了一段今天看来仍可称为真知灼见的议论。他说:“各国有各国的教化、风俗和历史传统,决不能照搬他国的政治。我们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千百年来自然积累形成的,不是效仿得来,而且也绝不可能通过效仿而来。病症不同,一种药方是不能包治百病的。”闻听此言,康有为受益匪浅。他在游记中感慨道:“今之妄变法而专媚欧美者不可不思此言。”

1904年他来到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绕过那不勒斯宏伟的旅馆和车站,康有为看到了肮脏泥泞的道路和低矮的贫民窟,草皮、马粪堆积如山,衣不遮体的妇人沿街乞讨。几十名行乞的孩子跟在车后哀求讨钱,一直追出一里多路,直到车夫向他们挥舞鞭子,才散去。他曾这样感慨道:

未游欧洲者,想其地若皆琼楼玉宇,视其人若皆神仙才贤;岂知其垢秽不治,诈盗遍野若此哉!故谓百闻不如一见也。吾昔尝游欧美至英伦,已觉所见远不若平时读书时之梦想神游,为之失望。

《康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