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脉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孰能导之”,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八《逆顺肥瘦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自“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至末,见《素问》卷二十一第三十九《举痛论篇》。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血气相注,如环无端,未知行身逆顺如何也。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起手;

夫冲脉亦起于胞中,上行循腹而络唇口,故经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络唇口。是为冲脉上行与任脉同。《素问》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吕广注《八十一难》本云:冲脉起于关元,随腹里直上,至咽喉中。皇甫谧录《素问》云:冲脉起于气街,并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是《八十一难》说,检《素问》无文①,或可出于别本。气街近在关元之下,冲脉气街即入关元上行,虽不言至咽,其义亦同也。《素问》又云:“冲脉与阳明宗筋会于气街。”即冲脉与阳明宗筋会气街已,并阳明之经而上,其义不异也。《九卷经》又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本②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③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前云冲脉十二经海,黄帝谓跗上动者为足少阴,岐伯别之以为冲脉常动。前云上络唇口,此云上出颃颡。此云注少阴大络出气街,前云起于肾下出气街。此云下至内踝之属而别,前云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前去出属跗上入大指间,此云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其义并同也。冲,壮盛貌。其脉起于脐下,一道下行入足指间,一道上行络于唇口,其气壮盛,故曰冲脉也。脉从身出向四肢为顺,从四肢上身为逆也。脏,谓心、肺。心、肺在内,故为阴也。心、肺之阴,起于三脉向手,故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此为从阴之阳,终为阳中之阴也。

平按:“起”《灵枢》、《甲乙经》均作“走”。注“上行循腹”,袁刻脱“行”字;“至咽喉中”,袁刻脱“中”字;“注少阴大络”,袁刻脱“注”字;“出气街”,袁刻脱“出”字;“冲,壮盛貌”,袁刻作“则冲,壮兴盛”;“上身为逆”袁刻“身”作“行”。

①人卫本注曰:今通行本《素问·骨空论》有此文,唯“阳明”作“少阴”,新校正云:“按《难经》、《甲乙经》作阳明。”

②“本”,人卫注曰:应据《灵枢·动输篇》改为“大”,与后文“此云注少阴大络出气街”相合。《素问·骨空论》王注引《针经》文,无此字。

③“邪”,通“斜”。下“邪”字同。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手之三阴之脉,从脏受得血气,流极手指端已,变而为阳,名手三阳,从手上头,此为从阳之阳,终为阳中之阳者也。

平按:“至”《灵枢》、《甲乙经》作“走”。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手之三阳至头,曲屈向足,至足指端,从阳之阴,终为阴中之阳也。

平按:“头”《甲乙经》作“项”。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足之三阳下行至足指极已,变而生足之三阴,上至胸腹,从阴之阴,终为阴中之阴也。复从脏走手,如环无端。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足之三阴从足上行,常见跗上动脉,谓是足少阴下行动脉,故致斯问也。

平按:注“足少阴”,“少”字袁刻误作“三”。

岐伯曰:不然。

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是十二经脉根本。此冲脉血海,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渗于诸阳,灌于诸精,故五脏六腑皆禀而有之,则是脐下动气在于胞也。冲脉起于胞中,为经脉海,当知冲脉从动气生,上下行者为冲脉也。其下行者,虽注少阴大络下行,然为是少阴脉,故曰不然也。

平按:注“根本”,“本”字袁刻作“者”;又“冲脉起于胞中”至“从动气生”,袁刻脱此十八字。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

冲脉,气渗诸阳,血灌诸精。精者,目中五脏之精。

平按:“精”《甲乙经》作“阴”。

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之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骨内,下至内踝之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胫骨与跗骨相连之处曰属也。至此分为二道:一道后而下者,并少阴经,循于小络,渗入三阴之中;其前而下者,至跗属,循跗下入大指间,渗入诸阳络,温于足胫肌肉。故冲脉之络,结约不通,则跗上冲脉不动,不动则卫气不行,失逆名厥,故足寒也。

平按:“气街”《甲乙经》作“气冲”;“入腘中”《甲乙经》作“斜入腘中”。“□”《灵枢》作“骭”,《甲乙经》作“髀”。“内踝之属”《灵枢》、《甲乙经》“属”上有“后”字。“并于少阴”,“并”《甲乙经》作“至”。“三阴”上原脱“渗”字,据本注补入。“跗属”《甲乙经》作“属跗”。“则跗上不动”,袁刻脱“上”字。又注“卫气”袁刻作“冲气”。

黄帝曰:何以明之?

帝谓少阴下行至跗常动,岐伯乃言冲脉下行至跗上常动者,未知以何明之令人知也。

岐伯曰:以言噵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以明逆顺之行也。

欲知冲脉下行常动非少阴者,凡有二法:一则以言谈噵冲脉少阴有动不动,二则以手切按,上动者为冲脉,不动者为少阴。少阴逆而上行,冲脉顺而下行,则逆顺明也。

平按:“以言”《灵枢》作“五官”二字。“噵”《灵枢》作“导”,道藏本《灵枢》作“噵”,《甲乙经》作“道”。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彻于豪厘,其非夫子,孰能噵之?

窘,急也。圣人知慧通达之明于日月,故能彻照豪厘之微,如此非岐伯之鉴,谁能言也?

平按:“彻”《灵枢》作“微”。

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或动喘应手者奈何?岐伯对曰:寒气客于冲

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则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平按:“动喘”《素问》作“喘动”;“直上”二字下,《素问》有“寒气客”三字;“脉不通”下,《素问》复有“脉不通”三字。

《黄帝内经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