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出身武功盖世!赵匡胤是史上武功第一的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以一对拳头,一条杆棒,打下了大宋锦绣江山;自来帝皇,从无如宋太祖之神勇者。赵匡胤那一套“太祖长拳”和“太祖棒”,是当时武林中最为流行的武功。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侠客出身的皇帝是谁?武功盖世,影响千年

印象中的宋朝是一个文人统治的帝国。然而这个帝国的开创者却是一位职业军官,他的名字叫赵匡胤。在成为职业军官之前,赵匡胤闯荡江湖,行侠仗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武侠。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侠客出身的皇帝。

传说赵匡胤武艺高强。江湖第一武术门派少林寺,其最经典的少林长拳,据说就是赵匡胤所创。

少林长拳全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太祖拳”。在结束游侠生涯、成为一名职业军官后,赵匡胤为了训练士卒,总结平生武学,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了三十二势拳法。后来赵匡胤发迹变泰,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昔日士卒自觉身价陡增,于是在民间传授赵匡胤三十二势拳法,并名之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宋初少林寺住持福居禅师为振兴少林拳法,曾邀当时全国十八家武林高手入寺切磋技艺,宋太祖长拳便是十八家之一。后福居禅师综合诸家之长汇成《少林拳谱》,这也是少林拳法的起源。

21岁那年,赵匡胤告别结婚三年的娇妻贺氏,孤身一人闯荡江湖。这一年是公元948年。

就在前一年,北方的契丹攻入大晋的都城开封,俘虏了后晋的皇帝石重贵。后晋因此灭亡,而契丹在开封改国号为“辽”。

与此同时,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国号(后)汉,刘知远就是后汉高祖。后来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纵兵抢掠,结果被中原民众赶出了开封。刘知远乘机出兵攻占了洛阳、开封。

赵匡胤离开家乡时,刘知远已经去世,皇位传给了儿子刘承佑。

赵匡胤的家就在当时的都城开封。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便是后汉朝廷的一名禁军将校。

在那样王朝更替司空见惯、战乱之中民众朝不保夕的年代,倒是军人的家庭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有充足的军饷。相比被任意蹂躏抢掠的平头百姓,军人的生命和生活反而是最有保障的。因此,当时有出息的男子都去从军,而有眼光的女子则希望能够嫁给一位强壮的年轻军官。

赵弘殷年轻时也曾走投无路,四处游荡。后来来到洛阳郊外的杜家庄,遭遇大雪,赵弘殷躲在杜家庄门前。杜家庄庄主平日豪侠好客,因此仆人见到一位壮汉落难杜家庄,便请他进屋,好生招待。不久杜家庄庄主看中了赵弘殷,就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他。赵弘殷因此成了杜家的第四个女婿,后来与杜小姐生下三男三女。长子赵匡济夭折,另外两个儿子就是赵匡胤和赵匡义,宋朝的太祖和太宗。

小说、戏曲中出现的青年赵匡胤,是手持棍棒、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常常与一帮出身高贵却又市井无赖的人结义为兄弟。一般人会认为这或许只是曲艺作家虚构的艺术形象。但出乎意料的是,有历史学家研究认为,赵匡胤的真实形象可能和这些话本描绘的相距不远。因为即使在当了皇帝以后,赵匡胤仍然保留了很多游侠特有的豪爽习性,比如经常是大碗喝酒,喜欢在酒宴上决定国家大事,并且特别喜爱独自一人微服私行。

历史上的宋太祖赵匡胤以玩弄权术的“杯酒释兵权”事件著称于世,除此以外,我们在他身上还能看到一系列非同寻常值得发掘和研讨之奇异现象。

(一).宋太祖的武功

纵观中国历史,那些精帝王之术,且以勇武著称,能真正带兵打仗,能征惯战,开疆拓土,武艺高强的帝王皇帝举不胜数,但武艺高强到能够作为开宗立派祖师的皇帝好象就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一人。传统京戏中著名的大戏〈千里送京娘〉便是以他为蓝本的英雄美人故事。

