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权臣诸葛亮为什么会让贬官寄于希望?

封建社会有一种现象,官员遭贬降职甚至流放,遇到改朝换代或者是皇帝垂怜,还有可能官复原职再回到原来的官位上。蜀汉国有那么几个遭贬的官员,就在做着这样的幻想。不过,他们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后主刘禅身上,而是寄希望于丞相诸葛亮。这除了刘禅不管政事,大权都集中在诸葛亮身上,那么,从诸葛亮自身来说,有什么原因会让这些人心存希望呢?

先看看这些遭贬的官员。

彭羕

彭羕曾经在刘璋手下当过一个书佐小官,被人诋毁,刘璋让他去服徒刑。刘备入川,彭羕通过庞统和法正见了刘备。刘备和他谈话以后,觉得他有才,就将他留在身边,帮助谋划军事。得到益州后,刘备任命彭羕为治中从事。彭羕一步登天,开始行色嚣张,又因为得到刘备的恩宠从而变得不可一世。这引起了诸葛亮的警惕,认为他“欲望太大,志向广阔,很难保证他会安稳顺从”。经过诸葛亮的多次提醒,刘备观察后做出决定,将彭羕降职贬官,让他到边郡去当太守。彭羕听说了这个决定,就去拜见马超,在马超处大骂刘备,并说有马超在内部,他自己在外部,就可以平定天下。马超向刘备上奏,彭羕被逮捕下狱。

彭羕在狱中写信为自己辩白,但他这封信不是写给刘备,而是写给诸葛亮的。最终刘备并没有赦免彭羕,而是将他处死。

廖立

廖立在荆州时就跟随刘备,不到三十岁就被提拔为长沙太守。建安二十年孙权攻打荆州江南三郡,廖立逃脱回到益州。刘备并没有因为廖立丢城失地独身而回而责备他,反而因为一直赏识他,任命他做了巴郡太守。等到刘备称王,又招他回来做侍中。

刘禅继位以后,廖立改任长水校尉,成了一个闲职官员。廖立为此心中怏怏不满,终于在和人商量军事事宜时来了一个痛快淋漓地发泄。廖立将刘备得到益州后的军事行动来了一个全面声讨,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被他来了一个全盘否定,同时还把关羽、马良等人说了个一无是处,对朝廷新任用的官员更是一概贬损。结果被贬职流放,到汶山郡当了一个平民。在流放地,廖立带领着妻子儿女开荒种地养活自己,也算是一个有种男儿吧。诸葛亮逝世,廖立听到消息后,流着眼泪说:“我这一辈子一直要做衣襟左纫的异族人了。”后来果然死于流放地。

李严

李严是刘备托孤大臣之一,官职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诸葛亮北伐,李严负责后勤运输,因为阴雨连绵运输困难,李严建议诸葛亮撤军。军队回来后,他又宣扬说军粮很充足。诸葛亮把他的书信和文书公开后,李严理屈词穷,诸葛亮由此上表弹劾李严。尽管这件事情存在着很多疑问,但李严还是由于诸葛亮的弹劾而被免职流放,到梓潼郡做了平民。

在流放地,李严经常希望诸葛亮让他自己改正错误,能够再回去做官。当他听说诸葛亮去世后,估计以后再也不会有人给他改正的机会了,所以心情悲愤,由此引发疾病而死。

另有一个孟达,叛蜀归魏后,有人告诉他,诸葛亮对他痛恨至极,想杀了他的妻子儿女,幸好刘备没有同意。孟达说:“诸葛亮了解这其中的原因始末,终究是不会这样做的。”后来孟达在魏国失去了靠山,又想回归蜀国,也是因为对诸葛亮心存希望。

那么,这些贬官,为什么会把复出寄希望于诸葛亮呢?

