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水浒传》中武松和宋江的招安有什么不同

绿林好汉占山为王大多只有两条路可走,被官军剿灭或者受官府招安,像自生自灭那种都是些小打小闹的角色,原本就成不了气候。宋江选择的是寻求朝廷招安,这已经成为他的政治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宋江是逢人必说招安。捉到一个朝廷前来剿灭梁山的将领,宋江要说日后招安之事,见到朝廷命官宋江要说只等招安之事,就是在重阳节的菊花会上,宋江也没忘了作曲填词的说招安。说多了不免让人心烦,宴会上说这事不免有些煞风景,因此上惹得武松反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李逵更是一时性起,把桌子也给踢翻了。不过,最早提出来招安的人却是武松!

那是武松和宋江准备离开孔太公庄上,宋江约武松同去清风寨花荣处,武松怕连累了花荣,说:“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招安”一词才屡屡从宋江嘴里冒出,以至于一说未来之事必定是招安。菊花会上武松的发作是在梁山座次排定以后的事情,为什么最早由武松提出来的招安,又是武松第一个跳起来反对呢?这是因为,武松的招安和宋江的招安虽然归宿一样,但所走的道路却不尽相同。那么,武松的招安和宋江有什么不同呢?

武松的招安是为国出力,宋江的招安是投降

在孔太公庄上,宋江约武松去清风寨花荣处,武松说:“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去那里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离开孔太公庄上,在宋江要去清风寨时两人分手,宋江对武松说:“……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单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听了宋江的话,武松根本就没有接这个话茬。武松首先提出来的“招安”,宋江也是这般说了,武松为什么不接这个话茬呢?这是因为,宋江的这段话里有武松认可的道理,也有和武松不一样的成分。

武松认可的道理就是,日后到边疆去,一刀一枪,凭真本事,为国杀敌立功,也为自己青史留名。宋朝从立国到亡国,一直是边境不宁,书中更是不断提出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正是说明西部边陲正处于长期战备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像武松这种有一身武艺的人,到了那儿去是有用武之地的,明显的例子就是史进的师傅王进、扈三娘的大哥扈成都去了那儿。但是武松去不成那儿,因为他杀了很多的人,朝廷正在通缉他,况且他“又做了头陀”,因而去不得。武松犯的是重罪,任何大赦令都对他不起作用,所以,他想为国出力只有等到招安了以后才行。武松不能认可的成分就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首先,鲁智深、杨志已经在二龙山站稳了脚跟,武松前去能不能被人容纳尚且是个未知数,他凭什么就能够撺掇的人家投降?其次,假如就这样无缘无故的投降了,武松等人照常会被处死。宋江自身就是一个例子,他千方百计求来的一纸招安诏书,结果是所有人都可以赦免,唯独他不能够赦免。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武松的性格,如果是让他屈膝投降,他当初何必再返回去杀张都监等朝廷命官?

武松的招安是让朝廷感受到疼处,宋江的招安是向朝廷乞怜

那么,怎么样的招安才可以为武松等人所接受呢?这就是让朝廷知道他们是可用之才,并不是那种天生的强盗贼人。要想让朝廷知道这一点,就必须先和朝廷派来的军队真刀真枪地干一仗,让其感到疼痛,这样朝廷(官府)才会放下身架来和你谈判。否则,你一个强盗贼人,人家能够一仗把你剿灭,谁会凭着这样的“大功”不要,去干些和贼人勾勾搭搭的招安勾当?一味的说投降,绝对不是武松所能接受的。呼延灼攻打桃花山那阵子,李忠、周通抵挡不住,只好请二龙山的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相助。杨志有一段话说得好:“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是。洒家……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也就是说,他们各守山头,是可以不管不问的,但是不能让官军小看了。只有让官军重视,知道他们不是软柿子,靠佂剿不能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可以真心实意地招安。就像吴用说的那样:“等……大军来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

