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五十一)

〔徐氏(守贞)胎产〕医藏目录一卷(青囊杂纂急救仙方所收分作三卷)存

徐守贞序曰。医之疗疾。莫难于妇人。妇人之疾。莫重于胎产。胎产之重者何。盖以一身之疾否。系乎母子之存亡。故千金方部居。独以妇人厕其首。此思邈孙真人之用心不苟矣,世之胎产诸方。不为不富。然其间多犯冗僻贵。冗则仓卒之际难备。僻则穷乡下邑难得。贵则贫窭之家难求。是三者虽非君子用心之不周。而人之蒙其惠者。往往求什一于千百。今此方之编。分为三类。末附以杂病。虽不能如诸方之广载博该。要之不犯冗僻贵。而凡胎产危急之证。大略亦尽之矣。俾仓卒之际。穷乡下邑。贫窭之家。皆得易而求之。虽一草一木。足以收效。岂若前三者之难为功哉。苟有用者。始信其为闺门之重宝云。金川徐守贞序。

〔亡名氏仙传济阴方〕三卷 存

章贡序曰。右济阴方一帙。神效不可具述。比者吾母尝遘疾。遍求于医。久而未效。一日会释氏子能专济阴科。因请其药而归。服不尽剂。其病已愈。遂袖香致谢。并叩其方。惟得异香四神散。蒲黄黑神散。为犀丸而已。固常切慕其全方。竟尔未获。后遇吾师原阳赵公。问道之暇。出示全方。实与前释氏子所专科者。同出一源。因叹一方一效之缘。遇者各有其时。予既得以奉亲。又间出以济人。其收效也多矣。盖其中用药斟酌得宜。俱有定论。但只问证发药。无不奇验。每常念不能普济人。爰命锓刻。以广流传。使有疾者。咸遂生全。实所愿也。时洪武丁丑孟春。章贡渊然道者书。

〔颜氏(汉)便产须知〕淡生堂书目二卷 存

高宾序曰。医小道也。而有仁人之功。君子虽不为。亦不废也。矧有系于嗣续之重。切于人道之常。至理所寓。而教存焉者哉。家自先祖芬庵府君。强于藏书。百家兼牧。得此写本。曰便产须知。盖医流书也。用之家。示之人。施无不利。知其为良久矣。先君子尝曰。古有胎教,兹实近之。每念广施而未及也。今年夏伯兄懋斋手为校厘。千里封寄。且示曰。先志也。卒之。予惟产之为疾。家必有之。而其为医人不尽克。且以秘在闺室。违远嫌疑。于凡起居澡浴之宜。幽暗纤微之务。有非尽外医所能预者。然一失其理。则子母俱殆。夭厉之大。系者二焉,是岂寻常痰疾伦哉。此其为书。所宜家置一编。而不繁者也。矧果如其所谕。而百慎之。则所谓形容端正。而才过人者。亦在其中矣。念先志之攸存。又不害为仁者之事。兹故梓行。以与吾人共也。请尝试之。必有可观。时弘治庚申岁十有一月上浣赐进士文林郎知瑞安事江阴高宾识。

〔刘氏(伦)济世女科经验全方〕一卷 存

〔俞氏(桥)广嗣要语〕三卷 存

总论曰。尽万物而观之。山无不草木。地无不黍稷。人无不生育。要之得其养耳。得其养则硗者肥。瘠者以沃。草木何惧乎不蕃。黍稷何惧乎不秀。夫人亦由是也。苟形质强壮。而嗜欲无节。久之不免虚衰。赋禀怯薄。而摄养有道。终焉亦能完实。不特少健而老衰。早壮而晚惫。滋悟保护之间。固不以挽秋冬而复春夏也。昔者名医罗天益壬戌午春桃李始华。雨雪浓寸。一园叟令举家击树堕雪。焚草于下。是年他果萧然。而此园大熟。然则天地之气。尚可以力转移。于人之身。岂无所用其术哉。桥乃不惭愚昧。积以平日所闻。缙绅方士之说。质诸古今名家论议。着为调理精血。直指真源。男女服药三论。阴阳虚实四图。合用方法三十五道。附经验秘方。号曰广嗣要语。精切晓明。纤芥弗隐。信此以行。将见天下无不可父之男。无不可母之女。而螽斯之应。比屋皆然矣。