1.自创太祖长拳

出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军旅出生,自古太祖长拳以实战性著称于世,难得号称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也对太祖长拳另眼相看,公开承认太祖长拳为少林武功最大的别枝,由此可见太祖长拳在中国武术大家族中非凡的地位。中国流传至今的武术中,以太祖长拳命名的拳系流派,从山东,河北沧州,河南嵩山,云南,福建、台湾,由南到北不在暇而。就连《四川武 术大全》中记载的赵门也是假托赵匡胤而得名,故称赵门。

2.首创兵器

宋太祖赵匡胤对中国武术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创的,伴随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的“太祖盘龙棍”。太祖盘龙棍亦称哨子棍(非当今流行的所谓手梢子--李小龙二节棍),以其结构独特,简练实用难防,演练威猛霸气闻名。其练法至今仍然为各大门派密珍保留,鲜有得见真容。就凭此两项独创,宋太祖的武功境界,不说在古代帝王中,就是在整个武术界,就是在当今现实的文凭社会中,也是鲜有能及其项背的。

历史上还有哪些帝王的武功比较厉害?以下不包括宋太祖赵匡胤

12:商纣王。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勇武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一部《封神演义》让商纣王成了世人心目中的一代暴君,可是真实的商纣王又是什么样的呢?首先,"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脸上抹灰吧!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11:成吉思汗

他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他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他将军事艺术推向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他是世界历史阶段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他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灾难,他的作为给后人留下了最大的争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帝王--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三代鏖战几十年,统中国,掠欧洲,征印度,战埃及,并朝鲜,侵日本,入越南,平爪哇,先后灭亡四十多个国家,征服七百二十多个民族,发动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蒙古骑兵横扫十三世纪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踏出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九岁时,父亲被毒死,母亲带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使铁木真从苦难中崛起,逐步担当起历史赋予他的重任。

使他由一个弱小部落的首领,成为统一蒙古、统一中国、征服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成吉思汗一生进行过无数次的战争,无一败绩。

兵锋所向,号称世界征服者的西方常胜军人仰马翻,一败涂地。黄金家族三代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奥地利、德国、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

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就连桀骜不驯的军事奇才拿破仑提起成吉思汗也自叹不如。

各国学者虽然对成吉思汗评论各异,褒贬不一,但在两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是对人类历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上个世纪将要结束之际,美国、日本等国发起了评选千年伟人的活动,结果揭晓列成吉思汗为“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留给后人一种民族的自豪,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英雄人物。西方学者称成吉思汗为“全人类的帝王”。

10: 唐太宗李世民。于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为皇后,即长孙皇后。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十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应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十三年六月,与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阳),首战获胜,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封敦煌郡公。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八月,进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九月,军至河东(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以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义宁二年三月,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

他使一个国家有了傲视群雄的气度,他使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他令世界各国纷纷前来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可谓万国来朝,德化远播。他铸造的强盛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使一个民族赢得了外族空前绝后的尊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武全才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生于贵族世家,18岁随父举兵反隋,统领三军,为唐王朝统一全国立下了头号战功。随后成为唐朝第二代皇帝,史称太宗。北方草原民族突厥首领一直窥视中原千里沃野,乘太宗立根未稳之时,亲率二十万铁骑威逼长安,兵临城下,唐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性强悍善于用兵的李世民处乱不惊,亲率大军击退强敌。随后李世民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做出了倾其府库向强大的突厥媾和以换取国家生养发展时间的艰难抉择,从而使国家民族避免了覆亡灭族的危险。胸怀大志、性格坚韧的唐太宗决心尽快带领军臣民众振兴大唐,消灭称雄北方多年的突厥,实现国家一统,重振大汉雄风。在以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李世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唐军的战斗力,打造出了一支能够与突厥铁骑争锋的骑兵。唐朝对荒漠枭雄的反击战终于打响,按照李世民的精心计划,一支具有超强作战能力的精锐骑兵千里迂回到突厥大军背后发起突袭。饱含报国热情的大唐将士同仇敌忾,大获全胜。唐太宗以超凡勇气和军事才能,统帅唐军一举击退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战争过后,太宗为了让国家迅速走向和平建设的轨道,竭力摒弃仇恨,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大胆地将处于灾荒中的数十万游牧民族部众迁徙到内地,将良田划给他们耕种,让游牧民族绝处逢生。这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拯救了草原百姓,他们深为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的博大胸怀所感染,几百年间兵戈相见积淀下来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儿女在大唐广阔疆域内和睦相处,共建东方强国,进一步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历经多年战火,贞观初期的唐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年仅二十九岁的李世民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为国家选择了“揠武修文”的和平建设道路,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治国方略,坚定不移地把理政的重点放在支持促进农桑上,大胆裁官安民,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虚心纳谏,使得唐朝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一幅用热血和汗水描绘的盛世鸿图,开始展现在中华这块曾经多灾多难的辽阔大地上。唐太宗以过人的领导力,举重若轻地驾驭着身负超凡智略的中华英才,做到了治国与治人的完美结合,在文治武功上均取得了超凡建树,被史家公认为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帝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千古帝王的典范。

