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其它人体寄生吸虫

一、异形吸虫

异形吸虫(Heterophyid trematodes)是一类属于异形科(Heterophyidae)的小型吸虫,体长仅0.3~0.5mm,最大者也不超过2~3mm。在我国常见的异形吸虫有10多种,已有人体感染报告的共5种,它们是异形异形吸虫(Heterophyes  heterophyes V.Siebold,1852)、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 Katsurada,1912)(图14-21)、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pumilio Looss,1899)、多棘单睾吸虫[H.yokogawai Katsuta,1932]与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ri,1924)。除前两种在台湾报告的病例数较多外,在大陆人体感染的病例较少。

形态

异形异形吸虫的成虫呈长梨形,大小为1~1.7×0.3~0.4mm,口吸盘较腹吸盘小,生殖吸盘位于腹吸盘的左下方。睾丸2个,位于肠支末端的内侧。贮精囊弯曲,卵巢在睾丸之前紧接卵模,卵黄腺在虫体后部两侧各有14个。子宫很长,曲折盘旋,向前通入生殖吸盘(图14-21)。虫卵大小为28~30×15~17µm,棕黄色,有卵盖。

异形吸虫成虫

图14-21 异形吸虫成虫

生活史

异形吸虫成虫寄生在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肠管。在我国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种类很多;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包括鲤科与非鲤科鱼类,偶然也可在蛙类寄生。卵很小,23~30µm×12~17µm,外观与大小都和华支睾吸虫卵相似,鉴别有困难。生活史包括毛蚴、胞蚴、雷蚴(1~2代)、尾蚴与囊蚴。

致病与诊断

成虫很小,在肠管寄生时可钻入肠壁,因此虫体和虫卵有可能通过血液到达其他器官。在菲律宾曾在心肌发现成虫,脑、脊髓、肝、脾、肺与心肌有异形吸虫卵沉着,并可能赞成严重后果。重度的消化道感染可出现消瘦和消化道症状。理论上,本虫感染人体的机会不少,但因各种异形吸虫虫卵形态相似,与华支睾吸虫卵形态近似,难于鉴别,主要以成虫鉴定虫种。

防治

主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未煮熟的鱼肉和蛙肉,以防感染。可试用

吡喹酮进行治疗。

二、棘口吸虫

棘口吸虫是一类属于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中、小型吸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报告600多种,主要见于鸟类,其次是哺乳类,爬行类,少数见于鱼类。人体寄生的棘口吸虫多数病例见于东南亚,我国已报告有10种,其中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iaponicus Tanabe,  1926)在福建与广东有局部的流行,受检3639人其感染率为4.9%。近些年来,叶形棘隙吸虫(Echinochasmas perfoliatus Gedoelst,1911)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Frohlich,1802)Loss,1899]、九佛棘口吸虫(Echinochasmas jiufoensis Liang,1990)在广东省有人体感染的病例报告。棘口吸虫长形,有体棘,口吸盘接近腹吸盘,具头冠与头棘,睾丸前后排列在虫体后部,卵椭圆形,颇大,有卵盖。

日本棘隙吸虫成虫

图14-22 日本棘隙吸虫成虫

日本棘隙吸虫成虫大小为1.16~1.76 ×0.33~0.50mm,头棘24枚。虫卵大小为109.85×67.65µm(图14-22)。虫卵在水中经发育,孵出毛蚴。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毛蚴侵入后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等期发育为尾蚴。尾蚴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软体动物,蝌蚪或鱼类)形成囊蚴,也可不逸出就在原宿主体内形成囊蚴。麦穗鱼的感染率最高(80.70%)感染度也最高,最多者达3752个囊蚴/条鱼,成虫寄生在小肠。动物实验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肠卡他性炎症和浅表粘膜上皮脱落、充血与炎症细胞浸润。人体轻度感染常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有乏力、头昏、头痛、食欲不良、腹痛、肠鸣、腹泻、大便带血和粘液等胃肠症状。严重感染者可有厌食、下肢浮肿、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甚至合并其他疾病而死亡。人体主要是吃未煮熟淡水鱼,吞食生的蝌蚪等也可能感染。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重要的预防措施。曾试用硫双二氯酚和吡喹酮,两者均有良好驱虫效果。

《人体寄生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