〔薛氏(己)女科撮要〕医藏目录二卷 存

〔嗣产法论〕一卷 存

〔张氏(声道)产科大通论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佚

〔赵氏(辉)胎产须知〕国史经籍志二卷 佚

〔亡名氏女科枢要〕国史经籍志四卷 佚

〔辨疑集〕国史经籍志三卷 佚

〔万氏(全)广嗣纪要〕五卷 存

万全曰。全尝着广嗣纪要。一曰修德。以积其庆。二曰寡欲。以全其真。三曰择配。以昌其后。四曰调元。以却其疾。五曰协期。以会其神。遵而行之。有子之道也。若山水之灵。所祷之应。必有德无欲者。天地交感。志意潜通。不 无子。而获孔释抱送之祥矣。否则侥福于冥冥之中。其不为天地厌之者几希。

〔妇人秘科〕三卷 存

〔广嗣精要〕未见

按上见于罗田县志。

〔徐氏(春甫)妇科心镜〕三卷 存

徐春甫曰。妇人之疾。惟调经胎产为至要。固有大异于丈夫。只云妇科者。恐先□此也。其余杂病。多与男子同。兹专集胎产须知一卷于前。分析杂证二卷于后。俾检阅者。知所先后重轻焉。

〔螽斯广育〕一卷 存

汪衢序曰。螽斯广育者。孰集之。徐氏汝元集而传之。以公于人也。汝元余故友襄府典膳鹤山遗腹子也。生质敏颖。幼从学于太学生叶光山。攻举子业。既而多病。复问医学于余族侄子良。子良素以医术鸣时。汝元以儒通医。故其术易精。其存心每每以济人为急务。弗规于利。良可嘉也。频往来于余。常以素问脉理。病机治法。及刘李张朱诸氏之书诰之。汝元皆 直条析。随问随对。略无凝滞。此见汝元医有所本。业有师承。非复近时俗医记本草而疗病。泥古方而药人也不侔。凡医书自上古轩岐灵素。历汉唐宋。而至于我皇明。作术之行于世者。二百余家。汝元悉究精微。叙而集之。名曰古今医统。凡有关于医者。靡不博极该详。诚集诸医之大成者也。螽斯广育卷。余披而阅之。有原始要终论。阴虚论。调经诸论。尤见生生不息之功多。余嘉其有心得之妙。凿凿有理。谆谆恳恳。以嗣续为重。果能体而行之。未必无螽斯之产也。其用心亦仁矣哉。胡云峰云。医而儒。明医也。汝元以之。汝元名春甫。思鹤号也。龄青质颖。该博群集。而况精义不已。诚为鸣世之士云。新安韩溪道人汪衢序。