9:明太祖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畜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凶悍的蒙古人。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位三十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之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局势,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还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并多为清朝所继承,对此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的历史功绩,远远超过中国历次农民战争后新王朝开国皇帝。

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谁都知道,作为明朝的创业皇帝,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只不过是元末淮河流域间的一个放牛娃,只不过是一个为了勉强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但就是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逃荒者,打从24岁投奔农民起义军,从一名小兵开始起步,仅仅经过17年传奇般的奋斗与征战,乃竟登上了堂堂一朝开国天子的宝座!

不过有关朱元璋的评价,却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交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种集中奉献给他的敬仰、赞美与唾沫,仍然可以在网络上掀起一场暴风雨般的争论——如果刺激得当的话。可无论怎样看,以朱元璋传奇而光辉的军事履历和治国生涯,他显然都有充足的理由当选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前三名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没准。

有关朱元璋的负面言说,比如杀功臣和所谓的文字狱,我已在前面的文章谈过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就不再涉及了。在此,我就试着总结一下这位史上罕见牛人的五大历史功绩以证明朱元璋的伟大并非妄言罢。

8: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焘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等,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

公元423年,13岁的拓拔焘继承帝位,本来他并不为父亲所喜,是因为以崔浩为首的一批汉臣力挺,才终保住了“继承人”资格。少年时代的拓拔焘聪明英武,文武双全,对北魏朝廷的汉族文臣也礼敬有加,而且,拓拔焘的母亲是汉人,这也使汉臣们对他大为认同,认定其将来是做明君的好材料,从此悉心培养,至于希望其将来登基后大行汉化,尊儒尚孔,引导鲜卑民族融入汉族文明的愿望,那自是不言而喻的。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们培养出的,非但不是文质彬彬的好青年,却是黄河以北最凶猛的战争怪兽。估计,他们连悔青肠子的时间都没有-----后来全被拓拔焘干掉了。

五胡十六国猛兽不少,拓拔焘却成就最高,原因不在于他善良,而是他智商最高,所以,他完成了之前猛人猛兽们都没做完的事情---终结五胡十六国时代。

拓跋焘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从谏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

452年,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7: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事实也确实如此,刘裕祖籍徐州沛县,和汉高祖刘邦是老乡,但是同是寒门出身,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到处都在嚷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白手起家,算是赶时髦,可几百年后的刘裕并没碰上好时候,他所生活的东晋南北朝,门阀世族占据高位,英雄先要看出处,没个好祖宗,任你满腹才华却也啥用没有,这样的世道,一个出身贫贱的小子最后却踩到了世族高门的脖子上坐起了江山,这样的事情,不是奇迹是什么?说能打!刘裕自然有先天优势,从小到大打架打大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身为北府军的一员,凭着作战勇敢从士兵到军官,从军官到大将,真正是一刀一剑,踩着无数颗血淋淋的人头,从东晋朝廷里拼出了自己的位置。

