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第六

钱乙论∶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大饮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大青膏方,见惊热门中;大黄丸方未见。)

钱乙论∶伤风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当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大青膏方见同前;益黄散方见胃气不和门。)

钱乙论∶伤风自利者,脾脏虚怯也。当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调中丸主之。有下证,大黄丸下之。下后,服温惊丸。(大青膏方见惊热门;调中丸方见胃气不和门;温惊丸方见一切惊门;大黄丸方未见。)

钱乙论∶伤风腹胀者,脾脏虚也,当补脾,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主之。(塌气丸方见胃气不和门;大青膏方见惊热门。)

钱乙论∶伤风兼脏者,兼心则惊悸;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脏,虚见故也。

钱乙论∶伤风下后余热者,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也。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白术散方见胃气不和门。)

钱乙论伤风吐泻身温云∶乍凉乍热,时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煎入脏君臣药,化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二方并见,同前。)

钱乙论伤风吐泻身热云∶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主之。(二方并见,同前。)

钱乙论伤风吐泻身凉云∶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二方并见,同前。)

《玉诀》小儿伤风候歌∶

鼻塞伤风肺受寒,喘咳惊啼卧不安。颊赤口干频发热,吐泻邪攻脏腑传。

此患先与解热,后下风涎,次平胃气,故无误也。

博济方》治小儿外伤风冷。解肌浓朴散

浓朴(去皮,以姜汁涂,炙令香) 苍术 陈橘(去瓤。各一两) 干姜(三分) 甘草(半两)

上件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姜钱二片,枣一枚,同煎至六分,热服。

《刘氏家传》治小儿伤风伤寒,浑身壮热,咳嗽痰盛。麦汤散

麻黄(去根节,生姜汁浸一宿) 知母 石膏( 赤) 葶苈(隔纸炒) 地骨皮 杏仁(汤浸,去皮尖,别研)

滑石(末。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煎小麦汤调下。

《刘氏家传》惊调散 治大人、小儿、老少,但是诸般伤寒、伤风,体虚烦热,上膈有涎,烦躁不省人事。

荆芥穗(一两,微炒,焙,末之) 麝(半钱) 脑(一字)

上将脑、麝各研入药,令匀。每服好茶半盏,调半钱,和滓服。重者一钱,小儿少许,不计时候。

《张氏家传》小儿伤风,浑身诸般壮热。七宝散

天麻(炙) 白僵蚕(微炒) 羌活(各一钱) 蝎 麻黄(去节) 白附子(各一分) 麝(少许)

上为末。每服半钱、一字,用生姜、薄荷、蜜水调下,大小加减。

《庄氏家传》古方惺惺散 治小儿伤风壮热,及疮疹毒瓦斯、时气、温壮,风热等疾。(与伤寒门中钱乙惺惺散大略同。)

人参 白茯苓 甘草(炙) 白术 栝蒌根 细辛 桔梗

上七味等分,焙干为末。每服一大钱,用水半盏,姜一片,薄荷三、两叶,同煎三五沸。二、三岁一服,分三服;五岁以上只作一服。如伤风欲出汗,以葱、豆豉、薄荷同煎,温服。(一方无白术有干葛,甘草减半,治壮热。

入薄荷、生姜,治冷气,入姜枣水一盏,煎七分,用药二钱少异。)

《庄氏家传》∶小儿伤风。

上以京豉及葱生研,作靥贴囟上。如有邪气者,以京豉及桃头生研,贴如前方。

《孔氏家传》治小儿风吹妄着,浑身壮热,头疼,面颊赤,多渴。参苓散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白术(各一分) 黄芩 干葛(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五分,姜一片,枣半个,煎四分,通口服。

《王氏手集》百解散 治小儿伤风、疮疹之类。

黄 青皮 茯苓 栝蒌根 甘草(炙) 紫菀 白术(各一两) 百合(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盏,煎至四分,通口服。得少汗为妙。

《吉氏家传》治小儿惊风,奶食不化,成外伤风,壮热气粗,慢风摇头,口眼不开;及赤白痢。金箔丸

金箔(四十九片) 朱砂 水银 腻粉 牛黄 青黛 蝉壳 白僵蚕 麻黄(去节) 白附子 蝎 天麻(酒浸,炙) 犀角(末) 天南星(炮。各二钱) 真麝香(随多少)

上件都为末,将金箔、朱砂、水银、腻粉同研细,倾入诸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汤化下。

长沙医者丘松年传蝎梢散 治伤风发热,睡卧不安,直视涎盛,时作惊掣。

全蝎(一十半个) 甘草(炙) 川芎(各二钱) 麻黄(去节,秤) 防风 薄荷叶(各一钱)

上为细末,入朱砂一钱细研,入药末内令匀。每服一钱,水半盏,煎三分,温服。

《幼幼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