诸葛亮虽然用人要求很高,但对待人还是比较宽厚的,蜀国遭贬官员复出的有先例可循。

费诗在刘备时期为益州前部司马。他最为有名的一件事是给关羽举行授官仪式。刘备当上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派遣费诗前去送上符节。关羽听说黄忠为后将军,大怒说:“大丈夫怎么能和一个老兵同列!”是费诗的劝说,关羽才愉快地接受了任命。费诗去荆州前,诸葛亮曾经担心,关羽未必能愉快接受这个任命,所担心的也是对黄忠的任命。刘备却说,不要紧,我心里有数。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能选中费诗前去荆州,可见刘备对费诗能力的认可和信任程度。不过,刘备因为费诗反对他称帝而遭到贬黜,降职为永昌从事。诸葛亮南征期间,费诗来到了诸葛亮身边,随军南征。

秦宓在刘备时官至益州从事祭酒。刘备称帝以后,准备为关羽报仇讨伐吴国。秦宓上陈说,天时一定不利于战,因此而获罪。秦宓先是被下狱,后来花钱得以出来。刘禅当皇帝的第二年,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命秦宓做了益州别驾。接着又任命他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刘备时期有个叫刘琰的大臣,因为和刘备同宗而受到优厚的待遇。刘禅继位后,这个人被升为车骑将军,地位仅次于李严。诸葛亮北伐,刘琰随大军北行,所干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参谋而已。刘琰和魏延不和,说的都是些虚妄荒诞的话,诸葛亮责备他,刘琰写信谢罪,诸葛亮让他回到成都,官位和以前一样。

向朗官至丞相长史,诸葛亮初次北伐,向朗随军北征。马谡丢失街亭后,还扔下军队自身逃跑,向朗知情不报,为此诸葛亮非常生气。向朗被罢官,回到成都。几年后,向朗被再次启用,任光禄勋。

以上这些官员,有的是刘备时期遭贬的,有的是诸葛亮执政时被罢官的,但这些人因为有能力或者是能够认错,都先后得到了启用。

诸葛亮重情义,处罚虽严,却尽量缩小范围。

最能说明诸葛亮重情义的是马谡事件。马谡丢失了街亭,导致了诸葛亮北伐失利。马谡还丢弃军队逃跑,除王平部外,前锋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回来后被诸葛亮处死。这种败军之罪在古代是可以杀全家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代替父亲统军,母亲上书赵王,说儿子不行。赵王坚持任用,赵母说请大王日后不要追究家人。赵王答应,后赵括兵败,全家得以免罪。诸葛亮不但没有株连马谡的家人,还像平常一样对待他的家人后代。还有,诸葛亮是在含泪杀的马谡,这都说明诸葛亮是个重情之人。

另外,李严虽然遭到贬斥,但他的儿子还继续担任官职,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原因而一同获罪。再就是叛将黄权,他虽然叛逃到了魏国,但他留在蜀国的儿子继续担任官职。

以上这几个人,他们所犯的罪都是很严重的。除马谡的败军逃军之罪,李严还有驱除诸葛亮而独自揽权的嫌疑,但诸葛亮一概是就事论事,不涉及涉事者家人,尽量把范围缩小,这在封建社会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尤其是对于叛将黄权,虽然刘备说是他辜负了黄权,但诸葛亮不追究他一家人的罪行也已经不错了,还能继续让他留在蜀国的儿子做官,实在是一般人难以相比。

诸葛亮大公无私,执法严格公正。

后人在说到诸葛亮用人时,认为太过求全。但诸葛亮用人却能做到知人善任,大公无私。《三国志·杨洪传》说:“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即便是处罚官员,能做到罚其父而用其子,恐怕只靠一个羁縻政策或者是权宜平衡术是不够的,因为这个处罚要到位,否则,人家怎么会信服。以上贬官所以寄希望于诸葛亮,首先是对诸葛亮的处罚心服。《三国志·诸葛亮传》评论说:“玩忽职守,触犯国法的人,即使亲人也必定加以惩罚”。还说:“恶行即是轻微也无不贬责”。正因为这种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的执法,才会让“人们都畏惧而又爱戴他”。诸葛亮执法还能给人以自新的机会,对于那些“坦白自首,诚心认错的人,即便是罪行很重也必定从轻发落”。这种公正无私,对认错的人给于机会,或许就是贬官寄希望于诸葛亮的原因吧!

后世之人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评价,说到历代有为宰相,无论是谁都不能撇开他。究其原因,除了他的智慧、忠诚、勤劳之外,执法公正,这也是诸葛亮能够赢得后世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