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我是从北边的房县进入神农架的,如今盛传野人出没之地。据清末的《郧阳府志》记载,这南北八百里的林区,当年"林虎昼啸,野猩时啼",足见蛮荒。我并非调查野人而来,实在想看看这片原始森林是否还在。我也并非怀着那种未曾混灭的使命感,它压迫我,令我活得十分不自在,只是想既然已经从长江上游的高原和大山里一路下来,中游这一片山区不能漏了不看。没有目的便是目的,搜寻这行为自成一种目标,且不管搜寻什么。而生命本身原本又没有目的,只是就这样走下去罢了。
    夜间大雨滂沱,到早晨也还小雨不断。公路两边已没有象样的林木,山上只爬满了葛藤和猕猴桃,河里和溪涧都是浑黄的浊流。我上午十一点到了县城,去林业局招待所想找进林区的便车,碰上正在召开三级干部会。我弄不清是哪三级,总归同木材有关。
    中午会议上聚餐,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作家,负责张罗的一位科长便拉我一起进餐,还安排了下午要出车的一名司机坐在我边上,一味劝酒。
    "没有作家不会喝酒的!"这科长长得圆实,人满豪爽。
    大碗大碗烫热的米酒很好进口,人人酒性焕发,面泛红光。我不能扫兴,也跟着豪饮。一顿酒板下来,我头晕乎乎的,那司机也不能出车了。
    开会的人下午继续开会,司机则领我推开一间客房,各人找个铺,倒下一觉睡到了傍晚。
    晚餐还有剩菜剩酒,干脆再醉。我只得在招待所过夜了。司机来说,山水把道路冲坏了,明天能不能出车还很难说。好在休养生息,他也乐得。
    晚上,这科长来同我聊天,他想打听首都宴会上都吃些什么?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菜?说是去过北京故宫看过的人回来说,给慈禧太后做一顿饭得杀掉一百只鸭子,问可是真的?毛主席老人家中南海里住的地方是否还开放参观?电视里播放的那打补丁的睡衣我见过没有?我借此也问问他这里的掌故。他说解放前这里没有多少人,伐木的南河有一家,斗河有一家,放到大河里才扎排,全年木材外销量不到一百五十立方米。从这里到神农架,一路上只有三户人家。一直到六0年以前,森林基本上未遭到破坏。之后通了公路,情况就不一样啦,现今每年要上交五万立方米木材,生产发展了,人也来多了。原先每年第一次春雷,山洞里就出鱼,用竹匾堵在洞口水流上,一接一箩筐,现在是鱼都吃不到了。我又问这县城的历史。他脱了鞋,盘腿坐上床说:"要讲历史嘛,可就古老啦,离这里不远,他们来考古的在山洞里还发现了古猴人的牙齿!"
    他见我对古猴兴趣不大,又讲起野人。
    "这东西要碰上了,他会抓住你肩膀直摇,弄得你晕头转向,他哈哈大笑,转身倒走了。"我觉得他这像是从古书上看来的。"你见到过野人吗?"我问
    "还是不见到的好。这东西比人高,一般总有两米多,一身红毛,披着长头发,这么说说不要紧,真见到可吓人呢。不过,他轻易不害人,只要你不伤他,还会咿咿呀呀讲话,特别见到女人,咧嘴就笑。"
    这都是他听来的,恐怕也讲了几千年了,他讲的又不很新鲜,只好打断他:
    "你们职工中有没有见到的?我不是说农民或山里老乡,我是说你们林区的干部工人中,有见到过的吗?"
    "怎么没有?松柏镇革委会主任,他一起好几个人坐的一辆小吉普,就在公路上叫野人截住,当时全傻了,眼看他一摇一摆走了。都是我们林区的干部,我们都认识,都玩得来的。"
    "革命委员会这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最近有人见到过没有?"
    "来考查野人的多得是,现在每年好几百,全国各地都有人来,中央科学院的,上海的大学老师,还有部队的政委、去年从香港还来了两个,一个商人,一个是消防队员,我们没让他们进去。"
    "有见到过野人的?""怎么没有?我说的野人考察队的这政委是个军人,同车还带了两名警卫员。也是下了一夜的大雨,路面冲坏了,第二天又是大雾,就迎面碰上啦!'
    "没抓着?"
    "车灯的能见度只有两三米远,等他们操枪赶下车这东西就跑掉了。"
    我摇摇头,表示惋惜。
    "新近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野人学会,地区党委早先的宣传部长亲自挂帅,他们掌握有野人的脚印的照片,野人毛和头发。"
    "这我倒见过,"我说,"我看过一个展览,恐怕就是这野人学会举办的。也见到过展出的野人脚印的放大的照片,他们还出了一本有关野人的资料,从古书上对野人的记载到国外对雪人和大脚怪的报导,还有好些对目击者的调查报告,"我-一表示认可。"我还见到一张地方报纸上登了一只砍下的野人脚掌的照片。"
    "什么样的?"他弯腰冲我问。
    "像一只风干了的熊掌。"
    "那不对,"他摇摇头,"熊掌是熊掌,野人脚掌比熊掌要长,同人的脚板差不多。我为什么先头对你讲那古猴人的牙齿呢?照我看,这野人就是还没有进化成人的猿人!你说呢?"
