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压制宰相赵普 谁得到的利益最大呢

赵普从964年拜相,到973年罢相,整整十年,赵普掌控朝廷大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其权势甚至凌驾晋王赵光义。且赵普为政,颇为专横。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敢多有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个人。太祖十分生气,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捡起撕碎的奏章回家了,过了些日子,赵普粘补连结好原来的奏章,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这个故事当然是说赵普关心国事,以天下为念,我想作为建国之初,曾有大志于天下的赵普确实应该有那一段公忠体国的日子。可是这件事情也暗示赵普专横的性格。为了达到自身目的,可以不顾一切。以至于最后赵普于翰林学士卢多逊之间的党争,只讲朋党,不讲是非,甚至最后策划陷害秦王赵廷美的阴谋,都源自于此。

十年为相,赵普旧故门生遍天下,赵匡胤逐渐不能忍受,于是抓住一些反对的声音,把赵普赶下台去。曾经最好的战友,曾经最融洽的君臣,一朝之间成为陌路。赵匡胤的这个决策,没有削弱赵普的力量,却生生把最值得信任的赵普,赶到了自己对立面。太宗即位朝中大臣多有不解,尤其是长期以来站在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一边的官员。虽然三人并没有力量威胁到太宗的地位,可是人言可畏。于是赵光义和赵普两人策划了所谓“金匮预盟”,来确立自己即位的正统性。而之后用费尽心机,造成弟弟与两位侄子的非正常死亡。相关文字在《第三章烛影斧声》中,此不赘述。于是,赵普在太宗朝两度拜相,风光无限。

《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