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讲论五脏答问

一取东方甲乙木讲论答问二十法

一取东方甲乙木,病者其色青,主虚,作酸,其肾者肝之母也。肝者得虚者,主腹痛、眼流冷泪。宜取盘摇所行,行者三七也,主腹痛。五脏得疾,用响者,逆也。顺则针肝俞者,多用提刮,治冷泪等证。此乃顺行盘也。

摇者,逆也,不顺。不须巧言注解也。

二取南方丙丁火讲论答问二十一法

二取南方丙丁之火,其色赤,主虚,口苦。其脏心,心主血,火曰炎上。血走住为心伤气肺,主人咳嗽,此乃肺生紫色紫泡。紫泡破者,咳嗽吐血,主面黄面赤。吐痰者,主肺气不能和血。但吐痰血,有腰痛者,肾虚即死。二年至十二年而死。叶血者,春夏而死,不治。

又有心伤五脏痛者,冬吐血,而遇夏季日死。春季吐血,而遇秋季日死。夏季吐血,而遇冬季日死。宜取摇摇、盘盘之理,不须注解也。

三取西方庚辛金讲论答问二十二法

三取西方庚辛金,行者其色白,其脏肺,主气,从作血。心血走至肺,紫泡。紫泡破者,吐血不已,灸肾俞二穴、三里二穴。凡腹内不可灸,用盘摇之理。若盘盘法多者,不可乱盘,使五脏气乱也。但凡有病,轻取轻盘,务在伸提而响矣。

四取北方壬癸水讲论答问二十三法

四取北方壬癸之水,其色黑,其脏肾,主于骨关,下思咸。肺乃肾之母。不问男女先灸,腹内宜用盘摇,养肾水为本也。

五取中央戊己土讲论答问二十四法

五取中央戊己土,其色于腹部丹穴,中央之土为本,其脏脾,主内,王日缘作盘三,初多用见图。脾土于四季,木旺一十八日,见坤土,土生化一十一脏,受胃之东,乃能生化。腹中盘摇,乃能化寒热冷气。分于各脏,化为十一脏。若寒痛,左盘七七,热,痛止,右盘七七,提摇。冷气痛,先提,左盘盘。凡腹内用响,七提,三补,五摇。寒,提,热右响。此是冷气痛,提则止,左内庭下即效。

一取气上之法讲论答问二十五法

一取气上之法,补三次,即提七次,将针向上,是为循。

问曰∶何为血行、气行?

答曰∶气行者,麻。血行者,痛也。

问曰∶气上,何以气血调匀?

答曰∶上刮七次,又战七次,气血相停,不伤荣卫。不知气血相停,如无目之人也。

二取气下之法讲论答问二十六法

二取气下之法,泻四次,即按七次,将针向下循。

问曰∶血痛血行,气麻气行者,根据前一理。气下者何以气血调匀?

答曰∶下刮七次,战七次,相通。知道气下者,又不知冷热汗出者,此乃不为良医。

三取摄之法讲论答问二十七法

三取摄之法,何为摄?

答曰∶在有病,将针头再提,用七七贯穿经络,方谓之搜。补泻提按等,不使搜,病者不能除,所以见血气上下皆行也。

四取扪者讲论答问二十八法

四取扪者,何为扪?

答曰∶用气上、气下之法。扪,关关。开者,泻也;关者,补也。取血多用补,取气多用开。

五取弹努之法讲论答问二十九法

五取弹努之法,何也?

答曰∶取血者,先弹七七,下即补三四次。若是不止,将糊针眼上三寸,医人亲手打乞三下,此血即止。

六取进退之法讲论答问三十法

六取进退之法,何也?

答曰∶血来加进,气来加退。进者,主病患发热。退者,虚汗有冷,邪气出,正气归于

七取撞搓之法讲论答问三十一法

答曰∶皮热不来者,补提勿转太紧。太紧者,摇摇十四下。病者浑身大热,方可左右取血为妙。

八取捻之法讲论答问三十二法

八取捻之法,何也?

答曰∶主病患不知人事,方可用捻。捻者,三也,是三才也。病者血气不来,上捻不来者,死不治也。

手足阳明答问三十三法

手足三阳三阴,表里引经,循摄气上、气下。

答曰∶手法者在手,心传口授秘法。

六阴六阳本经秘法诀三十四法

太阳经 足膀胱,手小肠,上下循,下后补。

少阳经 足胆,手三焦,上下循,下后补刮。

少阴经 足肾,手心,下后刮战。

厥阴经 足肝,手包络,上下循,下后补。

阳明经 足胃,手大肠,上先提循,下后泻。

太阴经 足脾,手肺,上补,下后循提。

阴阳配合讲论三十五法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下应之。温凉寒热,四时气候温凉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寒凉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辛甘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也,地之阳也;咸酸苦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阴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也,阳中之阳也。阳中有阴,日中至黄昏,天之阴,阴中之阴人身之阴阳,故人亦应之。人身之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阴,腑为阳。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与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

所以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也。阴阳者,何也?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知其所则施针,循、气上、气下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脾也。

四时作用气上气下秘法讲论三十六法

不问所感病证,或温,或凉,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病,先取气上,后取气下;夏月有病,气自然行。以是不绝生化之源也。

