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

万密斋曰∶凡出疹,热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脉洪大有力,虽有别证,亦不为害。此定存亡之要诀也。

霖按∶此即阳证得阳脉之义。若细软无力,则阳证得阴脉也。景岳以诊得阴脉,宜速救元神,用温补托法,参酌治之,是矣。然有热毒深伏于内,不能透发于外,假寒真热之证,肢冷面青,六脉沉伏细数,若误用温补,祸不旋踵。痧疹阳邪,热证俱多,安危之机,须细心体认也。

痧为阳毒,首先干肺。肺主气属金,热邪伤气,舌上多见白苔,金之色也,治当清肺。若无虚寒的证,误治则杀人事矣。不独痧疹为然,夏日忽患咯血,俗名暑瘵,证亦见白苔,宜清络热,同一义也。司命者岂可忽诸!

《 疹全书》云∶疹之出也,有热三日而即出者,有热四五六日而出者,有热而凉,凉而复热者,有一日寒热往来数次而出者,有热一日凉一日,复凉复热至五六七日而出者。大抵五日前出者多轻,五日后出者多重;

毒少则热少,毒多则热多;热少则早而易出,热多则迟而难出,大有分别。七日不出,面青鼻煽,喘急生痰,名曰闷 ,不治。

凡 先从肚腹发起,而后及于四肢者顺;先从手足发起,而后及于肚腹胸背者逆。

凡 于皮肤上发出,成粒者顺;以手摸之碍指尖,红者吉; 上重叠起 者吉。盖 以起发为上也。

痘后 者吉, 后痘者凶。盖痘后出 ,则腠理疏而毒易出,无形之毒瓦斯易泄也; 后出痘,则阴血亏而浆难灌,有形之营血难成也。此言痘后出 ,因其腠理疏通,毒瓦斯易出,故吉;若 后出痘,则一日三潮,三日九潮,往来进退,劳动阴血则血虚,血虚而责其灌浆也,难矣。

痘 一齐出者,所谓 夹痘也,先治其 ,而后治其痘。 潮一日,忽夹痘苗,所谓 喷痘;痘苗初见,忽又夹 。所谓痘喷 。治宜先发 潮,不论痘苗,三日潮完,痘始蒸长。但治痘药中,必须滋养阴血,切不可用参、 、甘、芷、术、桂,温补之药,盖 无补阳法也。若痘出一日至四五日内,忽然 出痘中,所谓 合痘也,发表起痘之药皆同, 发则痘自蒸长。若痘出六七日,内浆未灌,或灌未足,忽然 出痘中,所谓痘离 也,若助痘浆则 闷而难出,若攻 潮则痘靥而不浆。既欲其潮,又欲其浆,正所谓阴阳困惫,气血奔命者是也。证必上喘痰壅,下泻脓浆,神昏厥逆,百无一生。若痘少儿大,见 不失时机,连发 潮,痘虽迟滞,至三日潮完,痘复蒸浆回合。以其元气壮实,等 潮完,痘乃自浆自靥而愈。此盖百中一二也。若痘多儿小,元气怯弱,至此用补则 闭闷,不补则痘痒塌,施治两难,故曰逆也。若痘至九日,十、十一、十二日后,浆虽回而痂未落,忽然出 ,所谓 赶痘也。治宜微发表,不可大发汗。如喘急无汗而 不起者,麻黄亦可权用。如服汗药皆成水泡,亦不妨。至 后复结痂而落,宜多服滋阴养血药。若痘痂落尽而出 者,痘后 也。 潮已完而痘出者, 后痘也。详见前章。

凡 五液兼见者顺,二三液不见者逆,一液不见者死。汗为心液,泪为肝液,吐为脾液,涕为肺液,泻为肾液。 发于阳,火毒炎灼;五液皆属水,水能制火,是以轻也。遍身干燥,心液竭也;目无眵泪,肝液少也;

干呕无物,脾液乏也;鼻煽无涕,肺液干也;大便秘结,肾液亏也。五液不全, 后必有余毒。心无液者发热,肝无液者惊搐,脾无液者牙疳,肺无液者咳嗽,肾无液者下利。五液皆无,不治之证。如少一二液者,当以药救之。五液以多为妙。

