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的人生结局 马嵬坡后流落风尘幕后秘密

杨贵妃故事,家喻户晓。有关她在马嵬坡的结局,说法很多,除正史记载被缢死之外,流落日本的记载近年也缕次被人拿出炒作。但我们今天要讲的却是一种更为可信的结局。当然,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民间流传的四种说法:

一,正史载被缢死。

二,刘禹锡诗《马嵬行》:“贵人饮金屑,倏忽蕣英暮。”谓吞金死。

三,杜甫诗《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谓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前两句指被杀,后两句“去往”、“消息”则似未死。时杜甫在长安,定知杨国忠全家被杀,有否贵妃,则传说不一,故予并存。但由此衍出洪昇《长生殿》中新说,惟托之于梦:“只为当日个乱军中祸殃惨遭,悄地向人丛里换妆隐逃,因此上流落久蓬飘。”即趁乱逃逸。

四,日本有杨贵妃墓,虽不可信,但当有此传说,即贵妃逃到日本。

而马嵬之变的权威文献——白居易的《长恨歌》及陈鸿的《传》,则含糊其辞。按说白、陈时在周至,距马嵬不过20里,时间相距不过50年,父老传闻当属一手资料,故判断上述四种说法,当从《长恨歌》及《传》入手。对此,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中认为,歌、传中多曲笔、隐喻,实堪玩味。

一,歌曰:“君王掩面救不得。”传曰:“(玄宗)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而去之。仓皇展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言贵妃之死,玄宗并未亲见。且是在“仓皇展转”,即匆忙混乱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歌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即死不见尸,时间不过一年,尸体不可能朽坏无迹。

三,歌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天地人三界中,天上地下皆不见,那就只剩人间了。

四,方士持回证据有二,钿合金钗,且“夜半无人私语时”之词,外人不能知也。且传曰:“使者还奏太上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其年夏四月,南宫晏驾。”说明使者真正见到了贵妃,玄宗未予否认。

所以,俞平伯先生认为,“太真以贵妃之尊,乃不得免风尘之劫,贻宫闱之玷,可恨孰甚焉。”“明皇知太真之在人间,而不能收覆水。”“其事殆丑恶……乐天为有唐之诗史……按而不断,其意自明。陈鸿作传,惟恐后人不明,故点破之。”

笔者还可以补充三点:

一,传曰:“(方士)窥其门,署曰玉妃太真院。”此名绝类唐宋以后的妓院名称。

二,刘禹锡《马嵬行》在太真吞金后说:“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诗末说“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显然,无论天生丽质的贵妃,还是她的首饰,都是难得的财富。所以即便贵妃真的吞金,必积极抢救——吞金不能致死,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有专门考证。另外,“杏丹”典故,系常用的名医董奉用丹使杜燮起死回生的故事,或从另一侧面反映贵妃未死吧。

三,唐代宫闱秽事甚多,诗人因事涉本朝,为尊者讳,常用仙境代指。如李商隐《碧城三首》,即讽咏公主们多请为道士,于宫外筑观淫乱。与《长恨歌》可谓异曲同工。

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诸名家和杨贵妃基本是同时代人,较正史作者早一二百年,在掌握史料的时间上,有一定优越性,故说贵妃未死而流落风尘,有很大的可能性。

《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