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戚继光镇敌奇闻 击杀倭寇后尸体就地掩埋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安徽定远,生于山东微山。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相信有明一代,最受人尊敬的英雄人物里面绝对会有他,因为他打出了大明的风骨,小倭寇,死得惨的特多。

幼年时的他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不是很富裕,但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公元1546年,戚继光接过祖上的职位,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9年后,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登上历史大舞台。2年后,他被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名气来于实力,而要有实力的话,军纪必须排第一。戚家军的名气太大,以至于人们给他虚构了长子,传了个“戚继光斩子”的故事。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从侧面来讲,可见军纪严明,百姓呼声很高。

明朝嘉靖年间,小倭寇就经常从海边上岸杀人放火。他们每次上岸抢掠的时候,手里都拿着倭刀,见啥砍啥。戚继光对症下药,让士兵和百姓沿着江边挖三道壕沟,又叫他们砍了很多又粗又长的竹竿,竿头削得锋快,个个拿着竹竿操练刺杀。

某天,倭寇又来了,船一靠岸,他们就大吼大叫舞着倭刀冲杀过来。等他们冲到壕沟跟前,戚继光把旗子一扬,士兵和百姓们举着竹竿朝倭寇就刺,碰到胸膛刺胸膛,碰到脸刺脸,碰到喉咙刺喉咙。把倭寇刺得哇哇乱叫,慌忙拿倭刀招架。竹竿长,刺得到倭寇,倭刀短,只能砍到竹竿,砍不到人。因此,有的倭寇被刺死了,有的倭刀卷了口,竹竿也越来越短了。这时,戚继光把旗子一摇,壕沟里的人跳出来直往后跑,倭寇当是他们打败了,就在后面追,追到第二道壕沟跟前,沟里又伸出一排竹竿照着倭寇就刺,又刺死了一批倭寇。二道沟里人又往后跑,倭寇还跟着追,追到第三道壕沟时,戚继光领的一队人,老早换上新竹竿等着了。倭寇被打得越来越不行了,想回头逃跑,戚继光把旗子一摇,两队人一齐上,把倭寇围在当中,转着圈子往里刺,最后把倭寇都刺死了,倭寇的尸首也没人收,戚继光叫人就地埋了,堆起了一个坟,叫“倭子坟”。这个消息传到小岛上,余下的倭寇吓得连夜逃走,再也不敢来行凶作恶了。

后来,浮桥一带的老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在特殊的节日,总有一队人头扎两色彩巾,手执长竹竿,走在出会队伍前边,威风凛凛,活像当年刺倭寇的样子。

也许多少带点传奇色彩,但是谁又扒皮抽筋和它较真呢?有这样一个英雄存在,不是更好吗?

《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