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情志变化

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

一、情志变化的保健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志活动都有抒发自己感情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因为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而不能充分疏泄,便对健康有害,甚至会引起疾病。若能恰当而有目的、合理地使用感情,则有益于健康。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此时,七情便成了致病因子。因此情感对人体的损益效果,不单取决于情志本身,而同时取决于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会增强,从而起到防病作用,患病之后,精神状态良好可加速康复,还可以利用心理活动规律治病。总之,精神、心理保健不仅直接涉及到健康、寿命,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视精神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变化又能影响健康。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男女之间的婚恋纠葛、家庭生活不协调,或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精神创伤,均可引起强烈的情志变化。正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类经·论治类》注:“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难解……”。此外,社会动乱、流亡生活,饥馑灾荒等,都会造成人们精神的异常变化。社会因素十分复杂,其对人精神上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

(二)环境因素

在自然环境中,有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就可使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引起情绪变化的机理在于他们影响了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通过“心神”的主导作用而反馈在精神方面的表现。例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声音、气味、颜色、食物等,都可影响情绪的变化。异常气候的剧烈变化更易对人的情绪产生明显影响。月相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人的情绪也随月相的盈亏,而有相应变化。安静、幽雅、协调的生活环境,令人喜悦的气味,优美动听的乐曲,可使人清爽舒畅、精神振奋、提高工作效率。在喧嚣吵闹、杂乱无章、气味腥臭的环境中,人会感到心情不舒畅,压抑、沉闷,或厌倦、烦躁,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会明显下降。不仅如此,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从而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由于环境和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环境因素是影响人情绪变化的重要方面。

(三)病理因素

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止”,《素问·宣明五气论》指出:“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五脏精气乘一脏之虚而相并后引起的情志变化。凡此种种,都说明内脏病变可导致情志的改变,五脏虚实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的情志变化。

三、情志对健康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七情内伤,各有所主,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情志刺激的性质与程度差异

七情之中,有六情属恶性刺激,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它为心志,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故《儒门事亲》说:“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愤怒致病较重。《东医宝鉴·内景篇》说:“七情伤人,惟怒为甚,盖怒则肝木克脾土,脾伤则四脏俱伤矣”。怒多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升降逆乱,进而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故表现证情较重。惊恐致病较为难治。惊恐多自外来,在思想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大惊卒恐,如视怪物、闻奇声、遇险境等,使人惊骇不已。多伤心肾,其治颇为棘手。

情志致病还与其刺激的程度强弱有关。根据情志刺激的程度,可分为暴发性和渐进性刺激两大类。暴发性刺激,多指突如其来的情志刺激,如意料之外的巨大打击、重大收获、巨大的事变或灾难、难以忍受的伤痛等,这些突发性的、强烈的刺激,使人气血逆乱,导致暴病、急病的发生。《淮南子·精神训》说:“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因暴发性刺激致病,多发病急、病情重、甚或天亡。七情之中,喜、怒、惊、恐以刺激量过大、过猛为致病条件。临床所见因情志剧变导致的心阳暴脱而卒死,肝阳化风而卒中,以及暴聋、暴盲、发狂等情况,大多与喜怒惊恐有关。渐进性刺激,多是指某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持续性的异常精神状态。如精神紧张、思虑忧愁、悲伤不已等,这类精神刺激伤人精气,引起气机失调,致人疾病。《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忧、思、悲的情志刺激以刺激时间长为致病条件,持续不良的心境,积久而成疾。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志的致病特点,自觉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调节。

(二)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

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有刚柔之别,年龄有长幼之殊,性别有男女之分。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1、体质差异 体质强弱不同,对情志刺激的耐受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如《医宗必读》说:“外有危险,触之而惊,心胆强者不能为害,心胆怯者触而易惊。”《灵枢·通天》认为人们的体质有阴阳之气禀赋不同,对情志刺激反应也不同,“太阴之人,多阴无阳”,精神易抑郁;“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心胸狭窄,多忧愁悲伤,郁郁不欢,“太阳之人,多阳无阴”,感情易暴发;“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爱慕虚荣,自尊心强。《灵枢·行针》指出:“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说明不同体质特点的人对情志刺激产生的好发性各别。

2、性格差异 性格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性格开朗乐观之人,心胸宽广,遇事心气平静而自安,故不易为病;性格抑郁之人、心胸狭隘,感情脆弱,情绪常激烈波动,易酿成疾患,这种耐受性的差异,与人的意志的勇怯密切相关。意志坚定者,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使之免于过激;意志怯弱者,经不起七情六欲的刺激,易做感情的俘虏,必然发生病变。《素问·经脉别论》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年龄差异 如儿童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备,多为惊、恐情志致病;成年人,气血方刚,奋勇向上,又处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易怒、思为病;老年人,常有孤独情感,易为忧郁、悲伤、思虑所致病。

4、性别差异 男性属阳,以气为主,性多刚悍,对外界刺激有两种倾向:一是不易引起强烈变化;一是表现为亢奋形式,多为狂喜、大怒,因气郁致病者相对少些。女性属阴,以血为先,其性多柔弱,一般比男性更易因情志为患。故《外台秘要方》有“女属阴,得气多郁”之说。女性对于情志的刺激,以忧悲、哀思致病为多见。正如《千金要方》说:“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者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诚然,妇女的禀性未必尽如以上所说,但女性多情志为患却已被临床所证实。

《中医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