夫 之难出也,为有六因,遂成六闭焉。一曰毒闭,因时气恶厉,毒盛发热,久不出也。宜挑顶血及手足血,服解毒化毒之药以发之。二曰肌闭,因儿之肌肉坚浓难出。

宜用洗擦刮法,服松肌透表之药以达之。三曰肠闭,因脏腑热甚,大便不通,则经络闭塞难出。宜用导法,服滋阴润肠之药以通之。四曰寒闭,因天气严寒,风雪凛冽,致令腠理闭密,血脉凝涩,邪滞难出。用胡荽喷床帐,西河柳烧房中,服麻黄汤以表之。五曰食闭,因将出之时,恣啖饮食,食滞满闭,胃口停滞,不能运动气血,而送 外出。宜用探吐法、摩熨法,服宽中化食之药以消之。六曰病闭,因儿有本病,复感时气出 ,为本病而滞 难出者多矣。如夹食、夹惊、杂疹、杂疮、损伤、怀妊等证,皆能滞 难出。宜照本证兼治之,或从其急者先治之。瘀血喘满,不得不吐,此先治本病之急。痘浆见 ,发 为先,保元大忌;疟疾见 ,治为急,截疟大凶。此治 之急务也。谨此六闭者吉,犯此六闭者凶。

痘 皆有皮里隐、皮里疔。夫痘之皮里隐,身体头面上先见十数点红紫痘,父母不知,以为痘止此矣。

以火照之,皮里隐隐如菜子密布,宛如疥疮。初出细密,出皮里隐隐成片,皮痘一色,有影无形,此谓皮里隐。

亦有身面上不见红点,神昏烦躁,而成皮里隐者,此谓闷痘,惊搐发喘而死,父母不知其为何病而死也。 之皮里隐,神昏厥逆,面青烦躁,气喘鼻煽, 全不见。以火照之,头面上、皮肉内隐隐有红点。其头面皮上,微微有红光出没。或如灯光,瞬息即没,旋有旋无,日有数次。三日不起,必致喘闭而死,父母不知其为何病而死也。此证必须细心辨视确切,急用大剂麻黄救之。若脉洪身热者,麻黄加石膏汤救之。

痘 皆有皮里疔。夫痘 未出,或微见标皮肉中有硬块,或紫或青或黑,摸之碍手,此谓皮里疔也,百无一生。

凡痘 之皮里隐,能辨认急治,十中可活一二。若迟延失治,毒瓦斯凝聚,变成皮里疔,便无生理矣。

渐出及正潮时,因风寒不谨,致令腠理闭塞,气血阻滞, 即隐没者,总名闷 也。 出二日,因风寒早没者,证犹稍轻。 出一日而早没者,证必重。随出随没,乃危证也。致令咳嗽喘急,面青鼻煽,痰壅声嘶,神昏迷闷,身凉无汗,轻者三四日,重者一二日,皆喘急而死。此与皮里隐不同。皮里隐者, 疹全未见点,隐隐于皮肤之下,面上如电影灯光,忽来忽没,人全不知也。若已潮见 ,因风隐没,但分一日、二日、三日,轻、重之不同,治法当与早没之时,急与麻黄发表汤,兼熏洗、刮擦法。倘得微潮一二次,喘定身温,方有生机。《金镜录》云∶痧疹数潮后,见风早没,未清爽者,宜消食饮加散表之药。虽不复出,亦寻愈矣。此谓数潮而言也。若止一二潮而早没者,其变证必凶,急当委曲调治。如一二潮而止,证必凶恶。身体如常,此必有夜潮、腹潮、汗潮,减潮、经潮、产潮之类,不可强与发汗,变生他证。谨按因风早没之证急治,十全七八。如使迟延,不可救矣。

