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胆道蛔虫病

肠道蛔虫钻入胆道即引起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胆道寄生虫病,约占胆道疾病的8~12%,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儿童青年多见、无性别差异、农村较为多见。处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原因之一。

【病因病理】

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虫钻胆。窜入胆道者80%在胆管内,可为1~100余条。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胆管阻塞是不完全的,故甚少发生黄疸,主要是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胆管炎症,且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中毒性休克,以至死亡(图2-74)。

胆道蛔虫病所致并发症

图2-74 胆道蛔虫病所致并发症

【临床表现】

多有不当驱蛔虫史或有全身及消化道紊乱史,曾有便、吐蛔虫史。本病初发时剧烈腹痛与体征不成比例,出现并发症时则症状体征复杂,应仔细分析。

(一)症状

1.腹痛 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病人面色苍白、坐卧不宁、大汗淋漓、弯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部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散,但也可突然缓解。腹痛多为阵发性、间歇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疼痛过后,可如常人安静或戏耍,或精神萎糜。这种症状是胆道蛔虫病的特点,有助诊断。绞痛常因虫体嵌顿于括约肌处或多数成虫络绎进入胆道所致,甚至绞痛频频发作、难以缓解。当括约肌疲劳、松弛、蛔虫全部进入胆道或退出胆道,暂时静止时,症状可暂时缓解。出现胆道感染时,则腹痛持续。当合并肝脓肿时,可有肝区、腰背部胀痛。合并急性胰腺炎时,腹痛可扩展到上腹中部、左上腹及腰背部。若蛔虫致胆道穿孔,可出现全腹持续剧烈腹痛及腹膜刺激征。当蛔虫引起胆道出血时,可有上腹爆炸性疼痛、轻度黄疸和上消化道大出血三联征。胆道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等。

2.恶心呕吐 常有发生,多在绞痛时,相伴发生,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黄染蛔虫。有的为“干呕”,病人不能正常进食。

3.全身症状 早期无明显发冷发热,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时可有发冷发热和黄疸。如并发肝脓肿、膈下感染、败血症等,则出现寒战高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二)体征

早期虽然上腹绞痛,但腹软或仅上腹深在轻微压痛,无肌紧张,与其他急腹症显著不同。晚期如出现肝、胆化脓性感染、腹膜炎,可有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或可触及肿大而有压痛的肝脏、胆囊等。由于胆道蛔虫堵塞或胆石并存,或肝脏中毒性损害,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三)化验

早期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当出现合并症时则显著增高,嗜酸白细胞多增高。呕吐物、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或粪便中可查见蛔虫虫卵。合并胰腺炎时,血、尿液粉酶可升高,败血症时,血培养可为阳性,后期可有肝功损害和继发性贫血。

【诊断】

根据有不良驱虫等病史,和上腹阵发性绞痛而检查仅有上腹偏右轻微压痛、并无肌紧张的“症征不符”的特点,结合呕吐物中有黄染或有环形压痕的蛔虫,多可作出诊断。对可疑、不典型病例,可作如下检查:①十二指肠引流液镜检查有无虫卵;②钡餐检查可能见到十二指肠内蛔虫阴影,且此透明影指向十二指肠乳头处;静脉胆道造影,可发现胆管内有虫体条状影;③B型超声波可见胆道内典型的蛔虫声像图等。均可确诊。如有并发症,则应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腹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性穿孔、肠蛔虫病、泌尿系结石、肠痉挛等鉴别,对上述诸病之鉴别,只要仔细询问胆道蛔虫病早期的“症征不符”的特点和绞痛忽起忽止,止后若无其事的特征,虽因并发症的出现而掩盖,也是能够作出正确诊断的。

【预防】

减少或杜绝肠道蛔虫的感染,才能减少胆道蛔虫病发生,为此,应加强卫生宣传、搞好粪便无害化管理,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不洁食物,以切断传染源,降低肠道蛔虫感染率。定期普查粪便,虫卵阳性者,应作驱虫治疗。

【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仅少数伴有严重并发症者需手术治疗。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

1.解痉止痛 针刺:鸠尾、上脘、足三里、太冲、肝俞、内关等穴,宜配合应用。亦可用耳针肝胆、交感、神门、肾上腺等穴,或埋针,或施电兴奋,均有良好效果。

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等一次性肌注或静脉注射,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杜冷丁、异丙嗪、苯巴比妥等。

2.驱虫排虫乌梅丸(汤)和胆道驱蛔汤加减等作驱虫治疗有较好效果。主药乌梅的作用是使胆汁偏酸、增加胆汁分泌量、对虫体有麻痹和抑制作用,使Oddi括约肌松弛。沿用至今,收效良好。也有用阿斯匹林0.5,3次/日和食醋100~150ml,加温水服,等等。均可制蛔。排虫可用胆道排虫汤,效果较满意。此外,还可用33%~50%硫酸镁10ml,3次/日。症状消退后,仍须坚持利胆排虫1~2周,同时用甲苯咪唑200mg顿服、或驱蛔灵、氧气驱净肠道蛔虫,直至粪便虫卵转阴。

3.消炎利胆病初可暂不用抗生素,如并发胆道感染则使用抗生素。胆道排虫汤也可抗炎,感染重时可加用清热解毒药。同时给予去氢胆酸、胆酸钠、消炎利胆片等。

4.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胆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腹痛、呕吐频繁或出现并发症者,应予以禁食、输液、给予维生素,并根据血化学补充有关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的药物。必要时给予氨基酸、输血、血浆等。

5.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置于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对嵌顿在十二指肠乳头或钻入胆总管内的蛔虫均可取出。

(二)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①本病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非手术治疗中病情恶化者;②本病合并肝脓肿、胆道出血、腹膜炎、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者;③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或胆道蛔虫与结石并存者;④非手术治疗5~7天不能缓解并有病情恶化者。

基本手术方式为胆总管探查、取净肝内外胆管中蛔虫或结石、引流胆管,以减轻中毒症状。胆囊一般勿需切除,除非病变严重,或为蛔虫侵入者,应切除胆囊。情况不允许者应行胆囊造瘘。对所出现的有关并发症均应作相应处理。

《普通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