刘裕是在战术上敢于创新的军事家,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巧妙布阵,利用优势弥补了自己的短处,使“却月阵” 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术,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刘裕在战中的军事思想具体表现在:在战术革新上,他吸取了早期阵法的不足,大胆地将水军用于阵中,利用水军的优势来克制骑兵,开创了战术史上的新篇章。在战术指挥上,他采取弧形方式列阵,增加抵抗能力,又将弩、槊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杀伤力。在兵力配置上,他将几个兵种结合起来,协同作战,以水军为后援、以战车列阵御敌、以步兵杀伤敌人、再以骑兵发起追击。在作战指导上,他适时选择战机,利用魏军的挑衅,做到“临境近敌,务在厉气;十分巧妙地选择战场,使自己能够安全占据制高点;利用阵中士卒的心理,将其置之死地,以绝士卒后退之心;抓住敌人迟疑之机,迅速派兵跟进布阵;利用魏军的人多势众的心理,示弱纵敌;取胜后又及时派兵增援,适时发起追击。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刘裕部署周密,水路各军配合密切,谋略运用完美,战术使用得当,使强大的魏军铁骑无机可乘,处处被动,堪称战术史上的奇迹。

刘宋初期,因刘裕在晋朝末期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 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王朝。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

6:清太宗皇太极。他确实是17世纪东方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用兵谋略,以及军队建设,都远胜其父,对于满清王朝来说,努尔哈赤是一个拓荒者,皇太极,却是实实在在的建设者。

皇太极,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可以说是清朝第一位正式皇帝。他不但博览群书,推崇和积极学习汉文化,同时也具备过硬的军事能力,有勇有谋!他的文治武功为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的政策方略也给予后世深远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他所做的一切客观上也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实现!总起来说,皇太极的方针策略可以概括为:残明、联蒙、优汉、易俗。

首先,实行“残明”方针,皇太极曾发动五次大规模的对明征剿战役,从关内掠夺了大量财富和人口,明朝经济每次都遭到重创,明朝为支持战争,不得不四次征收辽饷,为明的灭亡埋下了隐患的种子!皇太极一方面不与明朝决战,降伏或斩杀明朝将领,歼灭军队的大批有生力量,如反间计杀袁崇焕,两次降伏名将祖大寿;另一方面与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民起义军形成了对明朝两面夹击之势,一点点蚕食着大明朝的精气神。正如他所计划的那样,明王朝这棵参天大树被他一斧一斧砍在脚下!崇祯皇帝就算再怎样奋发图强,也是无可奈何!

其次,联蒙政策。皇太极这一思想传闻来自于他对三国故事的理解,他曾将明朝喻为曹魏,蒙则喻为孙,联蒙既可以巩固西北,免去后顾之忧,同时又可壮大自身实力!试想,满骑兵与蒙骑兵联合,将是一股多么可怕的力量!事实证明皇太极这一政策是相当正确的!显然亡国的痛楚决定了明朝与蒙不可能联合,当时蒙古诸部中唯一能与女真匹敌的是成吉思汗后裔—林丹汗,皇太极联合蒙古各部以计谋将其困死于大漠,其残部归降皇太极!皇太极后来通过与蒙古联姻、定期与蒙古各部会盟巩固满蒙关系!至天聪九年,蒙古各部均诚心归顺,他仿照八旗制度,成立了蒙八旗。因汉官兵不断来归,他又组建了汉八旗,满蒙士兵精于骑射,在明军中一直有“满人过万不可敌”的传说,而汉八旗以火器为主,皇太极也因此一改以往单兵种作战的方法,推行步兵、骑兵、炮兵结合的新兵种组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由于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成功解决,康熙面临三藩之乱的时候才没有两面夹击的危险,从而能够从容的镇压各路叛军,也为后世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汉政策。体现在优待汉官汉将,如十年内擒住明朝大将祖大寿两次,终使其归降,而这祖大寿又是吴三桂的舅舅,也许这其中还有微妙的关系;对汉民实行以怀柔为主镇压为辅的策略,从而缓解了民族矛盾;实行科举制,在未进关之前就已经举行过四次科考和祭孔,并派汉臣范文程入民间考察,会见辽东饱学之士,吸纳到清朝,以此化解人们反满的情绪。

清入关后,多尔衮坚持皇太极的优汉政策,以顺治的名义颁旨,废除剿饷、辽饷、练饷,大赦天下,极大地缓和了民族矛盾。清朝入关后的策略一定程度上是皇太极思想的延续!皇太极培养了多尔衮,影响了庄妃,也就是孝庄皇后!所以我们在赞叹康乾盛世的同时,也应该细细的品读皇太极的这些方针策略。不要遗忘千古一帝皇太极!

