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回 述边情堪为往事师 解奇渴痛饮仇人血

第七十五回 述边情堪为往事师 解奇渴痛饮仇人血
    刘松山瞧见马化癡要替他的全军兵士饯行,既未怀疑,便也答应,马化癡便约定三日之后而去。马化癡走后,刘松山正在部署行装,忽见聂功廷、董福祥两个营官,一同走入,面带惊惶之色的说道:“听说陕西回众首领白禹崔,纠党二万多人,业已占据大小南川作乱,势甚猖獗,军门这里,得到甚么警报没有?”
    刘松山大惊道:“此匪虽然有叛意,我还当他不敢遽发。你们这个信息,究从那儿得来?”
    聂功廷道:“外边百姓,纷纷传说,标下怕是谣言,特地差人函询马化癡父子,马氏父子答复并无其事。但是今天的风声更大,标下故同董营官前来问问军门。”
    刘松山听说,更加着慌起来道:“马化癡本与这个白匪通声气的,他们父子必有信息,为何覆绝得这般决断,我倒反而疑心起来了呢。”
    董福祥道:“标下虽是回人,因为久离乡土,回中故旧,又因标下不与他们接近,以致一点声息不通,白禹崔的历史,标下竟不知道。”
    刘松山便问聂功廷道:“你可知道么?”
    聂功廷道:“标下曾听军门说过,大概知道一些。”刘松山指指董福祥道:“他既没有知道,你且讲给他听。”聂功廷笑着问董福祥道:“你真的一点不知道不成?”董福祥点头道:“确不知道。”
    聂功廷听了,方才细细的讲给董福祥去听道:“西宁古鄯善地。大峡小峡,群山对峙,蜿蜒八十余里,湟水就出其中,汉书上面称为湟中,即是指此。正北有座威远堡,汉番杂处,便是晚唐所称的沙陀。西南通巴燕戎格、循化、撤拉回番,以达河州,通西藏,西通青海等处;地险民悍,由来已久。明以前因为鞭长莫及,都取羁系政策。我朝入关之后,始设青海办事大臣,控制回番蒙古,各处倒也相安无事。直至嘉道年间,回番渐渐地跋扈起来,朝廷乃派林文忠、琦静庵、沈朗亭诸公,先后出督此间,于是时有用兵之事。同治初年,陕回之祸更大,各处蜂起响应。前西宁办事大臣玉通,调度无方,失却控制能力,反而为回所制,只好以循化地方的回绅马桂源署理西宁知府。等得玉通一死,豫师嗣事后,这个白禹崔的声势更大。”聂功廷一口气讲至此地,董福祥忽现藐视白禹崔的神情出来道:“这是回汉不睦而起。我看这个白匪,未必有甚本领。”刘松山接口道:“现在既已兴兵作乱,恐非皮毛之患。”聂功廷道:“这末我们从速撤兵回省,好听爵帅调遣。”刘松山蹙眉的说道:“此地马化癡父子,一向平安下来,我本不甚疑心他们的了,此刻一听”刘松山说到这句,目视聂功廷道:“你说马化癡父子回绝得这样快法,我倒有些疑心,不要马化癡已与白匪联合,对于我们有所不利呢。”
    聂功廷、董福祥两个听说,不觉一同失惊道:“军门防得不错,现在我们的兵士,十有九病,倘若真的有起事来,很是不好。”
    刘松山侧头一想道:“我此时越想越怕,连这个饯行的事情,我也担起心来了呢。”
    董福祥道:“依标下愚见,我们不妨假以剿匪为名,连夜开拔,离开此地怎样?”
    刘松山正待答话,忽见一个探子慌慌张张的奔至,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道:“马化癡部下的那个香娃娃队伍,一向扎离金积堡很远的,现在突向该堡移动,据称马化癡克扣他们饷项,他要兵谏。马化癡已派他的儿子率兵一万出堡迎敌,又说一俟后天来替我们饯行之后,便要围剿那个香娃娃。”
    董福祥不待探子说毕,忙不迭接口对着刘松山说道:“他们那边既在自相并吞,我们更好趁此开拔。”
    聂功廷听说,连连摇手道:“他们自相残杀,若是真的,董营官此计本好。我恐此事就是对于我们发生的,那就不能再走。”
    刘松山一面吩咐探子再探,一面急对聂功廷道:“我倒赞成董营官之计,准定漏夜开拔,好给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聂功廷听了,不便违令,只好同了董福祥两个,各自回营,前去料理开拔之事。刘松山便也立即下令各队,准于当晚亥刻拔营。哪知刘松山这边开拔未久,又据探子报到,说是马化癡父子各率回兵一万五千,已与那个香娃娃合在一起,连夜追来。
    刘松山听了连说:不好,不好,马贼果真变了。刘松山正待去唤聂董二人,前来商量。
    聂董二人已经由头站赶回转来,一见刘松山之面,一同气喘喘的说道:“马贼已变,我们的队伍,大半有病,不能御敌,怎样办法?”