〔蔡氏(龙阳)螽斯集〕医藏目录一卷 存

按是书。百家名书中所刻。改名题曰广嗣须知。

〔胡氏(文焕)香奁润色〕一卷 存

〔胡氏(阙名)济阴方〕未见

〔亡名氏妇人明理论〕未见

〔妇人千金家藏方〕未见

〔妇人经验方〕未见

按以上四种。见于本草纲目

〔张氏(文远)保生集要〕一卷 未见

金坛县志曰。张文远。字振凡。善医。尤工于胎产。着保生集要一卷。提学副使冯□序之以行。万历四十年。授太医院官。

〔亡名氏产科大全〕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

〔齐氏(仲甫)产宝百问附产宝杂录〕医藏目录二卷 未见

〔王氏(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五卷 存

王肯堂序曰。妇人有专治方旧矣。史称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语兼长也。然带下。直妇人一病耳。调经杂证怀子免身。患苦百出。疗治万方。一带下宁渠尽之乎。世所传张长沙杂病方论三卷。妇人居一焉。其方用之奇验。奈弗广何。系真人着千金方。特以妇人为首。盖易基乾坤。诗首关睢之义。其说曰。特须教子女。学习此三卷妇人方。令其精晓。即于仓卒之秋。何忧畏也。而精于医者。未之深许也。唐大中初。白敏中守成都。其家有因免乳死者。访问名医。得昝殷备集验方三百七十八首以献。是为产宝。宋时濮阳李师圣得产论二十一篇。有说无方。医学教授郭稽中以方附焉。而陈言无择于三因方。评其得失确矣。婺医杜 又附益之。是为产育宝庆集。临川陈自明良甫以为诸书纲领散漫而无统。节目谆略而未备。医者局于简易。不能深求遍览。有终进一方不效。辄束手者。有无方可据。揣摩臆度者。乃采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验方。遍葺成篇。凡八门。门数十余体。总二百六十余论。论后列方。纲领节目。灿然可观。是为大全良方。良方出而闺阃之调。将大备矣。然其论多采巢氏病源。什九归诸风冷。药偏犷热。未有条分缕析其宜不者。近代薛己新甫始取良方。增注其方论。酌寒热之中。大抵根据于养脾胃。补气血。不以去病为事。可谓救时之良医也已。第陈氏所葺。多上古专科禁方。具有源流本末。不可昧也。而薛氏一切以己意。芟除变乱。使古方自此湮没。余重惜之。故于是编。务存陈氏之旧。而删其偏驳者。然亦存什之六七而已。至薛氏之说。则尽收之。取其以养正为主。且简而易守。虽子女学习无难也。若易水 水师弟。则后长沙。而精于医者。一方一论。具掇是中。乃它书所无。有挟是而过邯郸。庶无道少之患哉。其积德求子。与夫安产藏衣。吉凶方位。皆非医家事。故削不载云。稿成。而兵宪蔡虚台公明府涂振任公助之资刻行之。以为此亦二公仁政万分之一。遂不复辞。万历丁未早秋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甫书于无住庵。

〔许氏(兆祯)女科要论〕未见

〔衍嗣宝训〕未见

按上见于吴秀医镜序。

〔王氏(肯堂)胤产全书〕医藏目录四卷 存

王肯堂序曰。世之什袭而藏者。金玉玩好已耳。稍有关于世。则乌得什袭而藏之。关于世者。兵农钱谷。重莫与医埒也。老人弱子。又莫若妊妇重也。盖人之身一。而妊妇之身二。方儿为胚胎。性精血而身母腹。母寒热为儿寒热。母虚实为儿虚实。医于此可少忽乎。顾帏幕中。乍佩宜男。而辄先露草者。且比比然。岂妊家固有专门治验。未多灵剂耶。予每慨于斯。一日张孝廉心如过予。烧烛检书。阅数十笥。独胤产无成编。相与咨嗟永夜。为出所藏。付之订梓。噫。古今怵惕恻隐之心。能于婴儿者。其于儿之始基。更何如乎。证类若干条。方采若干首。妊家胎产前后。纤悉备列。庶取诸左右。无不逢原。狩欤盛矣。予敢吝一标示。而使如金玉玩好。同敝袭中也夫。念西居士金坛王肯堂宇泰父题。张受孔序曰。予昔在括苍。其府库多奇书。守兹土者。云间新宇俞公馆谷不佞。得尽阅焉。于岐黄别笥。有产便数种。子请携归。间以试之室人。无弗效也。试之亲故。无弗效也。叩之业是。又弗有知也。欲梓之以广其传。计偕上春官弗逮。而室人重身。竟殒于产中。过听庸医家。弗知检也。予痛恨甚焉。居无何。侄远文妇一如室人之误。而弗知救。一月之间。里妇相次殒者三四。噫。是予过也。衣珠而弗之省也。过金坛怀之。以质宇泰王公。并得王公手录。远文梓之。名曰胤产全书。谈者乃侈曰。是书也成。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予何敢。远文亦何敢。第吾两人均伤弓之鸟。睹伤弓者。不觉故疮痛。如宋人得不龟手之药。因欲尽愈夫水战者耳。不敢望封爵。其敢拟天工。先哲谓一介之士。苟存心于利物。必有所济。吾两人任斯语已矣。若夫云间俞公之授是书。金坛王公之参是书。功德不可思议者也。今而后家置一册乃可。海阳张受孔题。