琼瑶大师治小儿深得此理讲论三十七法

《内经》曰∶必先遂其气,而无伐天和,是为至治。又曰∶违时伐气。又曰∶无伐生之气。此皆常道用针。春复秋冬,循环之法。若反其常,则阴阳气上气下,不可乱矣。

十二经络捷法人身造化讲论三十八法

凡刺之理,经络为始。经络者,能决死生处,有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夫经者,内干五脏无端。常以平旦为纪。其脉始从中焦手太阴,出于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去大指间,与太阴相合,上行抵脾,注心,心注手少阴,出腋,下臂,次上巅,下注小指,合手太阳,循脊,下至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少阴,上行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于心主脉,注腋,下臂,入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膻中,散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注至肝,注肺,复出手太阴,此荣气之行也,逆顺之常。荣卫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夜行八百十一丈,计五十度周身于卫气,则下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行阳者行诸经,行阴者行诸脏。

凡刺之道,荣卫所在至后,用气上、气下,开通经络。

十二经络所属出经阴阳相生配合三十九法

手太阴辛肺脉起于中焦,出于大指之端,注大肠经。

手阳明庚大肠脉起大指之端,入挟于鼻孔,注胃经。

足阳明戊胃脉起于鼻交,之大指,出其端,注脾经。

足太阴己脾脉起于大指之端,注于心中,注心经

手少阴丁心脉起于心中,注入掌中,循小指,注小肠经。

手太阳丙小肠脉起于小指,横络于耳,注膀胱经。

足太阳壬膀胱起于目内,至小指次指,出其端,注三焦经。

足少阴癸肾脉起于小指,下注胸中,注心包络经。

手厥阴癸心包脉起于胸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注三焦经。

手少阳壬三焦起于小指端,至目锐 ,注胆经。

足少阳甲胆脉起于目锐 ,入大指歧骨,出于端,注肝经。

足厥阴乙肝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上注肺经。

十二经络配合四十法

十二经络,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系昼夜百刻十二时定体之也。

手太阴肺经配合四十一法

手太阴肺经,配于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上,太阴五穴为阴穴,大指外侧边起少商二穴(并见在前,治喉咙闭塞,缠喉风等证。)

鱼际二穴(治五心烦热,咳嗽等证。)