宋江的招安之路不是这样,他是乞怜投降,换来的只是屈辱。第一次招安,宋江“未见真实”就“心中甚喜”,当听到正式的消息,宋江则是“大喜”,马上对众人说:“今日方为正果。”完全是一副得意忘形之态。吴用提醒他:“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除了林冲这等招安的反对派不说,就是花荣、关胜、徐宁等人也觉得这样的招安并不牢靠。果然,太尉陈宗善领着一班人来招安,那手下的人还不如江州城里的牢子对待他这个罪犯!只因为宋江没有在第一时间迎接圣旨,就被蔡京府里塞进来的一个张干办大骂:“甚是欺君!”说他们是一伙“该死的人”,并以让太尉回去相要挟。不用说,这一帮浩浩荡荡的人群,大多都是借着招安为由头,来打秋风的。光是“济州牢子,前后也有五六十人,都要去梁山泊内,指望觅个小福贵”。一句“济州牢子” 说明,他们在人们眼里并没有改变罪犯的性质,不用说,朝廷也只不过是觉得自己在发善心施仁政而已。

第二次招安发生在宋江两赢童贯二次打败高俅之后。宋江虽然打了胜仗,因为他那个招安的思想,打这两人总不似打祝家庄高唐州那样,表面上热闹非凡,除了多死几个人,并没有照着要害处去打。这次并不是高俅等人要招安的,他虽然败了两阵,但还有一些本钱,皇帝要招安,他却心有不甘。用吴用的话说,就是还没有达到“梦里也怕”的程度。因此,这个写诏书的“翰林”在诏书的中间“开下一个后门”,留下了一句囫囵话,这就让高俅有了空子可钻。于是,“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变成了“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宋江听到招安消息本来是感觉“喜从天降,笑逐颜开”,却不想被兜头一瓢冷水!幸亏吴用有所准备,让花荣射杀了招安使者,三路军马夹攻济州城,才没有让高俅赚梁山兵马进城杀死宋江的阴谋得逞。

第三次招安,是在高俅做了俘虏,被擒上梁山之后。在山上,高俅是有承诺的,但是正如宋江所说的那样,这等小人,是没有信义可言的。可惜,宋江在平常时候能够看出高俅是个“心地匾窄之徒,忘人大恩,记人小过”,而在招安问题上却对这些人心存幻想。当然,童贯、高俅等人虽然没有主动提及招安之事,但因为他们知道了梁山的厉害,也没有再提发兵征剿之事,当朝廷提出来议论招安一事,他们也就不敢当廷反对。尽管如此,由于宋江在高俅面前一副摇尾乞怜、奴颜卑膝的丑态,童贯、高俅等人仍然把宋江等人“视为草芥”,招安后要把他们分开五路安置。宋江以下的头领不干,童贯等人又要把他们赚进城一网打尽,只是由于太尉宿元景的干涉,宋江等人才保全了队伍。至此,一百零八个人,前去边疆打仗,只有宋江、卢俊义得了一个正、副先锋之职,实在是窝囊至极!

纵观宋江走过的招安路,乞怜并不能得到赦免,只有在拿出真本事亮出真功夫的时候,朝廷才会坐下来认真对待招安一事。即便在具体问题上也是这样。宋江截住去西岳华山进香的宿太尉,想让人家移步到岸上来说一番话,人家根本就对他不屑一顾,只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你等是何等人,敢造次要见太尉!”可是当宋江把队伍一亮,宿太尉只得乖乖的跟着宋江走。看起来,只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号不行,关键时候还得靠实力说话。

宋江领着这些受招安的人打和他们差不多一样的强盗去了,这只能说明他们这些人就是这般认识,不能证明更多。用武松的话说,他是犯了重罪的人,受到了招安,去打其他强盗,也是去惩罚其他犯了重罪的人。武松和鲁智深、杨志都是宋江招安的反对派,真正的招安了,他们也都接受了,这足以说明,他们反对的是投降性质的招安,并不反对为国家出力的招安。换句话说,在招安问题上,武松和宋江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招安方式。武松的招安是教朝廷感到疼,让他们必须选择招安;而宋江的招安是乞怜朝廷给予怜悯,最终得到的结果是被人视为草芥!

《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