〔张氏(文介)玉泉子金闺秘方〕一卷 存

〔李氏(盛春)胤嗣全书〕一卷 存

〔王氏(化贞)产鉴〕二卷 存

〔陈氏(治道)保产万全书〕一卷 存

陈治道序曰。生育。妇人之常。非病也。故不用药。不延医。瓜熟蒂落。原无难生倒生横生之异。岁时无不罹此苦者。繇女流生长闺阁。理即载书。何曾习闻。临产时徒以两命。寄一稳婆之手。遇老练善良者。顺缓急而调之。子母俱适于安,此亦偶中。而非谙于理也。值蠢而恶者。全昧节次。率意妄施。或顺令之逆。惊骇索财。因而伤命。道甚悯焉。不忍此理。不明于世。因据胎产古本。参以耳目见闻。集为一书。不敢文者。易通晓也。此书也。尤在夫君居常与妇讲论。庶受胎便知保摄。临产自有主张。而又稳婆各习此书。明其节次。当不致仓皇失序。误人之性命也。则是书尚有济哉。蕲阳陈治道谨序。

〔钱氏(国宾)女科百病问答〕四卷 存

按是书。与前卷所着丹溪产宝百问。毫无差异。岂书估以钱氏之书。剽为朱彦修所撰者欤。国宾字君颖。浙钱塘人。

〔女科百病补遗〕一卷 存

〔李氏(长科)胎产护生篇〕一卷 存

小引曰。予壮岁艰嗣。服祖传秘方。联举六子。每值闺中坐草时。辄为魄动心惊。壬申夏产第四儿难甚。兼以收生老媪耄而 。母若子几致俱殒。丞用蓖麻子。侥幸无恙。因是发愿。辑胎产护生篇。即欲刊行。以为保妊妇婴儿。生死关头第一着。迁延至今。仅得家大人已试良方一帙耳。会予友乳迁孙仲氏授我产要一书。为四明卜氏所传。又复旁搜遍采。共成兹编。亦既备厥苦心矣。但保妊自受胎始。前此诸证。有妇科专门在。予不问也,保婴自出胎数日止。后此诸证。有幼科专门在。予亦不问也。因述颠末如此。广仁居士李长科小有氏。

〔亡名氏广嗣秘旨〕十卷 未见

按见于许僖疡科选粹凡例。

〔皇甫氏(泰)产宝〕未见

按上见于浙江通志。

〔陈氏(鹤溪)济阴举要〕医藏目录 卷□未见

〔亡名氏保室方〕医藏目录三卷 未见

〔集验广嗣珍奇〕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

〔□氏(卿均)济生妇人方〕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

〔亡名氏保产育婴〕医藏目录二卷 未见

〔钱氏(大义)求嗣秘书〕医藏目录四卷 未见

〔袁氏(黄)祈嗣真诠〕医藏目录一卷 存

〔郑氏(阙名)问答十四门〕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

〔胡氏(孝)种子类纂〕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

〔亡名氏大生方论〕未见

祝以宁序曰。夫生人生物者。天地也。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生惟大德。而后知鼓润 散。原隰肥硗。德也。非所以德。惟人其然。窃尝阅世。而知凡人之有生德者。即与天地合。其人必多男子。盖化醇化生。自有嘿相抟 之理。而血气筋骸之盈亏强弱不与焉。故古称舜德好生。其以大德获福。究至于子孙保之。而经传所纪。惟舜以九男二女特闻。理有固然。亦何足异。今岐黄家谓。人之生本于精血。而精血统于肾与命门。此其说固无以易。余则谓人与天地。合其生德者。非肾与命门。乃心也。即岐黄家亦岂不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乎。复见天地之心。正见生生之心。天地生生之心。正为大生之德。而先儒言心如谷种。言生生也。释氏亦谓。万物生于心。道家谓。众妙之门。在谷神不死。由斯以观。此心之中。冲然湛然。总是生机生理。而一毫阴刻 杀之象。不得而蚀之。心生则百脉皆生。精与血无不随之而生者。所谓与天地合其德。先天而天弗违者也。即阴德之说。吾犹以为是后天之补助。不免落第二义。而况药物乎哉。且不独男子也。妇之婉HT 淑顺。以妇德称者。率云宜子。彼亦具有天地之心。德与男子合。亦属先天。至于医方之有百子九子。六神二仙。用以补助精血。讵不奇中。然皆后天而奉天时者也。余持此说。以阅世征应。百不失一。今读大生子所撰着。余未能一一悉其义。然有味乎大生。而为言也。自大生方论行。而以后天补先天。以先天养后天。当万不失一。(诒美堂集)

