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母立子 汉武帝为何制定如此残忍的立储制度

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起兵反抗失败,被迫自杀,此后汉武帝一直没有确定新的皇位继承人。汉武帝一生共有6子,分别为太子刘据、齐王刘闳(早逝)、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少子刘弗陵。但岁月不饶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已步入晚年,他必须做出选择。

公元前88年,汉武帝依照旧例到甘泉宫避暑。他召集画工,让他们画了一幅《周公负成王图》赐给霍光,随侍的群臣马上明白,汉武帝想要立少子刘弗陵。刘弗陵的母亲是赵氏,是汉武帝外出巡游时邂逅的。据说赵氏天生双手握成拳状,虽然已经十多岁了,但依然不能伸开。后来汉武帝将她的手掰开,在手掌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此后赵氏入宫,深得汉武帝的宠爱,公元前94年,怀胎十四月的赵氏为汉武帝产一子,取名为刘弗陵,而赵氏也被人们称为钩弋夫人。

汉武帝入住甘泉宫几天后,无故斥责刘弗陵的母亲赵氏。赵氏马上摘下发簪、耳环,向汉武帝叩头请罪。但汉武帝置之不理,命人将赵氏拉走,送到宫廷监狱中。赵氏不住的回头看着汉武帝,但汉武帝心一横,说道:“快走,你活不成了!”不久后赵氏死于云阳宫。当天暴风扬尘,老百姓都感叹哀伤。宫中使者连夜抬着棺材出去埋葬,并在坟墓上作下标记。

公元前87年2月14日汉武帝刘彻病死于五柞宫,享年70岁。第二天,8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那么问题来了?雄才大略汉武帝为何会以“杀母立子”的残忍方式确定皇位继承人呢?

其实在赵氏死后,就曾有人向汉武帝进行过询问。汉武帝给出了他的答案:“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从古至今国家之所以内乱,就是因为人主年小而母亲年壮。女主独断骄横,淫荡放肆,没有人能阻止她。你们难道没听说过吕后的事吗?”可见汉武帝之所以采用如此残忍的方式,来确定皇位继承,正是因为他“以史为鉴”,纵横五千年的小编甜心即可认为西汉初年的历史对汉武帝影响颇深。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死,其妻吕雉专政,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吕后大肆迫害刘邦的子孙,一度威胁到刘氏的皇位。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人将吕氏一网打尽。周勃等人认为齐王刘襄虽然在平定吕氏中立有大功,但他的母族较为强势,害怕将来出现另一个“吕后”,于是他们迎立了代王刘恒,因为她的母亲薄太后为人宽和,性格柔善。

同时汉武帝本人也深受后宫专政的掣肘。在汉武帝幼年时,他的祖母窦太后对朝政多方干预,甚至一度胁迫汉景帝立梁王刘武(窦太后的幼子)为继承人。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死,刘彻即位,已经成为太皇太后的窦氏依然主导着朝政。汉武帝即位之初,任用儒生,力图推行新政。而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双方的执政观念发生冲突。

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上书汉武帝,要求以后勿将政事禀奏给太皇太后。窦太后闻讯大怒,暗中找到赵绾等人的过错,将二人逮捕,不久二人自杀于狱中。同时窦太后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免职,将汉武帝推行的新政全部废除。而汉武帝对此也无可奈何。直到公元前135年5月,窦太后病死,汉武帝亲政,此后他才得以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

汉武帝对女主专政之害,深恶痛绝,所以他不愿自己的子孙重蹈覆辙。因此他只能斩断自己的情思,痛下杀手,将平素最最为钟爱的女人杀死,因为他是为了整个大汉王朝。历史就是这样有趣,虽然汉武帝确立了这一残忍的制度,但西汉王朝覆灭还是和女人有关。后来汉元帝刘奭的妻子王政君专权,扶持亲党,他的侄子王莽于公元8年篡汉称帝。

在此后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过程中,母以子贵的现象虽然很多,但杀母立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一度流行于北魏初期。据史书记载,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珪对儿子言道,“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此后,杀母立子,成为一项国家制度,“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

到了北魏中期,515年宣武帝元恪的妻子胡充华所生之子元诩被立为太子,由于宣武帝信阳佛教,同时对胡充华颇有感情,于是断然废止了这一野蛮家法,但历史证明,他这个选择是错误的。516年宣武帝去世,年仅6岁的元诩继位,胡充华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实际掌握了北魏最高政治权力。

但胡太后穷奢极侈,胡作非为,他与内宠结党营私,与其小叔子清河王元怿等人淫乱宫帏,最终竟与情人合谋,鸩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孝明帝元诩。这给了尔朱荣以口实,他进兵洛阳,将胡太后等人杀死,制造了“河阴之变”,北魏王朝也彻底走向没落。

到了近代,杀母立子的现象差一点再度上演。1861年7月,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重,当时他的独子载淳年幼,辅政大臣肃顺等人担心载淳的生母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以绝后患。但咸丰帝犹豫未决,最终没能痛下决心。此后27岁的那拉氏开始执掌朝廷大权,长达47年之久,将中国彻底拖入深渊。虽然有些残酷,但历史仿佛一遍又一遍的证明着汉武帝的先见之明!

《汉武帝刘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