不收敛,其证有二∶一曰血不归经,一曰血死肌表。 疹九潮已完,血回经络,则头面身上血迹渐次而退。若红久不退,即是血不归经;若血迹变为青紫色,即是血死肌表也。如血不归经,用解毒清凉、敛阴收血之药,宜养荣解毒汤。如血死肌表,用活血凉血、温经解毒之药。若 出三日后不没者,乃余毒内实也,宜四物汤加清利之药,则热自解而 自消矣。若血死肌表,色变青紫黑,久则身热发肿,其青紫黑色之处从外溃烂,脓水淋漓,痛痒不常,宜服清肌化毒汤,洗以苦参汤,敷以三黄散。若潮止一二次,外冒风寒,随出随没,色变青紫,身冷不烂,必发喘急,不治必死。急宜大发表邪,以麻黄救急汤治之。

妇人经水后五日六日发热见 ,则血室空虚,邪气乘虚入内。重则妄见妄闻,如凭鬼祟,昼则明了,夜则谵语,此谓热入血室;轻则常发夜热,久成 怯。宜服清热养血之剂,主以加味逍遥散、调经养营丸。必得经调复行,方无后患也。若妇人行经七八日见 ,或见 时即便行经,皆为热入血室。二者不同,治法亦异。如经尽后见 ,此热邪乘虚入内也,令人多发夜热,或午后面红身热,久之则成骨蒸劳热。治当养血清热,宜逍遥散。如见 时行经,此瘀血蕴结于内也,令人寒热如疟,发作有时。治当消瘀败毒,宜桃仁红花汤。总以经水复行为第一义也。

李豆仙曰∶ 之出也,气载之,血送之,达表则粒粒如麻,甚则叠肿,多则成片。一日三潮,从头而起,渐渐身体,以及四肢,潮时 脚粒粒肿起皮上,三日九潮方完。潮则气送毒从毛窍而散,血留肌表,渐归经络,红点以渐而退。头面先潮者色先淡,身腹后起者色后退。头面多者吉,少者凶,色赤者吉,紫黑者凶。

正潮 正潮者,早午晚一日三潮,三日九潮,人尽知也。 属阳,阳从阳类,故不潮于夜之阴,而潮于日之阳,此正潮也。

夜潮 有夜潮,不可不知。盖 本属阳,然其赤点乃阴血也。男子阳盛,故潮于日之阳;女子阴盛,故潮于夜之阴。有男子夜潮者,气不足而血有余也;有女子日潮者,血不足而热毒盛也。儿出 时,为父母者必夜观之。如不知夜观,则九潮已过,犹以为未潮;九潮已足,犹以为未足。疏表之药,发表之物,犹然不彻,有致血不归经,皮肤肿而色青紫者,有致吐血便血者,有致汗多亡阳者,有致中风发痉者。为父母者不可不知。

腹潮 小儿 疹,乃天行热毒挟少阳相火,蕴蓄于胃。胃主肌肉,故热毒之邪熏蒸于肌肉,先发热数日,然后透泄于皮肤,粒粒如蛇咬状,乃 疹也。痘出于五脏, 出于六腑。六腑者专指胃腑而言也。既云出于胃腑,何腑脏多受其邪?胃土传肺金,以前来者为实邪也。胃邪传肺,是腑传脏。如毒邪陷伏不出者死,不治矣。有止发于肚腹,而头面手足一无所见,一日三潮,三日九潮,惟在肚腹,粒粒起绽。缘小儿气血孱弱,不能周行遍体,故止在肚腹出 。发潮 根既出,他处虽无,不足虑也。若用重剂取汗,则虚脱之祸立至矣,可不慎哉。

目潮 潮有从眼白珠先红,头面随红蒸热,一片通红,直待潮过热清,红色渐退,再潮复然,此阳毒之邪交并于六阳也。六阳皆聚于头面, 毒出于胃腑,运于任脉,交并于六阳,则目睛裹赤,头面通红,潮时令人烦躁不宁,甚则不省人事,宜以化毒饮、化斑汤加减治之。

斑潮 斑潮者, 发潮时,遍身起云头斑也,潮过则退,再潮复然。此胃腑毒热太甚,壅遏而然,宜以化斑汤加减治之。若潮过不退者,不治之证也。

累潮 累潮者, 发潮时,遍身累累如疙瘩状,潮过稍平,再潮复肿。此热甚兼风,宜以大连翘饮治之。

隐潮 隐潮者,潮时见赤点于皮肤之上,潮过即没,毫无点迹,与平人同。此乃血和而毒不甚,故未潮则隐伏于皮肤之中,既潮则发现于皮肤之上矣。若无恶候,宜从轻治,不必重剂。