太渊二穴(治牙痛,胸满之证)。

经渠二穴(治五心烦热,诸虚不足,腕疼等证)。

列缺二穴、尺泽二穴(治筋紧急,腰脊胁肋间疼)。

肺经属金,在支为寅,在干为辛。

手阳明大肠经六穴配合四十二法

手阳明大肠六穴为阳穴,从大指侧边起。

商阳二穴(治气喘咳嗽,眼目内障等证)。

二间二穴(治眼疼痛等证)。

三间二穴(治喉闭等证,泻之)。

合谷二穴(治口眼 斜,伤寒等证)。

阳溪二穴(治两手腕疼,不能摇物,无力,补之,灸七壮)。

三里二穴(治两臂膊不遂、无力,牙疼等证)。

曲池二穴(治四肢瘫痪,半身不遂,伤寒热病,泻之)。

大肠经属金,在支为卯,在干为寅。

手厥阴心包络经配合四十三法

手厥阴心包络经,配合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立手中,五穴为中,阴穴从中指起。

中冲二穴(治心腹痛,手掌发热,昏闷不省,决人生死)。

劳宫二穴大陵二穴,治心胸气疼,浑身发热等证)。

内关二穴(治心腹胀满,食物不化等证)。

间使二穴(治寒热疟疾,热多泻之,寒多补之)。

曲泽二穴(治心气不足)。

心包络属火,在支为戌,在干为癸。

手少阳三焦经配合四十四法

手少阳三焦经,六穴为阳,从小指之端起,此谓阴阳表支干配合也。

液门二穴、中冲二穴(治脊疼手臂)。

阳池二穴(治手腕疼痛,摇无力)。

外关二穴(治腹内疼痛,背疼无力)。

支沟二穴(治伤寒胁肋疼,大小便闭塞,气不能通,泻之)。

天井二穴(治瘰疠证,针一寸,灸七壮)。

三焦经属火,在支为亥,在干为壬。

手少阴心经配合四十五法

手少阴心经,配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下,五穴为阴穴,晚小指侧角起。

少冲二穴(治热病,心腹胀痛,寒热往来,伤寒未解)。

少府二穴(治手掌中发热等证)。

神门二穴(治心痴呆,五痫等证)。

通里二穴(治心中恐悸,不能言语,掌中发热)。

少海二穴(治头项不能回顾等证)。

少阴心经属火,在支为午,在干为丁。

手太阳小肠经配合四十六法

手太阳小肠经,五穴为阳穴,从小指端起之。

少泽二穴(治乳痈,产母无乳,先泻,后补提)。

前谷二穴(治热病,汗不出,咳嗽,血不止)。

后溪二穴(治痫疸癫狂,疟疾)。

腕骨二穴(治浑身发热,五痫等证)。

少海二穴(同上)。

手太阳小肠经属火,在支为辰,在干为丙。

足厥阴肝经配合四十七法

足厥阴肝经,五穴为阴,从足次指侧起。

大敦二穴、行间二穴(治心腹胀满,眼目红肿,脚背虚浮,能消水气、肝家怒气)。

太冲二穴(治心中恍惚、癫邪之证,脚背红肿、行步艰难之证)。

膝关二穴(治膝眼红肿,脾家受湿,脚软无力)。

曲泉二穴(治脚腿疼痛,寒湿风痹)。

足厥阴肝经属木,在支为亥,在干为乙。

足少阳胆经配合四十八法

足少阳胆经,六穴为阳穴,起于足次指。

窍阴二穴(治四肢厥冷,肚腹疼痛不止)。

侠溪二穴临泣二穴丘墟二穴悬钟二穴透三阴交二穴阳辅二穴阳陵泉二穴足少阳胆经属木,在支为子,在干为甲。

足太阴脾经配合四十九法

足太阴脾经配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八穴从大指侧起。

隐白二穴(治腹胀不得睡卧,呕吐,反胃不止,不下食)。

大都二穴(治手足厥冷,五心烦热,不思饮食,灸七壮)。

太白二穴(治身腿疼无力)。

公孙二穴(治脚背红肿,昏迷不省人事,泻之)。

商丘二穴(治红肿干侧香港脚风)。

三阴交二穴(治男子小肠疝气,妇人难产,情色所感)。

阴陵泉二穴(治腹中寒,不嗜食,小便不利,闭结等证)。

血海二穴(治两腿外廉血风疮)。

足太阴脾经属土,在支为已,在干为己。

足阳明胃经配合五十法

足阳明胃经,八穴为阳穴。

内庭二穴(治四肢厥冷,大小腹胀,酒食所伤,泻之)。

厉兑二穴(治小腹膨胀,寒热进退等证)。

陷骨二穴(治眼目浮肿,食肿,水肿气,灸七壮)。

冲阳二穴(治口眼 斜脚背红肿,气聚不散)。

解溪二穴(治偏正头风之证)。

丰隆二穴(治逆胸膈疼痛,步艰难)。

三里二穴(治五劳七伤,诸虚百端等证)。

阴市二穴(治腿冷膝痛而不得屈伸,麻木不仁)。

足阳明胃经属土,在支为辰,在干为戊。

足少阴肾经配合五十一法

足少阴肾经配足太阳膀胱,相为表里,五穴为阴穴,从足心中起。

涌泉二穴(治大小便闭结,心中发热,五痫等证)。

然骨二穴(治喉咙痛,足跗红肿,不得步履)。

太溪二穴(治心牙疼,香港脚红肿,即吕细穴,灸七壮)。

照海二穴(内踝上三寸,治喉咙痛,大便闭结,热淋等证)。

复溜二穴(治虚汗,补之即愈)。

阴谷二穴(治小便不通,妇人胞胎之证)。

足少阴肾经属水,在支为酉,在干为癸。

足太阳膀胱经配合五十二法

足太阳膀胱经,七穴为阳穴。

至阴二穴(治眼目红肿疼痛)。

通谷二穴(治脚浮肿)。

束骨二穴(治腰痛不得屈伸,香港脚虚肿)。

京骨二穴(治久疟不痊,腰背腿疼,俯仰不得)。

昆仑二穴(治腰脚疼痛,气脉不和)。

承山二穴(治转筋,腰腿筋急,寒湿香港脚,不能行步)。

委中二穴(治一切腰腿脚疾等证)。

足太阳膀胱经属水,在支为申,在干为壬。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黄帝之机、琼瑶之论五十三法

盖诸经中者,玄者最玄,妙者最妙。虽为医儒九流圣哲之人,高唱越人得死还生,推针、破肠、泻心,华佗刮骨疗毒,李中孝察色听声,王叔和专诊其脉,张仲景调理四时伤寒,秋夫疗鬼,王纂针腰,孙真人作下千金之方,伊芳尹作济生之术。人有四百四病,药有八百八般,各有以源道,内有六陈、十八反,有炮 、炙炼,分两君臣。皆由手呼吸,全凭针灸补泻之法。针有揭山之方,药有神效之功。

夫针者,修教神通古法,通三才之妙,如神起死回生。神农、黄帝、扁鹊知恩,刘高祖有德之君。夫轩辕黄帝道人,全凭针灸补泻之功,戊年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其年赤马口中衔铁,端坐十二条针。

