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亡国之后 才对秘书令郄正相见恨晚

从小就接受的政治学理论告诉我们,国破后必然是家亡,是为国破家亡。

但这个理论并不总是成立,对一些人而言,对一些家而语,国破之后并不一定就是家亡。

比如蜀汉的最高统治者刘禅和他的家族,在蜀汉国破之后就活得很是滋润嘛!安置蜀汉皇族的安乐公国,熬死了曹魏,熬死了西晋,直到王羲之写出《兰亭序》的前六年,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才亡国。

蜀国亡了,可刘禅安乐如常,并不影响其喝花酒看大戏。该吃吃该喝喝,操那份闲心干什么!

刘禅不需操心,但有人要为他费心。作为亡国之君,刘禅需搬到洛阳去住。司马昭不会让他舒舒服服的呆在成都,毕竟刘禅在蜀地为君四十二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影响力还在。倘若有人以他的名义举兵,还是可以忽悠一干人等的。

尽管是亡国之君,还是要有排场的。要有人伺候,有人陪着一起去洛阳,为他安排一切,教他如何交际,如何接人,如何待物,如何说话(当然,刘禅有时候也很会说话,比如降服夏侯霸那次,详见【大鹏说《通鉴》】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竟然三言两语就降服了曹操的侄子夏侯霸)。否则,堂堂前任一国之君,闹出笑话怎么办!

当时的蜀汉,正值倾覆扰攘之际,朝中的重臣辅弼,姜维已经战死,张翼、廖化、董厥等也都死于乱兵之中,为国尽忠。而谯周、黄皓这些刘禅平素信赖的宠臣宦官,危急关头是不会露头的。谁陪刘禅去洛阳,一时之间竟成了个大问题。普通领导出门,还要有下属陪同前呼后应,何况是蜀汉后主。

这时,秘书令郄正出场了。他告别妻子家人,收拾行囊,孤身一人陪刘禅去洛阳。

郄正是谁?

“乐不思蜀”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刘禅,另一个就是郄正。

司马昭问刘禅有没有记得住蜀国的乡愁,想不想念成都老家?刘禅回答,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洛阳外头,先人在岷蜀里头,天天做梦都梦见成都。“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刘禅的这句经典答案,正是拜郄正所教。

“乐不思蜀”中的应对,只是陪刘禅到洛阳后,郄正出彩的忠贞护主表现之一。正是在郄正等人的引导帮助下,刘禅在洛阳谈吐应对颇为恰当,一举一动都合乎身份,既有亡国之君的低调谦逊,又有昔日帝王的最后尊严。

刘禅这时才恍然大悟,慨然叹息,原来郄正才是我身边真正的忠臣,朕,哦不,是本公与爱卿相见恨晚啊!

郄正的忠心难道只是在洛阳才突然爆发吗,当然不是,只是刘禅以前没看到罢了!

当郄正在蜀汉朝堂耿介自守,与黄皓阉宦划清界限,势不两立时,刘禅没看到郄正的忠心。

当郄正劝被黄皓逼得走投无路,惧怕祸事上身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的姜维,前往沓中屯田保存实力避开黄皓锋芒时,刘禅没有看到郄正的忠心。

当郄正建议被邓艾奇兵吓得束手无策的刘禅,征召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共商退敌之策时,刘禅没有看到郄正的忠心。

当刘禅最终决定投降邓艾,要找人写下降表时,无人肯应,就是那个力主迎降的谯周也避而不见。毕竟此表一出,万世骂名就背上了。还是郄正挺身而出,臣来写。这时,刘禅还是没有看到郄正的忠心。

那时还是蜀汉后主的刘禅,看到的只是黄皓陪他游乐的忠心,看到的只是谯周劝他投降以保全富贵的忠心。郄正,虽然常在身边晃悠,但还是熟悉的陌生人一枚。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其实,忠臣就是忠臣,并不一定非得在乱世破国之时才显出忠贞本色。只是在太平日子,帝王们看不到忠臣的忠诚而已。

忠臣的忠心很可贵,能够发现忠臣忠心的帝王慧眼,更是难得。如果上天能够借给刘禅这样一双慧眼,蜀汉也不会亡得那么窝囊。(原文来自大鹏说书的头条号)

《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