闹潮 闹潮者, 发潮时,证见狂乱不宁,甚则谵语,目不识人,潮过则神清如旧,再潮复然。此热毒蕴于胃脏,宜凉膈散加减以清之。大便秘结,少加大黄以通之,或用导法。蚯蚓酒洗去泥,捣汁,将药煎好,入蚓汁数匙在内,最妙。口鼻衄血多者,名阳毒 也,磨犀角汁入药最妙。

汗潮 汗潮者,见 后止得一二潮,余则早午晚当潮时不见红点,止见身热腮红,江HT HT 汗出而已。此因天禀虚弱,阴血不足,或缘病后气血两虚,是以微潮一二次,潮亦不盛。万不可以为潮不足,妄用麻黄重剂,致令汗多亡阳,变生中风、惊风、发痉、发厥之诸危证也,慎之。

减潮 减潮者,不足之潮也。 之常例,三日九潮,今止一日三潮者,有二日六潮者,有二三日总计止得四五潮者。此乃毒原轻,或因天行时气和平。如小儿皮嫩,五液俱全,身安证和者,亦无害也。

劫潮 劫潮者,命在危急,激得一潮,即可回生。 疹初出潮时,因风早没,致令咳嗽痰喘,面青鼻煽,胸膈迷闷,三日已过,危在旦夕。急用麻黄发表汤,或三酥饼、蟾龙锭、还元复气丹,劫得微微一潮, 毒从汗孔而出,不致内攻矣。若大便脓血,神昏不省者,逆候也。

经潮 经潮者,当分经前经后。凡经后三四日发热见 ,此血室空虚,与伤寒热入血室同。重则潮时妄见妄闻,如有鬼祟,轻则夜热,久成疳劳。服药调治,月经复行,则无羌矣,宜用清热养血之剂。若染时气,发热咳嗽喷嚏,三日起至七八日,不论已潮未潮,一遇经行,毒从血化,宜服解毒养血之品。

产潮 产潮者,孕妇发热,正在潮时,热极不安,其胎必下,胎下热退而 愈。盖热极则伤胎元,胎下则毒从血化, 愈竟不潮矣。产后虽有热象,切勿妄用凉药,恣食寒物,只宜平调气血为要。

弄潮 弄潮者,夺先声也。一日三潮,早午晚熏洗、服药,必在将潮未潮之先,以激其怒。若已潮过,有何益乎?故 将潮时,令儿不得安睡,先熏洗其面,随洗手足,既饲之以汤饮,随灌煎药,更相搬弄,以俟其潮,故谓之弄潮。弄潮儿必啼哭怒泣,则内有以激其气;更加熏洗刮擦,则外有以助其势。内外夹攻, 无不潮矣。

《保婴集》云∶ 出潮时,五液俱全,则经络宣通,无有留邪。若五液不足,各有余邪也。汗不足则发热,涕不足为鼻渊,泪不足则为珠管(睛珠起星),吐不足则为牙疳,泻不足则为肠 。此皆 毒余邪,当随证而治之。

《青囊集》云∶ 出之际,为风阻遏,不能全收者,即当服疏散肌表之剂,则 疹自退矣。若色变青紫,此热毒内攻也。攻于脾则呕吐;攻于胃则不食;攻于肝则筋急,遍身疼痛;攻于心则舌黑面黑,神昏谵语;攻于肺则喘促,摇头掣手,甚则鼻塞舌干唇焦,不省人事。此皆恶候也。如或身热,小水短赤,神不昏,胸不突,腹不胀,庶或可治也。

《保婴集》云∶肺受毒则胀壅喘急,脾受毒则呕吐困倦,胃受毒则满闷不食,肝受毒则目闭不开,心受毒则语言不清,肾受毒则黑陷而不能救矣。

霖按∶《 疹全书》及李豆仙诸论,治法未淳,然辨证处细针密缕,发前人所未发,学人宜细心参玩也。

《痧疹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