第一条针,名曰青龙针也,长一尺二寸,按一年十二月也。

第二条针,名曰白虎针也,长九寸、按金、木、水、火、土、太阴、月孛罗计九星也。

第三条针,名曰丧门针也,长八寸,按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也。

这三条针,世间多有不会此针,乃神仙所用也。这针,针山山崩,针地地裂,针海水逆流,针人枯骨还更生,周文王因此禁了这三条针也。后留九针在世间与人使用。

一 针 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其头大,末锐。其病热在头身,宜此。

二员针 其身圆,锋如卵形,长一寸六分。肉分气满,宜此。

三 针 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少,宜此。

四锋针 两三隅,长一寸六分。泻热出血,发泄痼病,宜此。

五 针 一名破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血。

六员利针 尖如毫,且员且利,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调阴阳,去暴癖。

七毫针 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调经络,去疾病。

八长针 锋加利,长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奏之间者。

九燔针 一名 针,长四寸,风虚合于骨解皮肤之间者。

这九针,上按着五星,下按着四时。五星者,金木水火土是也。四时者,春夏秋冬是也。

这针,又按着皮、肉、脉、筋、五音、阴阳、齿、风、窍九针也。

这针各有攻病之能。一 针,破头风、面部风痛。二员针,开内外,疗病眼疾。三 针,经调阴补阳。八长针,疗筋骨疼痛。九燔针,补男子女人下元虚冷。

这针有千般补泻∶手指补泻,提按补泻,左右补泻,阴阳补泻,针头补泻,虚实补泻,呼吸补泻,气上补泻,气下补泻,虚循补泻,实循补泻,虚提补泻,实提补泻,虚按补泻,实按补泻,虚弹补泻,实弹补泻,虚HT 补泻,实HT 补泻,虚捻补泻,实捻补泻,加进补泻,加退补泻,顺摇补泻,横摇补泻,刮战补泻,子母补泻,虚摄补泻,实摄补泻,买气至浮沉补泻,气滑补泻,气涩补泻,气紧补泻,气微补泻,转针补泻,调匀补泻,针自出补泻,四季用艾补泻,午前补泻,午后补泻,立冬补泻,风雨补泻,日晚补泻,子午补泻,腹部盘盘即响法补泻,升阳补泻,升阴补泻,寒热补泻,汗法补泻,吐法补泻,下法补泻,千般补泻,一言难尽,在乎心传口授。一呼一吸,如江河滚滚而来;一按一提,如角弓渐渐而开。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呼吸三五度,荣卫遍周流。正直端的,根据经取验。虽不医人枯骨还魂,针到时刻见效。刺阳明,三进不止;刺阴经,五脏无伤。按摩导引,妙法神机也。

阴荣五十四法

春夏致一阴,用针深坑入皮五分,至肾肝之部,致阴气以和阴,浮入皮二分,至心肺之得气引持。

阳卫五十五法

秋冬致一阳,用针浅,气以和,阴部得气,推内致阳。当补,从卫取气,得气推纳。当泻,从荣买气,得气引泻。

阳不足,阴有余,当先补阳而后泻阴。假令胆不足、肝有余,先补足少阳胆经,然后泻大指出是补,呵是暖;大指入是泻,吸是凉。

急提慢按,自然凉泻;慢提急按,自然热补。

一飞二进,真气自至;一退三飞,邪气自微。

泻,气来实而牢牢实者,泻之;补,气来虚而濡者,补之。

疼痛即泻,先吸后呼之;痒麻即补,先呼后吸之。

凡补泻,先诊五脏脉,及用刺之穴。

流注提针钢领五十六法

未欲行针,先审晦晴,察其病源,论定何经络,已定穴窍分明,五行生克补泻于心。血支血忌,莫犯人神,太乙在宫,切莫施针。寒热醉饱,劳弱风阴。春夏宜暖,秋冬大温。端心正已,如待贵宾。左手按定,右手持针。秋冬三五二四,春夏气候已至。补阳泻阴,泻阳先呼,泻阴吸存。循扪有穴,何病之因,疼痛已愈,随除起针。患者病未,补阴重分。合穴相引,何患厥深。行针之士,当熟在心。先贤贵言,宝之如金,誓若漏言,祖考受刑。

针说五十七法

《针微赋》说∶下针如龙投大海,起针似猛虎离山。针有劫病之功,药有拔山之力。江河闭塞, 锄开之;气血凝滞,须用砭针刺之。针头如粟米,气出似云烟。

《黄帝内经》云∶人身有三百四十九道,单穴四十九道,双穴三百一十。

《铜人经》云∶六百四十四穴,所处不同。识得阴阳,辨得虚实,知其逆顺,是动所生,方可行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根据经取之。针之毫毛,隐显莫测,下针必在灵验。一呼一吸,如江河滚滚而来;一按一提,似角弓展展而开。针之玄妙,至理难通。上察周天缠度,奋然气引而来,下极黎庶残骸,却邪陶陶而去。针有孔穴,按天地人三才,涌泉与璇玑、百会。把攒五岳,恒衡岱华嵩。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针有五穴,井荥输经合。

沟渠闭塞,水在于内,经络不通,气血在中。开渠流水,引气而行。亘古至今,补虚泻实,宜浅宜深。然虽手到处,人心巧巧,名传四海。虽不针枯骨重活,自然有起死回生。

览此斯言,神明佑之。

医帅论五十八法

夫医针如帅用兵。药有治而针有效,帅有谋而军自嬴。医知药性,帅察军情。治病则先通脉理,行兵则达探先锋。治伤寒有如上阵,治杂病自守其功,入阵则兵随印转,治病药凭引行。行兵则望风而知其胜败,治病则观形而知其吉凶。帅嬴宫中给赏,医胜守家 功。宫中若无轻弓短箭,医习药灸神针;帅领千万兵卒,医治百万民众。倘若伤民疾,医帅岂可安宁?以行兵、用药,医帅不可不精也。

补泻法五十九法

夫欲行针,先用观神定志,然后审其俞穴,分明此穴主何病、通何路。既得其穴,先以右手持针重四两,左手按穴重七斤,令穴脉针开,使病患咳嗽一声,随即入针,则徐徐催之。令及分寸,则停针候气,左转动以相天,又吸气右转动以法地,再吸气提之,以相人。所谓针有三才之道也。左转补之,右转泻之,皆以得为应。其气下来,再根据前法刺之。自出针,以指按其穴,无令泻其真气。则吸气入针,呼气出针,不按其穴,令邪气从针窍而泄。

大概虚羸劳损痒麻,有补而无泻;伤寒暑湿疼痛,外来之疾,有泻而无补。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此为补泻手指之法度也。

医道偈六十法

命星可推终难定,相法虽奇未易通,若欲平生为善士,莫如医道有阴功。

天星十一穴六十一法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截,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仑彻,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但法用计取,莫与闲人说。三百六十骨,不如十一穴。此法少人知,金锁都开彻,有人若传授,何须用别决,便是神针法,普济群生悦。

经络分所属六十二法

三里足阳明胃经,内庭足阳明胃经,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承山足太阳膀胱经,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环跳足少阳胆经,列缺手太阴肺经。