〔赵氏(献可)邯郸遗稿〕未见

〔赵氏(养贤)产宝新书〕未见

萧埙曰。赵献可邯郸遗稿。单养贤产宝新书。为胎产秘笈。世所罕读。

〔龚氏(定国)内府秘传经验女科〕一卷 存

〔亟斋居士达生编〕一卷 存

小引曰。胎产非患也。难产则为人患。人患不殄。则归之于天。天何尤乎。亦唯求之人事而已。此编专为难产而设。盖区区一得之愚。亦即区区一点真诚之念。倘能熟看谨行。皆可先生如达。于是人患弭。而天德叶矣。然知之而不言。非也。闻之而不传。亦非也。好生者见之。宜为广布。有力者重刻通行。无力者手钞数册。口授数人。随分所至。未必非吾儒同胞同与之一事。吾人利济为怀。原非求福。然积善余庆。必有攸归。达天德也。但此编揣摩印证。委系无疑。凡重刻手钞时。不必改动。尤不必增入方药。以相矛盾耳。康熙乙未天中节。亟斋居士记于南昌郡署之西堂。

〔武氏(之望)济阴纲目〕十四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济阴纲目十四卷。国朝武之望撰。汪淇笺释。之望字叔卿。自暑关中人。淇字瞻漪。一字右子。钱塘人。是书所分门目。与证治准绳之女科相同。文亦全相因袭。非别有所发明。盖即王肯堂书。加以评释圈点。以便检阅耳。

〔岳氏(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二卷 存

岳甫嘉序曰。种子编。乃予医学正印编之一也。合女人调经。固胎护产。为上下卷。藏之笥中久矣。曩在金陵时。侍御赵公劝予授之梓。予见峦儿饮冰茹 。未便购梓。及随任禹杭半载。见儿悬鱼之暑。垂橐更甚。是编几付之尘蠹。无复公世想。适触杭城中。有标榜通衢。鬻打胎绝产之方为业者。其术之不仁。一至是。儿虽禁示颇严。未必无一二潜鬻。以图射利者。天下往往有求嗣而艰育者。乃怀妊而反欲堕之。不几拂天地好生之德乎。予于是出是编。命儿曰。宁减我辈卫斋之膳。亟授之梓。以告杭人。并以舍天下之为杭人者。庶不至习为残忍刻薄之业。缘是而减口腹之奉。可以惜福。习保身之法。可以延年。得广嗣之意。可俾天下男无不父。女无不母。为当今圣天子。成一多福多寿。多男世界。予与尔之心。不更惬乎。峦唯唯旋付剞劂。

〔女科全编〕未见

〔钱处士(阙名)绣阁宝生〕(大生要旨作绣阁保生书)未见

〔汤处士(阙名)保产机要〕一卷 存

柯 序曰。秦郡汤处士保产机要一册。余近得读之。见其简切谆复。谋付重梓。杜子莹阳又以钱处土绣阁宝生遗余。所言吻合。余因遍简医书。朱丹溪产宝百问。杨子建十产论。陈自明妇人良方。参考互订。始知汤钱两编。皆本于先哲。而疏衍详明。一览尽见。余遂以机要为主。存其确论。节其冗言。补其未备之条。载以经验之剂。至易至简。可遵可行。居家者其可忽诸。至若胎前产后各证。浩不及载。惟临产一关。医家不能措手。故着为通俗之言。以行于世云。丙辰秋日吴 集庵柯 识。

