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病理生理过程称为感染(Infection)或传染。传染过程的发展与结局,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感染的来源

(一)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传染源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恢复期病人、健康带菌者,以及病畜、带菌动物、媒介昆虫等。

(二)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有少数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寄生于人体内,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或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此而造成的感染称之为内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通过隐性感染,机体仍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在防止同种病原菌感染上有重要意义。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大多由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二)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潜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而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定性时,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即一般所谓传染病。显性感染的过程在体可分为潜伏期、发病期及恢复期。这是机体与病原菌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也反映了感染与免疫的发生与发展。

显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分为感染和慢性感染;按感染的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1.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局部感染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下来,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不断侵害机体的感染过程。这是由于机体动员了一切免疫功能,将入侵的病原菌限制于局部,阻止了它们的蔓延扩散。如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疖痛等。

2.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将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围扩散,经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菌血症(Bacteremia)这是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不断地侵入血流中,但由于受到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病原菌不能在血流中大量生长繁殖。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布氏杆菌菌血症。

(2)毒血症(Toxemia)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3)败血症(Septicemia)这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犬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4)脓毒血症(Pyoseptic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血症。

(三)带血状态

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带菌者(Carrier)。带菌者是体内带有病原,但无临床症状。这种人不断排出病原菌,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常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健康人(包括隐性感染者)体内带有病原菌,叫健康带菌者。例如,在流行性脑脊膜炎或白喉的流行期间,不少健康人的鼻咽腔内可带有脑膜炎球菌或白喉杆菌。医护工作者常与病人接触,很容易成为带菌者,在病人之间互相传播,造成交叉感染。病愈之后,体内带有病原菌的人,叫恢复期带菌者。痢疾、伤寒、白喉恢复期带菌者都比较常见。因此,及时查出带菌者,有效地加以隔闻治疗,这在防止传染病的流行上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医学微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