    "那也没准,"我说,打了个哈欠,都是那米酒的缘故。
    他松下劲来,也打了个哈欠,会议上整天忙碌聚餐够他累的了。
    第二天他们还继续开会。司机来说路没修好,我也得再歇一天。我又找到这位科长,说:
    "你们开会都很忙,免得打扰。有没有哪位退休的干部了解这县城历史?我好同他聊聊去。"他想起了一个劳改释放回来的前国民党时代代理过县长的,说:"这老头子什么都知道,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县委新成立的县志编写小组总找他调查核实材料。
    我在一条阴湿泥泞的小巷里,挨门挨户果真问到了他家。
    这是个目光敏锐的瘦老头,请我在他堂屋里坐下,不停咳嗽,一会让茶,一会请我吃瓜子,看得出他满腹疑虑,不明白我的底细。
    我说我想写一部历史小说,同现今毫无关系,特来拜访请教。他这才释然,不咳嗽了,手也不动这动那,点起一支烟,挺直腰杆,靠在硬木椅背上,竟也侃侃而谈。
    "这里西周属赴彭国,春秋时属放楚国;到了战国时代,成为秦楚必争之地。战祸一起,杀人如麻,历史尽管久远,却一直地广人稀、满人入关后,全县三千多人丁,杀得只剩下十分之一。再说,元代红巾军起事以来,这里土匪就不断。
    我弄不清他是否把红巾军也算做土匪。
    "明末李自成,一直到清康熙二年,他的势力才被消灭。嘉庆元年,这里全是白莲教。张献忠和捻军也攻占过。再有是太平军,到了民国时期,官匪、土匪、兵匪,都很多。
    "那么这里一直是土匪窝?"我问。
    他笑了一笑,也不作答。"一到太平年景,这里外迁来的,土生土长的,人丁又兴旺起来,也还繁荣。史书记载,周平王曾在这里采风,也就是说公元前七百多年前,这里民歌就很盛行。"那就太老古了,"我说,"能不能请你讲讲你亲自经历过的事情?比方说,民国年间,这官匪、土匪、兵匪怎么个闹法?"
    "官匪,我可举一例,一个师两千来人哗变,好淫妇女就好几百,还拉了二百多人做叶于,有大人也有小孩,这叶子是土匪的黑话,也就是肉票,要枪枝、弹药、布匹、手电来赎人,一个人头动辄一两千银元,限期交到。得雇人用箩筐挑到指定的地点,有家人送到晚了半天,连绑去的小孩子也照样撕票,只赎回了一只耳朵,至于小土匪闹,无非杀个把人,抢了钱财就跑。"
    "那太平盛世呢?你是否见过?"我问。
    "太平盛世……"他想了想,点了点头,"也有,那年是赶三月三的庙会,这县城里有九个戏台,全画梁雕栋,十几个戏班子,白天、夜里连轴转。辛亥革命之后,民国五年,这县城里的学堂也男女同校,还开过盛大的运动会,女子运动员穿短裤赛跑。到民国二十六年以后,民风又是一变,每年初一到十六,十字街上赌桌摆上好几十,一个大地主一夜输掉了一百零八个土地庙,你就算算多少田地和山林!妓院就有二十多家,不挂牌子,实际以此为业,远近几百里地的都来,昼夜接客。然后是蒋、冯、关三家军阀大战,抗战时日本人又大破坏一次。再就是帮会势力,人民政府接管之前到了高xdx潮,当时城关镇八百多人,青帮占了四百,势力渗透到上层,县政府的秘书都参加进去,下层到贫苦人家,抢亲、盗窃、卖寡妇,干什么的都有。当小偷也要拜老五。大户人家婚丧,门口成百的乞丐,要不找到叫花头子老五买个人情,有枪杆都压不住。青帮多是二十来岁的青年,红帮年龄大些,土匪头子以红帮为主。"
    "这帮会中人可有什么暗号,彼此沟通?"我来了兴趣。
    "青帮是在家姓李,外出性潘,见面都称兄弟,叫做口不离潘,手不离三。"他把拇指和食指一环,张开其他二指,做了个手势。"手势是个暗示,彼此口称老五,老九,女的叫四姐,七姐。辈分不一样的以父子相称,师父,师母。红帮彼此称大爷,青帮称大哥。只要茶馆里坐下,把帽沿翻过来一搁,只管喝茶抽烟,自有人付帐。"
    "你是否也入过帮派,"我小心翼翼问。
    他微微一笑,呷了口茶。
    "那年月要没点关系,代县长也不会做的。"他又摇了摇头,"都是以前的事啦。"
    "你是不是认为文革的派别也有点这样!"
    "那是革命同志之间,不好类比。"他断然驳回。
    一时冷场无话。他站起来,又开始张罗我吃瓜子喝茶,一边说:
    "政府待我不错,要不关在牢里,我这罪人碰上那群众运动,也不一定活得到今天。"
    "太平盛世不可多得呀,"我说。
    "现今就是!这不都国泰民安?"他谨慎探问我。
    "有饭吃,还可以喝酒。"
    "那还图什么呢?"他问。
    "可不,"我应答道。
    "容我读书才是福,见人多事始知闲,"他望着天并说。天上又下起细雨来了。

《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