足下有病,上取;头上有病,下取;左边有病,右取;右边有病,左取。

治病手法歌六十三法

三里二穴(热,脉洪,泻提数次,提刮战二七次,气下三五次,向上摄提数次,不灸。

寒,脉微,补,刮搓捻,次推按数次,气上数次,升阳数次,灸七壮)。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能针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腿肿膝胫酸,劳伤羸瘦损,气蛊病诸般,人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左瘫并右痪,风疾两相关,捻穴须举足,得法内庭二穴(热,脉洪,提泻刮战五七次,搜摄数次,深提摄、气下五七次、不灸。寒,脉微,补七次,按刮数次,推按循气上数次,搓捻数次,灸五壮)。

内庭二足间,胃脉足阳明,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赤痛,数次及牙疼,疟疾不思食,针着便惺惺,谷海停痰盛,宣通气自升。

曲池二穴(热,脉洪,提泻刮战五七次,搜摄数次,深提摄、气下五七次,不灸。寒,脉微,补刮推按循,气上数次,搓捻数次,搜摄按刮数次,灸五壮)。

曲池曲肘里,曲骨陷中求,善疗肘中病,便风便不收,抛弓开不得,筋缓怎梳头,喉开促为绝,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疙痒,针灸必须瘳。

合谷二穴(热,脉洪,提泻五七次,搜刮五七次,循摄提、气上、气下五七次,不灸。

寒,脉微,补刮十次,气上五七次,按三次,搓三次,循搜五七次,灸三壮)。

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热,疟疾热还寒,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慢慢,齿龋并鼻衄,口噤不能言,针入着深浅,可令人即安。

委中二穴(禁灸。热,脉洪,提泻五七次,搜摄循提、气上、气下、出血。寒,脉微,补刮五七次,推按循刮、气上、气下五次,不出血)。

委中曲 里,动脉 中央,腰重不能举,沉沉来脊梁,风痹髀枢病,热病不能凉,膝头难屈曲,遗尿不得安。

承山二穴(热,脉洪,提泻五七次,搜刮三五次,战提三次,向上摄提数次,不灸。寒,脉微,提补三五次,搜刮三五次,搓三次,捻循提、气上、三壮)。

承山在鱼腹, 肠在肉间,善治腰背痛,痔病大便难,香港脚膝下肿,股重颤酸疼,霍乱转筋急,穴中刺便安,起身立不得,饮食更难飧。

昆仑二穴(热,脉洪,战提七次,搜刮七次,循摄、气下十次,提搓向下捻,不灸。寒,脉微,补三五次,推按搓五七次,循、气上三五次,停呼三十度,三壮)。

昆仑足外踝,后跟歧骨寻, 肿腰尻痛,腿脚及连阴,头疼肩背急,暴喘闷冲心,踏地行不行,举足便呻吟,鼻衄多为患,惊痫螈 深,若要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环跳二穴(热,脉洪,提刮十次,按摄战泻十次,升阳、气下五七次,不灸。寒,脉微,搓补数次,按三次,捻三次,升阳、气上三次,七壮)。

环跳在髀枢,侧卧不足舒,上足屈求得,能治毒狗冷,痹并湿痹麻,身体似神诛,腰腿连痛,难伸转呼吸,但能针与灸,此穴勿疏虞。

阳陵泉二穴(热,脉洪,提刮五次,泻三五次,提二次,搜刮三五次,升阳、气下。寒,脉微,补三次,按三次,搓三次,捻三次,升阳、气上三次,三壮)。

阳陵居膝下,一寸外踝中,膝头难屈曲,起坐似寒翁,举身飞不起,冷痹及偏风,试把针微刺,方知有异功,胆肝为表里,流注最相攻。

通里二穴(热,脉洪,提泻五次,搓搜摄五七次,循提、升阳、气下,不灸。寒,脉微,补七次,按刮七次,升阳、气上三次,又循按气三次,三壮)。

通里在腕后,量度一寸中,频伸仍缩欠,烦恼又心冲,肘背连 痛,头腮两颊红,实即四肢肿,喉闭气难通,虚则不能语,口苦呕无纵,针入看深浅,神功实不同,神观司此穴,暴哑列缺二穴(热,脉洪,提七次,搜摄循提、气下、升阳三五次,不灸。寒,脉微,按三次,搓三次,捻三次,刮、升阳、气上三次,三壮)。

列缺腕侧上,头指手交叉,举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肘腕全无力,口噤不开牙,咳嗽掌中热,寒疟呕增加,喜笑纵唇口,健忘不绝些,针入看深浅,妙手有人夸,三呼留得住,五吸泻为佳。天星十一穴,活法妙无加。

八法流注六十四法

公孙临泣内关中,后溪列缺肺属金,外关申脉照海穴,若明此穴值千金。

第一公孙二穴(热,脉洪,提刮三五次,泻三五次,搜摄战三五次,升阳、气下,不灸。寒,脉微,补三五次,搓三五次,捻三五次,升阳三次,三壮)。

公孙前穴属于脾,心腹胀满足难医,五隔结胸中满病,胎衣不下血昏迷,滑肠泻痢腹脐痛,肠风下血漏疟疾,五膈五噎冷积病,小儿脱肛痢难医,里急后重但便血,痰气中满喘声齐,久积更兼儿块病,神针下处立除危。