    董福祥又单独献计道:“事已危迫,军门可率轻骑,赶紧先走,只要军门一个人脱了险地,标下愿与马贼在此拼死。”刘松山不等董福祥说毕,一把执着董福祥的手,突出双眼珠子,厉声说道:“董福祥,你虽好心,难道姓刘的如此贪生怕死不成。况且我已这般年纪,就是死于马贼之手,也是我姓刘的对得起我们爵帅。不然,他老人家为甚么不调别军,单单调我随他来此呢。”
    聂功廷接口道:“军门乃是国家栋梁,怎好去和马贼拼命。“聂功廷边说,边把他的手向着刘松山乱挥道:“军门快快走吧,再迟一刻,那就不能走了呢。”
    刘松山气得乱顿其脚伪大怒道:“这是甚么说话,姓刘的从来不干这种丢人之事!”
    刘松山的事字未完,立即一面回马,一面指挥他的一部分的亲信队伍道:“此地不甚险要,你们快快埋伏此地,若见马贼追来,你们出而腰击,马贼必定以为埋伏已过,他必放胆再向前追,本军门另有办法。”
    刘松山吩咐之后,即与聂功廷、董福祥二人说道:“此去二十里有座小山,名叫峒峡,地势很险,你们二位,埋伏那里,一等马贼本人走过,你们赶快率兵追杀,那时我在前面一定回兵和他大战,这样的前后夹攻,我们的病兵,便可以一当百了。“聂董二人奉令自去。
    刘松山又把其余的四个统领,十多个营官,一齐叫到跟前很郑重的说道:“诸位统领营官,今晚上的这场厮杀,只要大家拼命,马化癡父子二贼,便有九成死法。”
    大家听说,无不忿忿的答道:“军门放心,常言说得好,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大家只要不怕死,那个马贼,不怕他怎么厉害。”
    刘松山连称好好道:“这末我们快快前进。”刘松山说着,立即加上一鞭,首先向前飞马奔去。大家各率队伍,也向前进。直等东方调白,方才看见后面尘头大起。刘松山料定马化癡父子已经追至,连忙摆开阵势,立马而待。
    不到片刻,果见马小癡率了大队赶来,远远的瞧见刘松山等在那儿,他就飞马上前,高声对着刘松山说道:“寿卿军门,何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起来。我们父子并无歹意,寿卿军门,究为何事,不别而行。家父已在后面等候,特命小癡追上前来,务请寿卿军门快快回转,稍领家父饯别之情。”
    刘松山瞧见马小癡不提他那亲信队伍埋伏之事,越加知道小癡这人,十分险诈,顿时冷笑一声道:“哼哼,马小癡,你们父子二贼的诡计,早被本军门识破,本军门就算小人,你们就算君子,不过本军门并不欢喜饮你们的饯行酒,却欢喜饮你们二人的血。”
    马小癡一见骗不了刘松山,当下变脸大骂道:“姓刘的老贼,你既不受抬举,这末且看还是你这老贼饮我们父子的血,还是我们父子饮你的血。”
    马小癡尚未骂完,刘松山气得大吼一声,立即挥动人马,直扑马军。马小癡的战术,本也不弱,不过他的邪术不及乃父罢了。此时一见刘松山大有和他拼命之意,忙用他的洋枪,拍的拍的,对准刘松山这人打来。刘松山虽然年老,他的本领却比马小癡高过十倍,又知马小癡曾得邪术,忙不迭用他手上的两柄马刀,交换着一柄护住他的咽喉和前胸,一柄只去当当当的拨落近身子弹。他一边拨落子弹,一边一马冲至马小癡的阵前,放出他那两目的神光,钉住马小癡这人不放,使他一时不及去施邪术。
