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充满魅力的人

我每一次看《论语》,都会觉得,我比较喜欢论语里的那个孔子:比起朱熹的孔子,要可爱多了,真实多了。他喜欢穿得体面,喜欢安安静静的发呆,喜欢有事没事发发牢骚,做一些每个老头都会做的事情。
不了解儒家的人,不了解孔子的人,往往会觉得,一个拥有万世师表盛名的人肯定已经超过了人的范围了,他被神话了,变成了一个符号。仿佛只要说出他的名字,任何不值一提的事情都会镶上一圈金边,他像是一枚刻着“通过”的印章,所有被他轻轻敲打的人事物,都一下子变得趾高气昂起来,头也不回的走到“形而上”的王国去了。天可怜见,这个到处碰壁的理论家,恐怕自己都没有想过会在千百年后得到这样的尊荣吧!

我喜欢的孔子,真挚,诚实,善良,热情,有着不可救药的真。
他没有道家的虚无,他愿意从自己做起,一步步,一个人一个人,一件事一件事,改变这个世界,他是四分之一的现实主义者。
他没有墨家那么清教徒,他喜欢体面的生活,喜欢听听音乐看看书,偶尔出游,即使拮据也不愿意失去身份,他是四分之一享乐主义者。
他没有纵横家的投机倒把,到头来只好回去写书,七十多岁了没有什么大成就,他想着按照自己的方案改变这个世界,就不愿意妥协了,他是四分之一的理想主义者。
他没有-阴-陽家的虚无缥缈,他总是记着人,心心念念要“爱人”,仁也好,义也好,都是人,他是四分之一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人生,没有什么辉煌的记录,可以称得上“业绩”的,除了写了几本书,就是收了三千个学生,出现了七十二个贤人,虽然按照今天的升学率,那简直不值一提。
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业绩,放在今天,恐怕没有一个学校愿意聘用他。可是,这个人,即使剥除掉那层人为的神话外衣,还是称得上,万世师表。

作为老师的孔子,是霸道的。他所教授的,都是自己人为正确的东西。他是自我存在感那么强烈的人,时时刻刻都记得自己的理想与方案,为了这个理想他奋斗了一辈子,没有道理在当老师的时候放弃,所以,他理所当然的用自己的理论建造出自己的理想世界,把他的学生们统统变成了那个世界的捍卫者。
孔子那么自信于自己的理论,以至于,千百年以后,所有的人都相信了。他的这种自信,与其说来源于理性*的分析,不如说,纯粹是一种异想天开。可是,他就是这样异想天开了一辈子,没有放弃,没有悲伤,仿佛笃定一般,过着自己的人生,偶尔发发牢骚,偶尔发发感叹。他是真正的梦想家,他明白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并不是两条平行线的关系,而是,此消彼长,相互作用的关系。现实规范着梦想,同时,也被梦想改变着,一点一点。他深谙此道,因此,安享天年。
我总觉得,他这样心心念念于改变世界的人,他会愿意写书育人,当然与他的四处碰壁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他愿意相信梦想的力量。既然没有办法通过自上而下的统一改革来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就专心传播自己的理论与梦想,让更多人的参与到这个梦想当中来,从一个人到一个zheng府,从地方到中央,从一个梦想到一个世界。一个孔子没有办法做成的事情,交给千千万万个孔子的学生去做,一个孔子改变不了的事情,交给千千万万儒家的信仰者去做,当孔子的梦想变成全世界的梦想的时候,是谓大同!
这样执着于梦想的孔子,根本不是后世儒家各派所能想象的,他不是干巴巴的教条,也丝毫没有迂腐的味道,他纯粹得那么迷人,那么有力量。

作为老师的孔子,说了一个足够他成为教师典范的词语,因人施教。我一直在想,这个从来没有念过师范的人,怎么会那么懂得教育的意义,轻而易举的就说出了教育的最大规则。我们现在的老师,从各种专业学校里毕业出来,有着各种各样的证书,可是,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则却始终视而不见。孔子那么一个心心念念要改变世界的梦想家,怎么这么轻易就做到了呢?
孔子对待颜回,开始是以为他天资驽钝,以至于在听课的时候没有丝毫反应,既回答不出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就有些失望,以为收了一个笨蛋当学生,白白浪费自己的心力。后来观察颜回的为人处世,发现,颜回很好的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他才感叹说,原来这个学生并不是一个笨蛋,而是一个内敛的实践派。不会巧言令色*,只会踏踏实实。后来孔子说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也有一点骄傲的意思在里面,毕竟,孔子自己都很难完全实践的理论,颜回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如果放到今天,一个在学校里沉闷的学生,在考试当中没有太起眼的成绩,在课堂上也不积极举手发言,到了课后甚至不主动问老师问题,那么,这个学生的家长就会被请到学校里来,那么,这个学生就会面临最严厉的斥责。老师将这类学生称为“不上进”,这是比天资差与顽劣更恐怖的批评,足以让每一个家长彻底失望。
可是,我们如果检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会发现,孔子是对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高分或者老师的褒奖,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一个人变得更好,变得更符合他所受的那种教育。比起分数或者褒奖,能够在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时候游刃有余更重要。教育会让一个人更明白世界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在他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够做出符合理性*与道德的决定。一个全科满分的人如果不能在人人贪一污的时候拒绝同流合污,那么,他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孔子实践了因人施教,单凭这一点,也足以万世师表了。

后来的人没有人敢好好评价孔子,他被越来越神化了,到了一个人很难达到的高度之后,人们就把他定格在那里,不敢轻易移动。
真是可惜,明明,明明,明明,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啊!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