第二临泣二穴(热,脉洪,提刮五次,泻五次,循摄战三次、五次,升阴、气下三五次,不灸。寒,脉微,补三五次,按三次,搓三次、五次,升阳、气上三五次,三壮)。

临泣后溪胆家源,咽喉肿痛及伤寒,手指 提足跌患,四肢麻木手筋挛,筋骨疼痛虚烦躁,浮肿瘙痒目昏眩,赤目牙疼膝胫痛,雷风头紧项强HT ,胁气耳聋身体重,神针下处便完全。

第三内关二穴(热,脉洪,提三五次,泻三五次,搜刮五次,升阴、气下三五次,不灸。寒,脉微,按七次,刮七次,搓五次,捻三次,升阳、气上三次,三壮)。

内关内穴出真心,中满不快结胸深,肠冷腰疼并泻痢,冷物不化米谷侵,五膈气疾并后重,妇人无血热相攻,男子女人并积病,一针取效值千金。

第四外关二穴(热,脉洪,提三次,泻三次,刮十次,循摄七次,升阴、气下,停呼十度。寒,脉微,按刮十次,循推、气上三五次,补七次,升阳三次,三壮)。

外关内穴起三焦,手足发热痛眉梢,产后大风身体重,伤寒病瘥后发潮,血风流泪并眼暗,四肢不顺骨筋高,耳鸣盗汗并身重,一下神针自便消。

第五后溪二穴(热,脉洪,提五次,刮战五次,循摄三次,搜摄战提七次,升阴、气下。寒,脉微,按三次,搓三次,捻三次,推刮战三次,升阳、气上,停呼)。

小肠原穴后溪间,手足举挛重似山,伤寒盗汗并膝重,咽喉闭寒口中干,头疼项强并冷泪,破伤风发似颠狂,产后汗多难可治,神针下处实时安。

第六列缺二穴(热,脉洪,提泻三五次,搜刮战三五次,升阴、气下三五七次。寒,脉微,补三五次,按刮三五次,推战循、升阳、气上,三壮)。

掌后指齐名列缺,小肠提痛便脓血,妇人血块死胎深,食痛泻痢寒气噎,肠风下血痔漏疾,产后迷心便不说,小便赤涩大便燥,小儿食痛加食噎,腰心后痛心烦满,下针有如汤浇雪。

第七申脉二穴(热,脉洪,泻二次,提三次,搜刮三次,循摄提、气下三五次。寒,脉微,推战按刮七次,循摄、气上五次,补三五次,三壮)。

申脉穴下出阳跷,腰疼脊痛胫还高,肢节烦痛手足强,伤寒头痛目如盲,身体重时兼自汗,眉棱骨,眼似针挑,产后恶寒腿膝痛,顽麻吹乳气冲腰,鼻衄流血身内脔,下针便瘥似神疗。

第八照海二穴(热,脉洪,提泻三五次,补摄、气下三五次,搜刮战三五次。寒,脉微,补三五次,推按三五次,升阳、气上三五次,三壮)。

照海阴穴近太溪,妇人血气并胎衣,产后血虚儿枕痛,吐食噎闭小肠疾,大便不通并淋沥,心烦腹胀不曾饥,气块更兼强气痛,一针痊可显名医。

八穴所属公孙脾属土,临泣胆属木,内关包络里,后溪小肠火,列缺肺属金,外关三焦火,申脉膀胱水,照海肾属水。

八法歌病源呼吸补泻六十五法

灵医留传妙法门,八法随身至宝珍,补泻呼吸根据妙法,治病除 直千金。男子补虚呵外转,泻实吸取里头存,吸补妇人家里坐,泻实吹与外根寻。

后溪小肠三焦中,肺经列缺内关心,脾是公孙照海肾,临泣会胆膀胱中。

头疼眉搐腰脚痛,鼻衄须知破伤风,先针后溪并申脉,呼吸补泻妙神功。

腿疼疝气兼头痛,申脉临泣用神针,牙疼内外关列缺,又觅公孙照海中。

膈气呕吐食难消,针其内关与公孙,照海穴中宜补泻,进食降气便开荣。

咳嗽呕吐治无因,大便闭涩又难通,诸方求药难痊 ,公孙列缺效神功。

腹满胀胀气难任,内关补泻是公孙,胁肋痛时频声唤,列缺内关用金针。

心气痛时难忍受,内关照海并公孙,喉闭肿痛气不通,照海列缺用金针。

气痛时公孙补,照海内关列缺针,伤寒腹满并结胸,先针内关共公孙。

喉闭肿痛气不通,内关申脉用针通,失音不语是中风,照海内关五会中,敬简因风针五会,外关照海后溪功。

牙关紧急与惊风,内关列缺有神功,发热舌强难言语,照海开关便安宁。

背疼臂痛并耳聋,外关后溪下针分,背中痛时难伸屈,申脉后溪二穴中。

咳嗽上喘便秘结,公孙照海用金针,久疟牙疼小肠痛,大便秘结列缺功。

小便不通淋沥痛,申脉后溪陷中针,妇人经络不调匀,照海公孙内关寻。

经络漏下血山崩,内关照海及公孙,赤目痛时难忍受,列缺外关便开荣。

医功若会神仙法,万两黄金也不传,治病除 如影响,诸般痼疾一时倾。

又曰流注之法最难求,呼吸临时在手头,呼则为阳针顺转,吸则为阴逆水流。

呼吸三五度,血气遍身流。

干属公孙艮内关,震宫归外巽溪间,离归列缺坤申脉,照海临泣兑坎关。补泻浮沉分逆顺,得时呼吸不为难,相传秘密神针法。

阴阳天干日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巳辛癸属阴。

十干所属 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十干相生 甲木生丙火,丙火生戊土,戊土生庚金,庚金生壬水,壬水生甲木,乙木生丁火,丁火生己土,己土生辛金,辛金生癸水。