    ⋯⋯哪知刘松山正拟弯转手去,向他背上抽那神箭,要想射死马小癡的当口,说时迟,那时快,他的部下四位统领,一见他们上司奔到马军阵前,生怕中了马小癡的妖法,立即一同手挽雕弓,扑的扑的对准马小癡的要害射去。可巧内中一箭,不偏不倚的射中了马小癡鼻梁,马小癡痛得丢了手上的那支洋枪,顿时把缰一紧,回马伏鞍而逃。刘松山正在拼命之际,如何肯将马小癡放松一步,立即也把他那坐马,加上几鞭,箭般似的追了上去。
    马小癡的那个心腹大将香娃娃,那时正在押阵,一见马小癡受了重伤,败下阵去,赶忙一马挡住刘松山的去路,马上厮杀起来。刘松山依然把他的性命,置诸度外,看见那个香娃娃前去和他厮杀,当下又大叹一声道:“来得正好!”好字方才出口,二人已经杀得难解难分。刘松山手下的四位统领和十多位营官,大家正在恨得此次祸事,都由香娃娃一人而起,谁也不肯懈怠一点,同时一哄而上,便将香娃娃围在核心,你也朝他一枪,我也向他一刀,恨不得立刻就把香娃娃这人,砍为肉饼,方出大家之气。香娃娃虽然来得十分饶勇,无如双拳难敌四手,不到半个时辰,稍一失手,被刘松山觇空扑进,一刀砍落马下。
    香娃娃的回兵,一见主将阵亡,已觉蛇无头儿不行,那里还禁得起官兵之中的一二十员大将,一齐挥兵厮杀,只好轰然的发喊一声,如潮般的溃散开去。刘松山急又将手一挥,命他兵士,追赶上去。起初边追边杀,无非还是那班回兵遭殃;后来一追两追的,刚刚追到远远的望见那个马小癡的影子了。就在那时,陡然听得埋伏在那峒峡地方的两支官军,不约而同的大家一声信炮,左有聂功廷杀出,右有董福祥杀出,刘松山复由中路杀上,大家狠狠的把那马小癡前后左右夹攻了一阵,那个马小癡那有还兵之力,仅仅乎只有招架之功而已。
    马小癡一见刘松山又在此处设了第二道的伏兵,心里也觉又气又怕,方待设法施展他那妖法的当口,聂功廷距离马小癡较近,随手向马小癡那匹坐马的眼睛上,对准放上一枪;那马既中子弹,痛得狂叫一声,立即把马前蹄向空竖立起来,同时骑在马背上的马小癡,早被掀至马屁股上去,身子挂下马背。马小癡恐怕一经落马,被人追至,便没性命。他急将脚用劲钩住马踏镫上,要想拗了起来,重复骑上马去。不防那马前蹄竖立起来的当口,又被董福祥在它腹上射了一箭,那马更加只知自己疼痛,何尝晓得它的主人还想拗了上去。它又怒吼一声,急急放下前蹄突向斜刺里直冲奔去,这样一来,试问马小癡纵有本事,如何还能拗上马背,只好一任那马将他身体,在那地上,拖着乱跑。
    刘松山瞧见马小癡那般形景,谅他不能再施妖法,他就放胆一马追了上去,刚近马小癡的身子,立即伏下身去,举起马刀,就是一刀,可怜马小癡一个满身有那妖法的悍贼,到了此地,也只好乖乖的一命呜呼,身首异处的了。
    聂功廷看得清切,忙也一边赶上,一边对着刘松山说道:“军门,我们既已连伤马香两贼,何不赶快杀了回去,去擒那个老贼。”
    刘松山连连点首道:“这又何消说得,不见得还留老贼一命的呀。”
    刘松山一面说着,一面又喘着气的说道:“我此刻可是十分乏力,且待董营官到来再说。”
    聂功廷正待答话,已见董福祥飞马到来,一见他在和刘松山讲话。疾忙把马勒住,一边也在拭他额上之汗,一边始向刘聂二人气喘喘的,直声喊了一声好杀呀,老子也被杀累了。董福祥因为杀得浑身是汗,一见刘聂二人,一时话不留口,不觉也喊出老子二字,及至话已出口,方才觉得上司面前,如何可以这般放肆,但又缩不回去,于是更加急出一头臭汗。
    聂功廷看得好笑起来道:“董营官,我们军门正在等你商量大事呢。”
    董福祥听说,方去问着刘松山道:“军门有何吩咐?”口上说着,手上还在拭汗。
    刘松山见问,忙去慰劳董福祥道:“老董,二贼既死,我们怎样?”