5:明成祖朱棣

朱棣这个人,历史上鼎鼎有名,先在北平当燕王,常年和蒙古骑兵打仗,后来朱元璋死后又扯旗造反,夺了侄子建文帝的位,自己当起了皇上,年号永乐,在位期间,北征蒙古,南平安南,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明朝最有面子的事全让他干了个遍。最后又病势于北伐归来的途中,起于战争,成于战争,死于战争,说他是马上皇帝,那是再恰当不过。大凡名将带兵,或勇猛或狡诈,或善攻或善守,总有一定作战风格。朱棣呢?既能身先士卒,又能决胜千里之外,既狡诈专兵,又迅猛如烈火。一句话,军事全才。

更厉害的是,他还是个富有创造力的战术大师,独创性的作战手法几乎引领了中国军事作战思想的一场革命。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

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明成祖用一代雄主来形容是不为过的.他奠定了中国的辉煌.且看他各方面的才能.

军事:打着与吴楚七国之乱一样的旗号,却有着不同的结局,竟一举摧毁了建文帝的中央政权,这与他早年在长城以北的作战履历是分不开的.日后又五征蒙古,且次次亲征,每战必胜.边境无事数十年.创下了守天下的皇帝中,战功最显赫的纪录.

政治:除了消灭一群建文帝的心腹手段残酷外,明成祖在政治上还是不错的,后人说他表里洞达,知人善任.永乐年间,各类人才灿若星河,如骞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都是独当一面的人才,就连太监中,也有像郑和与王景弘一样张显才华.明成祖用人不错.且躬行节俭,能力出众,每遇大灾,能做到自己朝告,全国夕赈.尽解藩王兵权,巩固中央政权.提出为滞之首宽猛适中.更不易的是,明成祖毅然迁都北京,站在反侵略第一线,定下了天子守国门,君死守社稷的祖训.崇祯自缢与之不无关系.对比起明朝皇帝的报国勇气,那些清朝皇帝老佛爷之流......唯一不足的是宠幸宦官,开明宦官干政风气.(毕竟宦官不一定有郑和的素质)

经济:财政高度集中,推行富民政策.明成祖五征蒙古,六下西洋,尚能国家无事,偶遇大灾,也能朝告夕赈.相当不容易.假如没有明成祖的经济政策,明朝很可能会耗尽国力.

文化:编<永乐大典>,保存古代典籍.

外交:屡派郑和下西洋,推行和平外交观念.虽然其中不乏大中国主义,但主体思想却是"厚往薄来""共享太平之福",故诸国心甘情愿向明朝进贡称臣.属国遍及西洋南洋,跨越亚非两洲,实古代未有之盛事.如今某国宣传"中国威胁论"时,我们可以用明成祖的和平外交观念来进行反驳.永乐7年,设奴尔干都司,统辖西起颚嫩河,北临西伯利亚,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的广大领土.在对蒙古战争中,无疑取得了有利地位.西北坚决抗击帖木尔帝国东进.整盘外交有张有弛,潇潇洒洒.

4:铜马皇帝刘秀:当时的刘秀只不过是农民起义军“绿林军”的一名偏将,受命配合主力部队进军中原消灭王莽“新朝”政权,谁知人家来了个咸鱼翻身,集结四十万大军猛扑过来,农民军主力做鸟兽散。刘秀残部被困昆阳城,一方是四十万大军,一方是八千残兵,就算是刘秀的老祖宗刘邦碰上这事,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扔下老婆孩子逃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实)刘秀不认命,他先是鼓舞将士们誓死守卫,然后亲率13骑兵冲出重围求援。昆阳的守军确是实心眼,咬紧了牙死守,刘秀日子却不好过,各路义军将领都被敌人吓破了胆,竟然纷纷拒绝救援,危急之下,刘秀凭借自己的口才四处挖墙角,说服了一万多名士兵跟随他共同赴命,昆阳城下,刘秀突然从侧面发动进攻,四十万敌军竟然顷刻崩溃,被追杀千里,昆阳之战,以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以少胜多战役的名义,永远的留在了史册中,而对于刘秀问鼎天下的道路来说,这却只是个辉煌的开始。

