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证

论曰∶消渴之病,其来有二,或少服五石汤丸,恣欲不节,不待年高气血衰耗,石性独存,火烈焦槁,精血涸竭,其状渴而肌肉消。又有积久饮酒,酒性酷热,熏蒸五脏,津液枯燥而血涩,其状渴而肉不消。如解五石毒者,宜罂粟汤。欲止渴者,宜菟丝子丸。大渴而加烦热者,宜马通散、栝蒌粉。

罂粟汤(见前痹证门。)

菟丝子丸

菟丝子(不计多少,拣净,水淘,酒浸三宿)

上控干,乘润捣,罗为散,焙干,再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饮下五十粒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饮调下三钱。《琐碎录》云∶用酒侵晒于日中,三两日一换酒,用时洗去酒,浓煎汤饮。

马通散(方缺。)

栝蒌粉(方缺。)

若其人素渴饮水,一旦不饮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乏肉消脱,此消中,肾气败也,茱萸丸主之。

茱萸丸

苁蓉(洗,切,酒浸,焙) 五味子(炒) 山茱萸 干山药(等分)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空心服。

《全生指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