    董福祥便直截痛快的答道:“杀杀杀!,没有第二句话。不过标下杀得乏力,尚是小事,肚子却有些饿不起了。”原来董福祥本有日食一牛的声名,此时日已过午,又已杀半天,他的肚子在打饥荒,也是情理。
    当下刘松山和聂功廷二人一同答道:“我们何尝不饿,只因此地四面是山,没有人家,只有再上前去再讲。”
    聂功廷又单独说道:“我们三个,至少须得留下一人在此守候后面的队伍;不然,他们未奉前进的命令,恐怕进退无据。”董福祥笑了起来道:“后头四位统领,十多位营官,他们是和队伍在一起的,队伍里头,自然带有干粮,他们饿了,有得吃的,我说等他们屁事。”
    刘松山正待说话,忽闻马铃之声,自远而近,忙摇手道:“且看来的是谁。”
    话犹未了,只见王顾两位统领一同赶至,瞧见刘聂董三个,都在一起,已是一喜;同时又见那个马小癡的尸身,直挺挺的死在地上,不觉高兴得指着马小癡的尸身骂着道:“你这逆贼,也有今天。”
    刘松山接口道:“我决计率着全军,杀了回去,但不知道后面的大队何时可到。”
    王顾二人一齐答道:“军门和聂董二位,本有天生神勇之号,所骑之马,又是著名的北马。我们二人此刻能够赶到此地,还是不顾性命的杀来的;其余人众,至少还在五里以外;至于那些队伍,都是光脚板走着,恐怕更加远了。”
    董福祥一听王顾二人如此说法,料定后面队伍不是顷刻可到,忙问王顾二人道:“这末两位统领,身上可有干粮么?”王顾二人连连摇头道:“那里来的干粮,我们离开队伍也远,我们也饿极了,可是没法。”
    董福祥又恨恨的说道:“我此刻不但是饿,而且还渴得厉害。这个峒峡地方,原是著名的不毛之地,水也没有一点的。”董福祥说到此处,只把他一双乌溜溜的眼珠子,一停不停的,在朝马小癡的尸身上看。因为马小癡身上流出的血水,一汪汪的在那地上,被那日光一照,竟然成为碧色,使人见了有些发腻,但是拿它前来救急,暂解口渴,倒也有用。聂功廷带眼瞧见董福祥的那种贼头狗脑的样儿,不禁顺口骂了一句:“这个野人,又在看上马贼的血水了。”
    董福祥平时,本是常常在吃死人肉,喝死人血的。此时恐怕刘松山怪他太觉残忍,所以只在看着,不便动手。及被聂功廷老实说破,他便假酒三分醉的,立刻扑的一下,跳下马身,奔到马小癡尸身旁边,伏着就吃血水。
    刘松山和大家都太息道:“这真难了,这真难了。”
    董福祥也不管大家说他,顷刻之间,吃个大饱,然后对着刘松山说道:“军门既不喜欢喝这血水,我们准到前边找些饮食之后,索性调齐队伍,再和那个老贼一拼。”
    刘松山听说,一面割下马小癡的首级,挂在腰间,一面吩咐王顾二位统领,守在此间,等得后面大队到齐,传知他们立即向前进发,再待后令。王顾二位统领当然照办。
    刘松山便和聂董二人,又向前进。那时马小癡、香娃娃的两支回兵,早已溃得没影没踪,刘聂董三个,真个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及到从前驻军之处相近的所在,一边找些饮食,一边守候后边大队。
    在那大队未到之先,忽见几个探马,沿途迎了上来,一见他们在此,疾忙禀报道:“小的等方才探得马化癡那个老贼,一闻马香两贼阵亡的消息,已经退回金积堡中去了,除离堡外一百里地,那个妈妈庙地方,留有少数回兵外,余外并没一兵一卒把守。”
    刘松山听了发恨的说道:“老贼既是这般没有信义,本军门不该相信他如此深法。”
    聂功廷接嘴道:“老贼虽已退去,指日就有大战,照标下之意,我们一边暂时自固阵地,一边还得飞禀爵帅那儿,最好是就调毅斋侄少爷来作援兵。”
    刘松山先命几个探子速去加意四处的飞探,随时禀报,方始将头向着聂功廷连摇几摇,正是:岂第救兵如救火须知宜勇更宜谋不知刘松山连摇其头,要与聂功廷所说何话,且阅下文。

《大清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