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士族占据荆州的刘表:为何只是守成之主

东汉末年的荆州集团董事长刘表,向来就被小说演义描写成胸无大志、平庸守成之人,史家对他也评价不高,“外宽内忌”、“文人”之类的头衔一个一个加在他的头上,更有甚者,与之同时代的谋士郭嘉,毫不客气的评价道“刘表那老头就是个夸夸其谈的货色了。”(表,坐谈客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坐谈客”如何能坐镇荆州长达十九年之久呢?造成刘表“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的原因仅仅在于性格吗?

年少有成 名列八俊

刘表字景升,汉室宗亲。但最值得标榜的身份并不是这个,而是“八俊”之一,即当时著名的士人群体的一份子。刘表是典型的高富帅——地位高(士人群体精英),家族富(出身帝室之胄),相貌帅(姿貌甚伟)。不过刘表却不像有的皇室宗亲那样纨绔,有着自己的见识和胆略。

刘表曾求学于南阳太守王畅,王畅喜欢简朴,衣服破了缝一缝,出行时不坐专车偏偏步行,这样作秀刘表就看不惯了。刘表说“君子讲求中庸之道,只要生活待遇不僭于上级、不低于下级就行了,何苦如此节俭,让上司和下属难堪呢?”如此直接的教训老师,可见刘表是有自己的个性,并非是扯皮打太极的人物。他崇尚务实,敢于用世,并非小说中清谈之辈。

融入清流 追随何进

作为士林中的精英,刘表自然视宦官为“阉竖”,很快就进入了政治权力中心。何进当上大将军,立即征辟刘表为大将军府办公厅秘书、北军中侯。地位与“四世三公”的袁绍相当。

在汉末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当中,士人往往站在外戚的立场上。虽然外戚也不是什么好鸟,但比起那残疾奴仆把持朝政要体面。由于这些因素,刘表与何进袁绍一样,倾向于少帝刘辩(后来董卓废立招致袁绍讨伐),正是这个立场,对刘表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久,刘表捞到个好职务——荆州刺史,从此跨上封疆大吏的行列。

荡平荆襄 励精图治

然而,好职务、高职位并不意味着好前途。州牧刺史、郡守将军,死于乱军的大有人在(刘岱),身陷敌围的也不乏贵胄名流(孔融)。当时荆州的局势丝毫不亚于中原,一个字——乱。宗贼势力猖獗,郡守不认刺史,豪强相互攻伐。刘表已年近五十,然而其气势不下其后之孟德、仲谋。他匹马进入宜城,与荆州本土士族沟通,并取得信任,在蒯越、蔡瑁帮助之下,诱杀宗贼贼首五十五人,威震荆襄之地。

不过更大的难题摆在刘表面前,自己想要稳固荆州,当然要得到本地士族豪强的支持,于是他娶蔡瑁之妹蔡氏为妻,用蔡瑁、蒯越等荆州士族代表人物为重臣。这是刘表不得已的妥协,但他不知道,这个妥协在某种意义上说已决定他之后的人生。

当然了,刘表还是用心把刺史当好了,本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精神,开展了荆州根据地国防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击败来犯之张济,杀死来犯的牛人孙坚。随后建立学校、收编难民、招贤纳士(起立学校,博求儒士,爱民养士),短短时间内,荆州已是“南接五领,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大集团。

二龙相会 艰难抉择

几年的发展后,荆州北可图中原,东可窥吴地,而刘表却没有心思这样。因为北方的决战吹响号角,刘表面临困难抉择。

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交战于官渡。袁绍曾请求与刘表联合,但刘表迟迟不决,真的是他胸无大志吗?恐怕不然。那时,蔡瑁蒯越的势力已大大膨胀,刘表不得不听取他们的意见,也是听取荆州士族的意见。可是回答却让刘表寒心:咱还是跟曹老板走吧,您恐怕不是曹丞相对手吧,别逞能了,跟曹丞相混,还有个一官半职。(莫若举荆州以附曹操,曹公必厚德将军,此完全之策也)那么,刘表内心又是怎样想的呢?他与袁绍同为何进幕僚,同为名士,而曹操把持个献帝,并非少帝,其实是愿意帮助袁绍的,然而在荆州士族的胁迫下,这也难以实现。总不能真的降曹吧?所以刘表犹豫的背后是士族与君主较量过程中的无奈罢了。

建安六年,刘备投奔刘表,此时天下已无袁绍,北方在曹操股掌之间。而刘表的生命,渐渐走到了尽头。

托国疑云 抱憾终生

建安十二年,刘表病重。史书中留下了一个疑点极大的事件——刘表托国于刘备。史家大都认为此时不实,然而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刘表之子刘琮刘琦只是平庸之辈,即便是才智过人,也难以抗拒士族投降之风。如果托国给刘备这样的坚定抗曹分子,苦心经营的荆州可能最大限度上保存,而不是拱手给曹操。况且刘备也说过“刘景升曾托国于我”这样的话,可见此事有所依据。

事实上,刘备也让刘琦最大程度上享用了荆州遗产——表刘琦为荆州刺史,不料刘琦早逝。

在数年前,鲁肃为孙权谋划的三分天下中就有刘表一份,说明他对刘表治荆州的认可。少以名士闻名,中年依靠士族立基业,然而,刘表后半生却陷入了士族的掣肘之中,悲催之极,病危时连儿子刘琦都难见到,实在遗憾。

君主如何处理与士族豪强关系,这个问题不仅困扰刘表,也困扰着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只是,如果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局限于性格看刘表,那恐怕就更为遗憾了。

《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