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虚见症

两颧红或唇红,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仲景先生云∶其面戴阳者,下虚故也。

虚而渴欲多饮,肾水不足,引水自救也,又火乘金位也。

足心如烙,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

喑哑声不出,肾气竭也。盖声出于喉,而根于肾。经曰∶内夺而厥,则为喑俳,肾气虚而喘急,阴虚肺格,气无所归也。又水不制火,冲脉上冲也。

喉干咽痛,真水亏,虚火上炎也。

不眠恍惚,血不养心,神不能藏也。又肾不交心,心火无制也。

时多烦躁,阳中无阴,柔不济刚也。

易生嗔怒,水亏木燥也。

盗汗不止,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也。

骨痛如折,肾主骨,真阴败竭也。寻常痛,骨衰而火乘之也。

筋急酸痛,肝失所滋也。

痰如清水,而口不渴,水泛为痰,脾不制水也。

痰多白沫而口渴,水沸为痰,阴火煎熬也。宜壮水以制相火。

心下跳动,气不归精也。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欲纳气归原者,惟有补阴以配阳一法。

小便黄涩淋沥,真阴亏,气不化水也。

消瘦,精不生气也。又燥万物者,莫HT 乎火,阴火盛也。若肉极者,阴火久灼难治,若劳倦伤脾而然,宜用十全大补汤。

善惊,火起于心也,或心伤而神不安也。

爪甲痛,木极筋亏,金气乘之也。用猪膏养筋。

腰胁痛,肝肾虚也。

不能久立,筋不束骨也。当滋肾生肝。

不能独卧,肝肾虚也。

皮毛枯,无津液以充泽皮毛也。

足心痛,肝肾伤也。

手指微胀,言语急遽,真阴亏也。当清金滋水。

合目恍惚不宁,阴虚而三焦包络之火游行也。

内热,五心热,水亏火炎也。

虚损呃逆,水不制火,木挟火势,冲逆而上也。

口疮,心火上炎也。宜天王补心丸。

目昏,肾虚也。宜六味地黄,加柴胡、五味。

虚而大便结,水亏液涸也,宜地六汤。

胸膈隐痛,肾虚不能纳气归源,气滞于上,而不流畅也。补阴之中须纳气。

虚损头运,上焦阳气虚也,或阴虚血损,气逆上冲也。

怔忡不宁,血虚或有痰也。各脏有疾,皆能与包络之火合动而为怔忡,随其所犯而补泻之,更须从包络而调之平之。如各脏移热于心,以致包络火动,治亦如之。

健忘,心血不足,而痰与火乱其神明也。又肾不足而志衰,不能上通于心也。

膻中不乐,怒则气上,恐则气下,一怒一恐,拂于膻中也。宜用柴胡、苓、泽以升降之,亦有可用连以平其逆者。

胸中痞塞,居暗避人,病名卑 ,血不足也。宜养营汤加减治之。

自觉吾身之外,更有一我,病为离魂,心气虚也。单补其心,心足而魂自定。

须发脱落,肾枯火炎,肺失治节,而内风妄动也。

虚人头顶出汗,肾水不足,而肾火有余也。宜滋肾清肺,用桑叶、熟地、五味、麦冬蜜丸,服二月愈。若用止涩之药,则目昏耳聋矣。

虚人每饭头汗,胃火胜也。宜用固本,加元参、五味、枣仁。

两足不能步履,肝肾虚,精血不足也。或因气虚不能运动,宜用补中益气汤,及牛膝、钗斛、黄 。

舌根苦直,不能咽唾,脾不能行气于三阴也。

手足烦痛,不欲行动,骨肉空虚也。

饮食不甘,肌肉渐削,脾元失守,化机日败也。

悬心,胃阴不足,胃火消烁心血,而悬悬不宁也。

虚损善谷,阴虚火盛,则速于传化也。

气短口干,气不足,无以化液也,又金受火制也。

气逆左胁,上呕酸水,脉弦数而濡,此火郁肝血燥也。

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肾热也。惟乌梅能引诸药入骨,而收其热。

面黑羸瘦,肌肤甲错,不能饮食,此血积胃中,而中土失其灌溉,虚极也。

汗出淋漓,一昼夜津液随热势外越也,速用人参。

梦与鬼交,真阴败也,血海瘀积,经断蒸热,亦有是症。宜补血加参以行之。

虚而脐腹疼痛不止,肾水亏极也,重用杞子。

少腹拘急,小便牵痛,真阳内衰也。

恶寒不乐,而五心烦热,重阴覆其阳,火不得伸也。宜用升柴以举之。

下唇生疮,此血瘀营虚发热,蒸其所瘀之血,化而为虫,遂成此症,盖即传尸劳之谓足寒无论阴阳,凡下虚者,皆能致此,治须辨别。又肺气虚则逆而不行,无以及于四虚而气哽,火盛则津枯,津枯则气哽也。

膝下冷,火不归源也。若上气喘,命门衰绝也。

不时溏泄,脾肾虚弱也,或心火不生脾土也。

发尖生穗,血虚火炎也。

身冷,营卫虚寒也。宜用当归、干姜。

《虚损启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