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温降汤

治吐衄脉虚濡而迟,饮食停滞胃口,不能消化,此因凉而胃气不降也,以温补开通之药,降其胃气,则血止矣。

白术(三钱) 清半夏(三钱) 生山药(六钱) 干姜(三钱) 生赭石(六钱,轧细) 生杭芍(二钱) 川浓朴(钱半) 生姜(二钱)

或问∶此汤以温降为名,用药宜热不宜凉矣。乃既用干姜之热,复用芍药之凉,且用干姜而更用生姜者何也?答曰∶脾胃与肝胆,左右对待之脏腑也。肝胆属木,中藏相火,其性恒与热药不宜。用芍药者,所以防干姜之热力入肝也。且肝为藏血之脏,得芍药之凉润者以养之,则宁谧收敛,而血不妄行。更与生姜同用,且能和营卫,调经络,引血循经,此所以用干姜又用生姜也。

《内经》厥论篇谓阳明厥逆衄呕血,所谓阳明者,指胃腑而言也,所谓厥逆者,指胃腑之气上行而言也。

盖胃以消化饮食,传送下行为职,是以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设或上行则为厥逆;胃气厥逆,可至衄血、呕血,因血随胃气上行也。然胃气厥逆因热者固多,因寒者亦间有之。岁在壬寅,邑之北境,有学生刘××者,年十三岁,一日之间衄血四次。诊其脉甚和平,询其心中不觉凉热。因思吐衄之证热者居多,且以童子少阳之体,时又当夏令,遂略用清凉止血之品。衄益甚,脉象亦现微弱,知其胃气因寒不降,转迫血上逆而为衄也。

投以拙拟温降汤,一剂即愈。隔数日又有他校学生,年十四岁,吐血数日不愈,其吐之时,多由于咳嗽。诊其脉,甚迟濡,右关尤甚。疑其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询之果然。盖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不降,饮食不能运化,胃气即不能下降。咳嗽之证,多由于痰饮入肺。饮食迟于运化,又必多生痰饮,因痰饮而生咳嗽,因咳嗽而气之不降者更转而上逆,此吐血之所由来也。亦投以温降汤,一剂血止,接服数剂,饮食运化,咳嗽亦愈。

近在沈阳论及此事,李××谓,从前有老医徐××者,曾用理中汤治愈历久不愈之吐血证,是吐血诚有因寒者之明征也。然徐××但用理中汤以暖胃补胃,而不知用赭石、半夏佐之以降胃气,是处方犹未尽善也。特是药局制药,多不如法,虽清半夏中亦有矾,以治吐衄及呕吐,必须将矾味用微温之水淘净。淘时,必于方中原定之分量外,多加数钱,以补其淘去矾味所减之分量及药力。

又∶薛立斋原有血因寒而吐者,治用理中汤加当归之说。特其因寒致吐血之理,未尝帮助,是以后世间有驳其说者。由斯知着医书者宜将病之原因仔细发透,俾读其书者易于会悟,不至生疑为善。

不惟吐衄之证有因寒者,即便血之证亦有因寒者,特其证皆不多见耳。邻村高某,年四十余,小便下血久不愈,其脉微细而迟,身体虚弱,恶寒,饮食减少。知其脾胃虚寒,中气下陷,黄坤载所谓“血之亡于便溺者,太阴不升也。”为疏方∶干姜、于术各四钱,生山药、熟地黄各六钱,乌附子、炙甘草各三钱。煎服一剂,血即见少。连服十余剂,全愈。此方中不用肉桂者,恐其动血分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