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无论隐兆、变兆或凶兆,都各有其特点,并且背后皆隐匿着新的危险,然而并非都能引起人们的警觉,尤其不幸的是,不少病人对一些隐匿的病兆已经适应了……

第一节 匿病先兆特点

匿病,潜证虽然较难发现,然并非不可捉摸,重视疾病的早期信号是揭示匿病的重要途径。按照中医“有诸内者,必形于外”的观点,再隐蔽的病证也难免不露出迹象,透过隐蔽的征兆是能发现匿病的。

其一,匿病的先兆证又可称为隐兆,其特点多是不显露于外的或是时隐时现的信号。时隐时现的信号多是疾病的序幕,背后隐匿着新的危险,皆不能掉以轻心。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病人对一些隐匿的病兆已经适应了,例如“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半身无汗)即是偏枯的先兆,而病人常因无明显痛苦而忽略。再如,胸痹宗气不足者,许多病人可出现言语不接的现象,这是心力不继的先兆,如能及时抓住这些信号,可以及早医治。

其二,匿病先兆的出现不一定是病的开始,有的已经是病的成熟,犹如报春花的出现,象征春天已经蕴育成熟,故肝癌出现疼痛,虽然是较早的征兆,但已经是疾病的中、晚期了。

其三,匿病先兆证其有形者多是深伏的,有时要借助于深部触诊始能发现,诸如肠覃、石瘕等等,如月经过多,只靠显证辨析是不够的,常需进行妇科触诊,始得以发现石瘕之类的匿病。

掌握匿病的隐兆并非不可能,应用中医理论发扬中医整体分析的特色,认真考虑疾病的前因后果,是能从“无症”中求“有症”的。例如长期阴虚患者,根据“阴为阳基”,“阴虚则无气”的理论,阴虚可以继发气虚,因此尽管尚未出现乏力一类气虚显证,但从阴虚与气虚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可以警觉气虚匿证的。此时如细查脉象,可得脉细中必然无力,便可及早发现气虚先兆。再如根据中医脉象理论及内脏体表相关学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也是可以发现隐证的。余曾遇一舌麻患者,根据“舌为心之苗”建议其做心电图而发现冠心病,可见充分应用中医诊察手段是能掌握匿病先兆的。

第二节 变证先兆特点

疾病在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往往都有其先兆显露,注意捕捉这些“发露”,有利于及早控制疾病的传变和扭转病势的不利倾向。

张仲景十分注意变证征兆,在《伤寒论》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以脉静或数急作为传与不传的标志(4条),又以无大热而躁烦视为阳证转为阴证之信号(269号)。此外,《温病条辨》对内伤杂病都有许多变证先兆的论述,如心烦口渴是寒证向热证转化的信号,而畏寒欲衣又须警惕热证转为寒证。以上虽略举一二却足以说明疾病在转化或传变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信号,应予以注意。变证先兆的特点归纳如下:

其一,变证先兆多隐伏于疾病的极期,如大实之极出现神惫、脉迟,意味着有向虚证变化的信号;至虚之盛发生腹胀,便秘有可能是转实的先兆。

其二,以“先兆”症候出现亦为变证先兆的特点之一,如《温病条辨》以口反不渴为热在否营分阶段的前奏(上焦篇15条),《伤寒论》317条以“身反不恶寒”为阴盛格阳先兆。

其三,变证先兆多披露于病证转变前夕,如温病以神识如蒙为里虚内陷的前夕先兆,“心中懊憹”为发黄前夕之信号。

第三节 危证先兆特点

疾病恶化之际,往往易出现危险信号,即所谓败兆。一旦出现,标志着疾病可能直转急下,如肝癌出现嗜睡警报病危,慢性肾炎出现恶心提示尿毒症。危证先兆特点归纳于下:

其一,十二经竭者,其凶兆常显露于经脉循行部位,如《素问·诊要经终》提出:“戴眼,反折,瘈纵……”为太阳经终的信号:“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为少阳经绝死兆……。

其二,五脏竭者,其凶败先兆可表现为生理功能的异常,并先披露于五官开窍处,如肺竭凶兆为鼻煽;脾竭凶兆为唇揭;肝竭为爪枯;肾竭面黑;心竭脉萎等。

其三,对阴竭阳脱的危败凶兆,每每以汗、喘、躁为信号。如躁烦为阳脱先兆;汗出不止为阴竭凶信;息高喘冒为孤阳欲绝死兆。其中绝汗是一个重要信号。如脱汗预兆亡阳,汗出如油预兆亡阴,胸部大汗预兆亡心阳等。

其四,形神相离常常是败兆,如《内经》记载曰:“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素问·脉要精微论》)“破睏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素问·玉机真藏论》)尤以神败最为凶讯,表现为目光呆滞、直视,精神萎颓,意识模糊为精气欲竭之兆。

其五,回光反照现象是危败的常见先兆,为神气衰败的凶兆。常呈“假神”(虚性兴奋)状态,患者从衰弱状态下突然头脑清醒、眼睛发亮或面色如妆,言语宏量或胃口突然大开,为灯油将尽前的瞬亮,乃神败预兆。如《伤寒论》“除中”即是脾胃败兆。

总之,危败凶兆中医诸书记述甚多,如《医学入门·血证》见“九窍出血,身热不卧者,即死。”《寓意草》曰:“鼻如烟煤,肺气已绝”……不胜枚举。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