〔李氏(春茂)妇人诸证辨览〕未见

按〔李氏(中梓)女科微论〕未见

按〔王氏(宏翰)性原广嗣〕未见

〔女科机要〕未见

按上见于吴县志。

〔萧氏(埙)女科经纶〕八卷 存

萧埙序曰。两仪定位。阴阳肇分。天地即以阴阳化生万物。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而男女其阴阳之始也。圣人以六经垂教万物。易始乾坤。诗首关睢。书传厘降。礼着内则。春秋载王姬。盖以夫妇为人道之造端。而妇人乃孳育化原之本。是以掺调燮之术者。不可不于妇人之病为独重也。自寇宗 谓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以妇人病。四诊有所不能尽。而其所患者。多隐曲不可述。如月经胎产。至崩淋带下。俱属鄙琐。难以言示。然而妇人之病,惟兹诸证为最要。故着书者。于兹尤不可不亟讲也。余纂辑医学经纶。博极群书。兼综条贯。凡杂证得一百六十有三。采摭名贤之论。七千条有奇。而妇人月经诸证不与焉。诚以妇人之病。莫重于月经胎产。崩淋带下。是以别立标名。曰女科经纶。凡一切内外虚实寒热。各有条序按之。略方名。详治论。俾学人知所从事。其于妇人病。庶毋患治疗之倍难于男子也。司马子长称扁鹊过赵闻邯郸贵妇人。病带下。即为带下医。夫妇人病。不止于带下。而扁鹊所过。随以其名闻诸侯间。知古人留心于妇人病。盖慎且重也。今之医者。非如扁鹊遇长桑君授上池神术。舍昔圣昔贤之论。而欲冀为洞垣之见。不其难哉。苟有志斯。其以是编。为规矩焉。绳墨焉。可也。康熙甲子岁孟秋七月。 李棘人萧埙赓宸六氏漫识。

〔程氏(云鹏)种嗣玄机〕未见

程云鹏曰。天地虽极凝寒。生理未尝谢绝。元精不蓄。恣情于方士金丹。或闭塞于穷愁哀怨。或田乏膏腴。或疲于奔命。自弃而已。天地何心。又有坚持经朔之谈。妄冀葭吹六管。捕影捉风。徒令若敖氏笑而引为同病。(慈幼筏序)

〔陈氏(治)济阴近编〕五卷 存

〔济阴近编附纂〕一卷 存

(吴氏(仪洛)女科宜今〕未见

按上见于伤寒分经凡例。

〔唐氏(千顷)大生要旨〕五卷 存

〔秦氏(之祯)女科切要〕未见

按上见于陈懋宽伤寒大白序。

〔吴氏(道源)女科切要〕八卷 存

〔冯氏(兆张)女科精要〕未见

按上见于锦囊秘录。

〔沈氏(金鳌)妇科玉尺〕六卷 存

自序曰。尺者。划分寸。量短长。取其准也。尺而以玉为之。分寸所划。坚久不磨。尤准之准也。余窃思短长之数。必取准于尺。于物然。于病亦然。于妇女之病。更无不然。何则。妇女深居闺房。则情不畅。妇女见地拘局。则识不开。妇女以身事人。则性多躁。妇女以色悦人。则心偏妒。稍有不遂。即为忧思。忧思之至。激为怨怒。不知忧则气结。思则气郁。怨则气沮。怒则气上。血随气行。故气逆而血亦逆。血气乖争。百疾于是乎作。及其疾作。又苦不自知。即或知之。而幽私隐曲。又不肯自达。且多掩弊。于是其家委之医。医一凭之脉。而此翕翕跳动之脉。欲借以测妇女幽私。达妇女隐曲。毫厘千里。贻祸不少。岂非妄意揣度。而未知用玉尺以量之。且用玉尺。以求得其准乎。昔者仓公诊女子。知其欲男子不得。脉出鱼际一寸。是以玉尺量准者也。古来如仓公之医者不乏。要皆量以玉尺而能准者。举古人为法。求得其准焉。夫何幽私隐曲之不可达哉。虽然。言医之书甚繁。其不能读者无论已。有能读者。苟非识精见卓。确有把持。将此纷纷聚讼者。何自援以为准。余故不惮参稽。着为妇科六卷。所言诸病。必按脉切证。要于的当。不失幽私隐曲之所在。摘录前人之语及方。悉皆至精至粹。百用百效者。以是而当尺之分寸。庶几如玉所划。坚久不磨。取以量妇女病。应无不得其准之准者欤。乾隆甲午清明前二日。无锡沈金鳌自书。

〔舒氏(诏)女科要诀〕一卷 存

《中国医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