昆阳之战,不仅仅是将刘秀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一场战斗,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看到了刘秀身上的勇气与决心,还有他让人惊讶的感召力,一个人,13个勇士,便扭转了原本不可能的战局,这样的能量怎么得了?帝王之气,伴着昆阳战场淡淡的硝烟,在破碎的中原大地翻腾。

刘秀亲自指挥了昆阳之战,建立东汉后的战争

建武一年,刘秀亲自领兵,击败30万铜马军,随后攻克洛阳

建武二年,刘秀派遣邓禹攻下长安,刘秀命令岑彭进攻邓奉

建武三年,刘秀亲自领兵,宜阳之战,击败10万赤眉军

建武四年,刘秀派将军马成攻李宪

建武五年,刘秀派耿弇进攻张步,耿弇在祝阿、临淄之战灭张步20万

建武六年,刘秀派岑彭进攻巴蜀的公孙述,亲自去长安指挥作战

建武八年,刘秀亲自率军到高平第一城,解略阳之围。败隗嚣

建武九年,刘秀派来翕和冯异攻打隗嚣。

建武十年,刘秀派冯异平定陇西

建武十一年,刘秀派吴汉继续进攻巴蜀的公孙述

建武十二年,吴汉灭公孙述,统一巴蜀,全国统一

建武十九年,刘秀派马援进攻交趾(今天的越南),成为汉朝的郡

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刘秀指挥的,刘秀还亲自领兵,收铜马军,宜阳之战灭赤眉军

3:秦武王。(前328年—前307年),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两臂有千斤之力。勇武好战,常以斗勇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咸阳面见秦武王,被任用为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提起秦武王,单看一个武字,那就已经能说明他的历史作为了。有一次,秦武王观摩周王的传家宝贝——九龙神鼎。据说这九个鼎是当年大禹治水后收取全国的贡金,依照全国的九个州而铸造的。

秦武王向管九鼎的官员问九鼎有多重?官员们一听,便说道:“应有千斤之重,人恐怕是拉不动的。”

武王身边猛士孟贲觉得自己是该表现的时候了,便急忙“毛遂自荐”。可是鼎太重,孟说摆弄了半天也只举了半尺高,想再举高点也不可能。孟贲不甘心,拼命的一用力,结果撕的一声,孟说的脸面顿时撕裂,血流不止。

秦武王看见孟贲栽了跟头,便想自己也去威风一下。也不顾其它人的阻挡,走过去抓起大鼎,就将大鼎拼命的往上举。可是大鼎太重,秦武王也一样只举了半尺就没办法了。秦武王是个好面子的人,丢脸的事岂能做?猛士孟贲只举了半尺,我起码也要举个一尺!想着想着秦武王便向前跨了一步,结果这一跨,秦武王的身体重心顿时没了,手一松大鼎轰的一下砸在了武王的身体上,武王顿时被疼的昏死过去。身边的官员们见武王被砸的如此的惨,都吓了个半死。秦武王被砸出了内伤,当时的医术又不发达。夜晚,秦武王便倒霉的死在了驿馆里面。

2:武悼天王冉闵。若把公元4世纪的中国比做18世纪群雄纷争的欧洲大陆,那冉魏帝国的开创者冉闵,是唯一当得起“拿破仑”称号的人。

五胡乱华,晋朝南迁,中国北方打成了一锅粥,黄河以北,闹哄哄城头变换大王旗,匈奴兵,羯胡兵,鲜卑兵,来来回回的在黄河两岸折腾,相较于诸多“声名赫赫”的少数民族政权,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国是年头最短的,也终未得到正统史书的承认,从建立到最终败亡,不过短短三年,然而正是这生如夏花般的岁月,划过了一道最灿烂的风景,交织着杀戮与迷茫的中国北方大地,透入一丝微茫的亮光。

