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录中品)

【气味】咸,微寒,无毒。

【主治】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

【核】曰∶粟字,本义作 ,象穗在禾之上,春秋题辞云∶粟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西叶米而粟成矣。古者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即今之粟,在古但称为粱。粱与粟,亦有别,穗大毛长,粒粗者粱也;穗小毛短,粒细者粟也。南北皆有,北田尤多。苗都似茅。

色有青、赤、黄、白、黑、褐之殊,或因姓氏地名,或因形似时令,随义赋名,不啻十数种矣。如早有赶麦黄、百日粮之类;中有八月黄、老军头之类;晚有雁头青、寒露粟之类。齐民要术云∶粟之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山泽有宜异,收实有息耗,质性有强弱,气味有美恶。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劳而无获。大抵早粟皮薄而米充,晚粟皮浓而米稀。大而粘者粱,细而粳者粟,故一名 粟。

【 】曰∶粱粟不独大小有别,粱之味甘,粟之味咸。甘入脾,咸入肾,亦自有辨也。

故粟益肾气,开窍于二阴。设肾苦燥,致脾胃中热,则消渴引饮以自救矣。陈者尤良,谓以咸转苦,则自下者上,从内者外,辅水之体,复具水之用矣。

《本草乘雅半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