十二经配合十二支 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乡,午心未小肠,申膀酉肾当,戌与心包配,亥合三焦方,子胆丑肝位,支经配合强。

阳干日 甲丙戊寅壬,丙戊庚壬申,戊庚壬甲丙,庚壬甲丙戊,壬申丙戊庚。

阴干日 乙丁己辛癸,丁己辛癸乙,己辛癸乙丁,辛癸乙丁己,癸乙丁己辛。

窍金水谷陷谷甲,原墟太溪其土中,大敦少府所过原,经渠阴谷亦同宫。少泽内庭三间丙,隐白鱼际口溪巳,中针少海有神功。商阳通谷临泣庚,原谷阳谷三里申,少商然骨太冲辛。

原灵道随陵泉从,至阴侠溪后溪壬,京骨解溪曲池辰,涌泉行间神门癸。商丘尺泽是同宗,三焦在膀心包肾,用针须要细排输。

修制药饵者造针法时日

宜戊辰,己巳,庚午,壬申,乙亥,戊寅,甲申,丙戌,辛卯,乙未,丙午,丁未,辛亥,己未。除开破日,忌辛未,乃扁鹊死日。

求医服药针灸吉日

宜丁卯,庚午,甲戌,丙子,丁丑,壬午,甲申,丙戌,丁亥,辛卯,壬辰,癸丑,乙卯,丙辰,己未,壬戌,乙亥,戌申,戊戌,壬子,丙申,甲辰,丙午。

天医、天巫、天解,要安生气活曜,天月二德,二德合日。服药,忌扁鹊死日,男忌除,女忌破日。针灸,忌人所在,白虎、黑道、月厌、月杀、独火、受死、人别、血支、血忌人隔每月六日、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八、小尽,疗病令人长病不安。

孙子中家传崔氏四花穴法

夫含灵受气,禀之于五行;摄生乘理,降之于六疾。若岐黄广起蔚旨,旧经攻灸兼行,显着气为本,无问少长,多染此病。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其为患也,发干而耸,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或上气食少,渐就沉羸,纵延时日,终于 尽。

予昔忝洛州司马,尝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差者,数逾二百。至于狸骨、獭犴,徒闻曩劳,或邪或癖。患或壮广,灸活者不可具录,略陈梗概,又恐传授讹谬,以误将来。今故具图取状,庶令览者易悉,使所在流布,须用家藏,未暇外请名医、傍求上栾。还魂返魄,何难之有?遇斯疾者,可不知所务乎!

唐中书侍郎崔知悌序。

取穴法先两穴,令患人平身立正,取一细绳,遏之勿令展缩,顺脚底贴肉紧踏之,男左女右。

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头令当脚跟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肚贴肉,宜上至曲膂中大横纹截断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一头,令与鼻记之。墨点不是灸处。

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吻,却勾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今此样,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来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绳子先用中指,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以绳子上墨点正压脊骨上墨点为正,两头取平,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白圈记,白圈是灸处。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鸠尾是心歧骨。人有无心歧骨者,双胸前两歧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鸠尾也)。即双截断,却背翻绳头,向后以绳子中停取心,正令当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夹项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以墨点处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即是灸处。

以上第二次点火。通前共四穴,同时灸,曰别各七壮。累灸至一百壮,或一百五十壮为妙。候疮欲瘥,又根据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穴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于上下绳头尽处,以白圈两穴。白圈是灸处。

以上第三次,点两穴。谓之四花穴。灸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花穴。

各取离日,量度讫。即下火。唯须三月三日艾最佳。疾瘥,百日以内慎饮食房事,安息静处将息。若一月后,觉未瘥,复根据初穴上再灸。

图形壮具于后。

凡骨蒸之后所起,辨验有二十二种,并根据上项灸之。

一、胞蒸,小便赤黄。

二、房欲蒸,男女遗尿失精,女人月水不调。

三、脑蒸,头眩热闷。

四、髓蒸,觉沸热。

五、骨蒸,齿黑。

六 、筋蒸,甲焦。

七、血蒸,发焦。

八、脉蒸,缓急不调。

九、肝蒸,或时眼前昏花。

十、心蒸,舌焦或疮,或时胸满。

十一、脾蒸,唇焦所,或口疮。

十二、肺蒸,口干生疮。

十三、肾蒸,耳干焦。

十四、膀胱蒸,右耳热。

十六、胃蒸,舌下痛。

十七、小肠蒸,下泄不禁。

十八、大肠蒸,右鼻孔痛。

十九、三焦蒸,乍寒乍热。

二十、肉蒸,别人觉热,自觉冷。

二十一、皮蒸,肉生鸡粟起,是皮蒸。

二十二、气蒸,遍身壮热,不自安息。

用针尺寸取穴法

凡孔穴尺寸,皆随人身形大小,须分男左女右,量手指中心一节,两横纹中心为一寸。

此为周身尺也。

艾灸大小法

凡艾炷,须令脚跟足三分。若不足,恐覆孔穴不闭,穴中经脉大气不行,即不能抽邪气、引正气。虽小儿必以中指取为准。

取艾法

端午日,日未出,于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辄指之以灸,殊有效。幼时见一书中云尔,忘其何书也。艾未有真人也,于明昧间苟以意命之。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可疑也。