清算血债的时刻终于来了,公元350年,羯赵政权各皇族为争夺皇位发生内战,冉闵终于乘机起事,于四月突然在羯赵都城邺城起事,一举攻克羯赵皇宫,将羯赵王族子孙屠杀干净,是日,冉闵颁布《杀胡令》,顷刻间点燃了北方大地积郁已久的民族矛盾,北方大地汉人老少齐上阵,争相追杀胡人,民族仇恨的列焰似火山一般汹涌喷发,仅数日之间,邺城周边就有二十多万羯族人被杀,而这场以血还血的悲剧,在让北方汉人扬眉吐气的同时,却也把冉闵本人推到了一个悲壮的位置上---独抗群胡。

在汉族民众的拥戴下,冉闵于邺城称帝,国号大魏,从此的三年中,这个在历史书上被一笔带过的冉魏政权,象母亲的手臂一样护卫着战乱中飘零的汉人百姓们,无数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庇佑,北方汉族的文明从这里得以延续。

北方的其他国家却惊了:这还得了,东晋以后,北方又出现了一位凝聚汉人团结精神的英雄,于是,各少数民族的兵马聚集在一起向南进发,目标只有一个,彻底毁灭汉人的精神之旗。

冉魏,即将迎来最惨烈的考验,冉闵军旅生涯的光荣,将从此达到顶点。

率先冲上来送死的是匈奴人刘显的七万匈奴军,冉闵跨朱龙宝马,率七万汉军精锐奋勇荡阵,没几个回合下来,匈奴军就土甭瓦解。号。第二个倒霉蛋是羯赵宗室石昆,他在冉闵军刚刚经过恶战后突然发起攻击,本想拾个现成的便宜,谁想冉闵大军调过头来,又将其杀了个七零八落,冉闵乘胜追击,率十一万大军于黄台同匈奴人刘国的主力部队决战,一场打斗下来,敌人这次倒进步了很多,乖乖的放下武器投降。

短短数十日,冉闵魏军无日不战,先后击破多路胡兵,直将诸多胡人看得目瞪口呆:以少击多,以劳击逸,却如猛虎下山一般无往而不胜,这个冉闵,他是魔鬼托生么?

当然不是魔鬼,冉闵对汉人可好呢,各地无家可归的流民被他安置,重新拥有了土地和家园,他轻徭薄赋,善待汉人百姓,所以他的人民誓死为他效命。这样的人,是魔鬼么?

支撑他们战斗信念的,一是忠诚,二是对无数血债的愤怒,汉民族精神的感召,倘凝聚在一位英雄领袖的旗下,势必爆发出比核武器还要强大的力量,这些,却是冉闵的对手们永远不会懂的。

1700年前的黄河大地上,在异族入侵汉族百姓生灵涂炭的黑暗世纪里,一个叫冉闵的勇士率先点燃了抗暴的烈火。同样是在刑场就义的一刻,他望着苍茫的大地,喊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最强音。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可做帝王?

1:西楚霸王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国名将后代项羽率八千子弟兵起义,两路分兵攻取咸阳扫灭秦国,项羽欲统一全国,与沛公刘邦决战五年,最后不听亚父范增之言,九里山误中韩信大阵,楚军全军覆灭,项羽自刎乌江。

楚霸王项羽的一生,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最终却因他自身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中国秦汉之际反秦起义军首领,军事统帅。名项,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将门后裔。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次年九月巨鹿之战率楚军主力救赵,渡漳河后破釜沉舟,奋力死战,大破秦军,为诸侯上将军。继又迫使秦将章邯全军投降,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造成割据局面,加之烧杀掳掠,丧失人心,诸侯纷纷叛离。汉王二年(公元前 205)三月,汉王刘邦乘项羽率楚军主力北上击齐之机,率56万诸侯联军攻楚,一举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随即率3万精兵远道奔袭彭城,大败联军,几乎生擒刘邦(见彭城之战)。此后,在长达三年的楚汉成皋之战中,项羽虽几次击败刘邦,陷汉军于困境,但终因不度大势,不善用人,缺乏全面筹谋,被动应付,以致兵疲食尽,丧失优势,后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决战失利,慷慨悲歌,溃围而出,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一说自刎于东城)。《汉书艺文志》记有项羽兵书一篇,已亡佚。

《赵匡胤》