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轶事 最初的改革是冯太后主导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公元477年开始,一直延续到499年孝文帝驾崩。其中477年到490年冯太后垂帘听政,实质上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组织方面学习汉族朝廷的官员俸禄制度,经济方面实行均田法,行政方面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三长制,还提倡汉族习俗和服装。

为什么北魏建都大同已近80年,统一北方也几十年了,才推出改革举措呢?我分析,一个根本原因是北魏建国几十年,经济虽然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了。如:官员贪腐蔓延,呈现塌方式腐败;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穷苦百姓民不聊生,少数皇亲国戚聚敛了大量社会财富;地方豪强组成黑社会势力,欺压百姓,还钻政策的空子,逃避赋税;首都设在气候寒冷、靠近沙漠、水源不足的城市等等。这些问题倒逼北魏朝廷进行改革。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执掌朝廷大权的是垂帘听政的冯太后,而冯太后是汉族人,还是源于尧舜禹的故乡,山西南部的汉族人,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熏陶必定对她有影响。面对国家的困境,她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学习汉文化,采用汉族朝廷的经验解决问题。

北魏官员贪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北魏的官员一直没有俸禄,他们靠掠夺百姓,权钱交易、权力寻租就可以大发横财,那点朝廷俸禄对他们来讲真的无所谓。而且,没有俸禄,他们更可以理直气壮地贪腐。于是,冯太后学习汉族朝廷的治吏经验,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官员俸禄制度。配合俸禄制度,制定了严酷的惩罚贪腐的办法。而且惩罚从皇亲国戚开始,首先因贪腐处死了孝文帝的舅舅,使官员贪腐得到了根本遏制。

给官员发俸禄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实施均田法,能够增加朝廷赋税收入。原来北魏建国以来,一直是以户为单位收赋税。许多豪门大户、皇亲国戚、官僚贵族都雇用了大量无地农民,把这些农民纳入他们的“户”中。这样一来,有些户居然有几千人,也和一般平民小户缴纳一样的赋税。如果能够把这部分流失的税源追回来,对解决官员俸禄问题当然大有裨益。于是,冯太后听从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了均田令。具体内容是将朝廷控制的无主荒地分给无地农民,每户40亩。这样一来,依附豪门的无地农民都成了纳税的农民。

均田法解决了朝廷税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无地农民的温饱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甚至惠及后来几百年的隋唐。均田法不是斗地主分田地式的土改,更像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包产到户式的改革。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均田法至今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

冯太后有一个非常宠爱的情人叫李冲,他为冯太后主持的改革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就是李冲提出的。“三长制”就是参照汉族农村的组织形式,建立北魏的地方基层管理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称三长。三长负责查户口,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选为三长,可以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

三长制建议提出后,引起朝廷大臣的极大争议。最后还是冯太后制止了争论,毅然宣布:“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庇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如此看来,又有何不可?”由此一锤定音。

这些改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此外,冯太后还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冯太后成功地培养了她的接班人。孝文帝拓跋宏并非她的亲孙子,而且拓跋宏的父亲还是她毒死的。在这样不利条件下,冯太后能够做到使孝文帝始终不渝地贯彻她的改革主张,确实很不容易。迁都洛阳这一重要举措,就是孝文帝在冯太后薨后四年完成的。孝文帝改革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北魏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