用火法

黄帝曰∶松、柏、枣、榆、柳、柿、竹等木,用火灸,必害肌血,慎不可用。凡取火,宜石取,或水晶镜子,于日中得其太阳火。为天阴,以槐木取火,亦良。

孙子中增添三法

缘旧方无泻火之法,今考凡灸必须泻火。若不泻火,恐伤其头目。先灸,当脊骨两旁横平上下四穴。待灸疮发半月余日,又灸,当脊骨中竖上下两穴。五日或七日之后,却于三里两穴,灸五壮或七壮,或针入寸半,宜泻,不宜补。

旧图十一个,欠少妇女缠脚短小者,非自然也,比量必不真,诚恐穴道参差,徒受痛楚,跣肉尽处,不量指甲,截断,以代量之,方足用。又参详十二上下小儿,头足短者,若量足付之于头,则不真也,只可灸向下四穴可也。

十二穴∶一月之中,上十日,虫头向上,从心至头,游四穴;中十日,头内向,从心至膝,游四穴;下十日,虫头向下,从脐至足,游四穴。

若投符、用药可知。如紫蚕苗在汗中,盖虫性已通灵。切在精审,其或取虫不补。即学浅妄行,徒费赀,终无去病之理,不亦可悲也哉!

师曰∶治传尸劳者,先须知正气与毒瓦斯并行。故脏腑有疑,即成虫壮,阳日长雄,阴日长雌。其食先脏腑脂膏,故其色白。五脏六腑已经食损,即皮聚毛脱,妇人即月事不通,血脉皆损,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七十日后,食血气肉尽,故其虫黄赤,损于肌肉,故变瘦劣,饮食不能肤,筋缓不能收持。一百二十日外,肉血尽,故其虫紫,即食精髓,传于肾中。食精,故其虫色黑。食髓,即骨痿不能起于床枕。诸虫久即生毛,毛色杂花,钟孕五脏五行之气。传之三人,即能自飞,其状如禽,多异品类。传入肾经,不可救治。

法之所载校诸药拌和匀)

上六味,研细末,和令匀。每服三大铜钱,同后汤使下。

薤白(三七茎) 青蒿(二握) 甘草(二茎五寸许) 葱白(二七茎) 桃枝(以下并用白,东南嫩者) 柳枝桑白(一云桑枝) 酸石榴根(一云枝,各二握七寸许)

上八味,须选洁净处,采用童子小便四升,于银石器内,文武火煎至一升,滤去渣,分作三盏,将煎药末调下。五更初服。男患女煎,女患男煎。服后,如觉欲吐,即用白梅肉止之。

五更尽,觉脏腑鸣,须转下虫及恶物、黄水、异粪、异物。若一服未下,如人行五六里,又进一服。至天明时,更进一服。并温服。如泻不止,用龙骨、黄连等分为末,熟水调下五钱。次吃白梅粥补之。取下恶物并虫,以盆盛之,其虫或似蜣螂蛇虺,或如蜈蚣、蜘蛛、蚯蚓之状,急如油火,并秽物并烧杀之。其身所着衣服荐褥,尽易烧之。食葱粥,将近住服后,主疗数日后夜,梦人哭泣相别,是其验也。

如取下得虫,看其口或青赤黄色,可治;如黑、白色,乃食人精髓,不可疗也。虽不可疗,亦绝后患。

又合此药时,却不得令病患闻其气息,恐虫闻气。虽取下并煎时,亦不得令闻知。合药亦不得在病家。

修合药法

凡修合药时,先须斋戒,心志焚香,净扫一室,不得令鸡、犬、猫、孝子、妇人、一切秽浊之物来见,然后验。

补肝脏劳金明散

人参 知母 茯苓 秦艽 丁香 甘草(炙) 石膏( )各等分上件为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葱白三寸,同煎至八分。通口服。

补心脏劳极守灵散

白茯苓 丁香 诃子(各一两) 桔梗 芍药 羌活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入耳环一双,葱白三寸,同煎至八分。通口服。

补脾脏劳极魂停散

白药子 桔梗 人参 诃子皮 茯苓 甘草(炙) 丁香(各一钱)

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水盏,入蜜一匙,同煎至八分。通口服。

补肺脏劳极虚成散

枳实(去穣,麸炒) 秦艽(去芦) 白茯苓 芍药 麻黄(去节) 元明粉 当归(洗净)茴香(炒)各半两 甘草(灸)一钱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姜七片、葱白,同煎至七分。空心服。

一捻金·九宫尻神

坤一岁 震二 巽三 申四 干五兑六 艮七 离八 坎九 零九不用五干宫背面耳须知,九坎脚尻踝肘肚皮,七艮项腰问忌针刺,二震居牙 不须疑,三巽头耳乳并鼻口,八膝胁离宫皆要知,一坤胯不疑体见穴,六兑还膊手转难医,四中宫劳骨与肩尾,此是尻神决定知。

三十日人神截法

一、足大指、鼻柱、手小指。

二、外踝、发际与初同。

三、股内、牙齿、右及足。

四、腰、胃脘、手阳明。

五、口、阳明、足遍身。

六、手、脑中,又在胸。

七、踝、气冲,流在膝。

八、腕、股内,及阴经。

九、尻,在足膝胫取。

十、腰、内踝,足趺中。

九部人神不宜针灸

一岁脐心肘,轮流到咽口,头脊次第轮,膝足 成九。

十二部人神不宜针灸

心喉头肩背,腰腹项足膝,阴股次第排,轮回十二周。

《针灸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