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第六)

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后水谷分其清浊,传变得宜则无吐泻之患。凡小儿上吐不止,下泻不住,皆因内外伤侵,兼以调护失常,乳食不节,遂使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成。有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冷热之分,须要详审。

伤风吐泻,身温,乍寒乍热,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完谷不消,时咳嗽,更五脏兼见证,宜先服钩藤散,后用益黄散、香朴散主之。及有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皆为胃虚热渴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后服发散止渴,多服白术散、钩藤散。吐泻身凉,吐沫青白色,闷乱不渴,气肿露睛,当补脾,宜加减四君子汤、藿香散、银白散主之。夏月伤暑吐泻,手足厥冷者,理中汤、藿香正气散、五顺散、车前子散、不换金正气散可选而用之。如吐泻之证有风搐欲成慢候,可看慢脾方论治之。

脉候

《内经》云∶脉浮者霍乱。刘宗浓云∶霍乱脉来浮洪者可治;微而迟,气少不语者难治。

《脉诀》云∶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

治法

钱仲阳云∶夏至后十日吐泻,身壮热,此热也。盖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大暑节后吐泻,身温以热,脏腑中六分热,四分冷也。呕吐,乳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立秋后七日吐泻,身温,脏腑中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睡,闷乱,哽气,长出气,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秋分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水,当以补脾,益黄散主之。

郑氏云∶小儿吐泻,因外伤风冷,内伤乳食,或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以乳饲之。气逆于上则停滞胸膈,致令呕吐;气逆于下则伤脾胃,致令泄泻;上下气逆,吐泻俱作。凡小儿只吐不泻者逆,其吐必有痰,发惊者,十无一生。若只泻不吐,或吐泻俱发者,日久不退,亦变阴痫,治之当暂断其乳,轻者周时,重者三日,宜频与稀粥,服药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儿藉乳为命,不肯暂断。然乳固不可断也,殊不知因乳所伤得之者,若再以所伤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而暴吐泻者,脾胃俱虚,参术散加姜、枣去核煎服,以正胃气。大法吐泻伤冷者,理中汤;伤热者,五苓散。

药方

理中汤 治脾胃不和,心腹攻痛,痰逆,恶心呕吐,心下虚烦,痞满,膈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冷并治。

人参 白术 干姜(煨。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每服二钱,姜三片、枣一枚煎。腹痛加人参,渴加白术,寒加姜、附,吐多去白术,加生姜,泻多仍用术,悸者加茯苓,四肢厥冷,下利转筋,可加附子。为末,炼蜜丸名理中丸,治厥冷脏寒,吐长虫,或胃中虚冷,先服理中丸。

五苓散 治伤暑,霍乱吐泻,身热口渴。

白术 茯苓猪苓 泽泻(各一钱) 官桂(三分)

上水一盏、姜三片、灯芯十茎煎五分服。

藿香正气散 治霍乱吐泻,反胃呕逆,恶心,腹冷痛,脏腑虚鸣,山岚瘴气,疟疾,遍身虚肿,小儿疳伤及治伤寒头疼壮热。止喘咳,五劳七伤,八般风痰,并宜服之。

大腹皮(洗) 白芷 紫苏 茯苓(各半两) 半夏(泡七次) 白术 陈皮 浓朴(姜汁炒)桔梗(各一两) 藿香(两半洗) 甘草(炙一两)

上咀,每服二钱,姜三片,枣一枚同煎。

不换金正气散 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霍乱吐泻,脏虚寒。

浓朴 藿香 陈皮 半夏(泡) 苍术 甘草(各等分)

姜、枣水煎服。

藿香散 治时气吐泻,退热。

藿香 浓朴(炒) 半夏(泡) 白术 干葛 甘草(炙。各等分)

水、姜煎服。

银白散 治小儿吐泻,壮胃,治粪青。

扁豆(炒) 糯米(各一两) 藿香(洗) 丁香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

上末,紫苏汤下。

加减四君子汤 治小儿吐泻不止,调胃进食。

扁豆(炒) 藿香 甘草 黄 (炙) 人参 茯苓 白术(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入盐点服,或用水煎亦可。

缩脾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者,并宜服之。

砂仁 乌梅肉 草果(炮去皮) 甘草(炙。各半两) 干姜 白扁豆(炒。各三钱)

每服二钱,白水煎服。

参香散 治伏热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

人参 白术 香薷 半夏(泡) 陈皮 茯苓 扁豆(炒) 水、姜煎服。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